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时评:城市化变局下的疯狂与反思

网络配图

5. 国家战略下的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必须实现包容性发展,让所有人享受城镇化发展的成果,特别是中低收入者,城镇化应该对他们的生活质量有较大提升

过去的城镇化之路显然已经难以为继,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都将眼光投向了“新型城镇化”。

“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在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提出,强调中国的城镇化必须坚持“可持续”的道路。

十七大对此作进一步补充,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在十八大上被清晰提及,新型城镇化坚持“公平共享”、“集约高效”、“可持续”三个原则,由速度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

2013年3月17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上,李克强说:“中国的城镇化,其规模之大为人类历史所未有,不仅对中国的发展很重要,而且会影响世界。”

李克强总理强调,城镇化需要协调,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口比例增加,而是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真正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以人为核心,以质量为关键,使城镇真正成为安居乐业之处,而且也强调,城镇化是复杂的系统工程。

这是新一届政府对城镇化问题的决心和表态。专家预测,城镇化会成为下一轮经济周期的一个重要课题。

现在的普遍共识是,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农民工总量超过2.5亿人,20%的农民工子女无法入读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校,参加除工伤保险(放心保)之外的其他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的比率均未超过30%。大部分地区未将农民工纳入住房保障对象。

在张占斌看来,新型城镇化应该“以人为核心”, 重点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让农民进城“进得来、留得下、有尊严”。

“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是不断提升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内涵。与传统提法比较,新型城镇化更强调内在质量的全面提升,也就是要推动城镇化由偏重数量规模增加向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陕西西咸新区党工委书记王军在2013年达沃斯论坛上提出。

产业体系的建设也是新型城镇化的应有之义。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曾表示,在推进城镇化时应注重城镇产业经济的培育,重视二、三产业的转型升级。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和农村合理分工、特色突出、功能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实现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互动。

6. 分散与集中并行

未来,在条件允许的乡村,集中式居住的社区会越来越多,大量分散式布局的小乡村或许将会逐步消失,现在国内很多地方已经出现了这种趋势。

在粤北瑶族居住山区,原来一个山头才一两户人家,居住非常分散,小孩子上学需翻越几座山,村民去买东西也非常不方便。后来,广东省推行“双到”扶贫,将那些分散在高寒山区的贫困居民迁下山来,在城郊或他们

的居住地附近兴建安置小区,并配套了学校、污水处理、体育设施、道路、照明等公共设施。政府给予全额补贴,或部分补贴,解决了村民们资金不足的问题。这些村民集中在一个社区居住,村民们的生活条件立即得到了改善,跑步进入了城镇化社会。

未来,在条件允许的乡村,这种集中式居住的社区会越来越多,大量分散式布局的小乡村或许将会逐步消失,人口将被逐步集中到小城镇中,实现就地城镇化。从资源节约、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规模化管理的角度看,这是一个必然发生的过程。事实上,现在国内很多地方已经出现了这种趋势。

这意味着,历史上构成中国农村主要社会形态的小乡村将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如今,城镇化的两种路径常被提起,一种是集中化发展,发展大城市、特大城市;一种是发展中小城市、加强乡镇建设,就地城镇化。前者是要将更多资源集中到中心城市;后者是将资源均衡分布。

就地城镇化的内涵是农村人口不向大中城市迁移,而是以中小城镇为依托,把散落的农村居民点适时适度聚集发展为新社区,并逐渐成长转化为新城镇,实现农民工人化、农业产业化、农村社区化,让农民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教育、住房保障等方面逐步与市民同权。

目前,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是推动以特大城市为龙头的城市群建设。

资料显示,欧美高达70%以上的人口是聚焦在城市,而这70%的人口大部分又聚焦在城市群中。目前美国三大城市群(大纽约区、五大湖区、大洛杉矶区)的GDP占全美国的份额为67%,日本三大城市群(大东京区、阪神区、名古屋区)的GDP占全日本的份额则达到70%,其人口也相应大部分聚焦在此区域。

“中国需要在除开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这三大城市核心城市群外,选择在中国的中西部、东北地区,在发展条件较好、人口聚集较多、生态承受能力较强的区域,再建设数个以特大城市为龙头的城市群”。国际金融论坛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易鹏认为。

据了解,国家已经制定了城市群的总体规划,详细的规划正在制定中,有关部委正在征求各方面的意见。

专家提出,中国城市群建设的重点的区域应该选在中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十八个重点区域之内,当前可以重点考虑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关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将其作为重点城市群,予以集聚建设。当然,这些都涉及到因地制宜、产业支撑、资金投入等一系列问题。

而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则会出现大量的区域中心城市。

而在小社区与区域性中心城市之间,还应该有一个中间状态。

泛珠三角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王廉曾写过一本著作叫《中国城市化教程》,王廉认为,地理经济是行政经济的坐标化和市场化,而地理经济上升到地缘政治就是要构建区域的城镇链与产业链,而流域化的经济更要上升到地区合作的区域政治化层面。

在学界看来,一个大城市至少要达到100万城镇人口,才有可能形成良性的自我循环。而往下来看,对一个小城镇来说,3~5万人口是一个最基本的起点。根据发达国家经验,3~5万人口以下的城镇很难发展综合性的公共设施,并逐步走向衰落和负财政,其中涉及到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城市资源的分配与建设问题。

王廉据此认为,粤北至少应延伸出三级“城镇链”,几个地级市的中心城区按照100万的人口规划,每个县至少延伸出一个10~30万人口的县城和N个3~5万的小城镇。究竟规划多少个,应该按照地区的资源禀赋、区域人口、国际走势,规划城镇链。

另一方面,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和区域规模需要进行适当控制,并非越大越好。

在现有的行政体制下,地方长官掌控着一个区域的几乎所有资源,加上强调GDP考核导向,很容易导致资源向中心城市集中。目前,国内已经出现了数十个区域性中心城市、数百个县域中心城市就是明证。这导致资源均衡分布、发展中小城镇、实现就地城镇化的目标更难实现。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城镇人口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