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观点部落  > 正文
拯救最后的老北京
发布时间: 2010-02-02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保护北京城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有些人却总是把“保护”和“保守”划等号,为此,我要对两个问题说说自己的看法。

老北京胡同 老北京韵味的承载体(图片来源:百度)

第一,“保护”是先进而积极的概念。人类发展到今天,非凡是20世纪后期,高新科技突飞猛进地发展,加大了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力度,以致给地球制造了许多麻烦,出现了洪水泛滥、大气污染、气候变暖以及沙尘暴等异常现象。所有这些,都与人类过度开发有关,甚至已经危及到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一些未来学家才提出了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个新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就是要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保护资源。因此,“保护”绝不是落后的概念,恰巧相反,是最新的概念,是积极的概念,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战略方针。保护环境,当然是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人文环境。因为人文环境往往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的成果。

盖高楼大厦是发展,是政绩;保护历史文化也是发展,也是政绩。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一旦被毁,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损失。因此,高楼大厦假如以破坏重要历史文化遗产为代价,就不但不是政绩,而且还是错误,甚至是历史性的错误。因为这是违反了全面、协调发展的原则,也就不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二是怎样熟悉保护民族文化特性的问题。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失去了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失去了自己民族的灵魂。一个没有灵魂的民族还能存在吗?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民族,现在已经没有了,多数是被同化了。所谓同化就是在文化上被同化了。文物是国家历史的见证,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保护文物,保护我们文化遗产的问题,就是尊重自己祖国历史的问题,是保存自己民族文化特性的问题。不保护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就不可能让我们的民族继续存在下去。我国闻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曾经有一个非常精辟的观点,我是很赞成的。他在《唐代政治史论稿》这部书里讲道,在南北朝的时候,存在一种现象,即判定一个人的族别,不是看他的血统,而是看他的文化。那时的北魏、北齐、北周,有汉化了的胡人,也有胡化了的汉人。汉化的胡人忘记自己是胡人,胡化的汉人也只知道自己是胡人,而非汉人。这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就是一个人的文化要是变了以后,他对自己过去的历史什么都不知道了。这充分说明了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因此,我们一定要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熟悉和理解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特性在社会全面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要从全球化的国际大环境中来熟悉和理解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特性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 畅言网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