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郑东贤:韩国建筑师的六十年

国立扶余博物馆

考验的时代/克服的时代

抛开有关意识形态的问题,60年代和70年代的韩国在朴正熙政权的主导下进行了新社区运动,开始逐渐走向近代国家的道路,并在80年代完成了其基础工作。

在70年代,乐天酒店(1973)、广场酒店(1976)、凯悦酒店(1978)等主流酒店得到建设。在80年代,亚运会(1986)和奥运会(1988)的举行,63大厦(1985)和韩国综合贸易中心(1988)、艺术殿堂(1988)以及自1988年起实施的200万户住宅楼建设等中大型工程陆续进行,使首尔这座城市开始变得辉煌灿烂。

然而,这一时期不仅只是城市变迁的黄金期,它又是韩国建筑界走向活力的新转折点。而它主要开始体现在80年代末期。

在这一时期,人们刚刚摆脱民主化运动的束缚,得到了思想及行动的自由开放。而且,在成功举办首尔奥运会之后,国家不再需要一个需负责国家建设的建筑师,而这时由于金寿根的功绩,建筑师的社会地位也得到了提升,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新一代的建筑师也做好了走向社会的准备。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由青年建筑师自行组织的“青年建筑人协会”、“准备建筑之未来的聚会”等团体的出现足以反映了当时的情形。

在焦虑和期待交织的状态下,建筑师开始将时代的变化逐渐融进个人世界中,开始自然地构筑起各自的个人建筑世界。“4.3组团”的出现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也是这一时期发生的最重要事件。

“4.3组团”由标榜以建筑师个人理念为重而进行建筑创作的“作家主义”的建筑师们组成,他们不论学缘地缘,也不管其建筑观是否一致。在1990年4月3日,他们举行了首次聚会,便以此开展了新的时代。尽管在1992年12月12日开展的展览是他们唯一的公开活动,然而直至今日他们仍在影响着韩国近代建筑历史。“4.3组团”的14位构成员(以承孝相、闵贤植为代表的14名建筑师)大多数都成为了现今能代表韩国的建筑师。因此,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可以说是韩国近代建筑史上相当重要的萌生时期。

另一方面,此时韩国的建筑开始与人文学交叉,出现了将建筑神秘化的过渡现象,即建筑师使用抽象的建筑语言,使建筑从体验者(或使用者)生活的一部分转变为“为建筑师的建筑”。就像西方的现代主义一样,建筑开始被囚禁在理论框架之中,从而与社会的相互作用逐渐减少。

这种现象持续到他们发现“作家主义”与社会性并不是对立的事实为止。

尽管如此,没有人能够否定建筑师自我世界的创造是近代建筑形成的必要过程。当众人期待韩国近代建筑深奥的成熟期到来之时,建筑师不幸突然被推到巨大的考验面前。

1994年,连接首尔汉江南北的主要桥梁圣水大桥塌落。接着在次年,江南的高级百货大楼三丰百货店倒塌。无论如何,这种事件原应是绝不允许发生的。此时全社会对建筑界的谴责已走到了极端。然而,对建筑师的考验并非到此结束。1997年12月,韩国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申请金融救助向全世界宣告了经济萧条,这也意味着韩国不再会有新产业的增生。因此建筑师的地位从被批判的对象再次跌落,深受社会的冷落。

然而,包括“4.3组团”在内的青年建筑师熬过了这一艰难时期。也因此,他们的建筑语言是如此地内向和个人化。他们构筑的建筑语言,大体上讲,可归纳为“默”和“虚”这两个概念,从中可以看出他们深沉思考过的痕迹。

至今,他们仍坚守着自己的建筑理念,也正因为如此,在今日它们才得到人们的更加认同。在21世纪,人们逐渐厌烦于快速的城市生活以及过多信息带来的压力,也逐渐认识到“默”和“虚”是多么的宝贵。

作为个人建筑概念的“默”和“虚”与时代产生了共鸣。时代的变迁,使得内向的“作家主义”变得有说服力,并开始成为了强烈的沟通工具。

辉煌的正反面

在经过四年来的经济危机之后,韩国的国家经济奇迹般地得到好转。然而,建筑界的局势仍不乐观,尤其整套承包合同制(Turnkey contract)的开始实行使之更加陷入困境。自2000年起至今仍在实行的整套承包的方式,是为了减少施工费以及缩短施工期而将工程项目的所有相关事务委托给施工方的制度,主要适用于大型项目。由此一来,施工单位便成为担当项目的主体,而建筑设计团队沦为其次,导致项目的所有焦点都聚集在施工的费用及时间上,而在其体系中建筑师的建筑概念变得不再重要。

这给韩国建筑界造成了致命的损伤。人们不再重视建筑环境的价值,而只看重其房地产带给的利益。因此,建设单位的品牌变得尤为重要,而建筑师便不得不服务于这些品牌。建筑的意义发生了变质,它不再是共同的享物而是私有的财产。从此,韩国的建筑界不再有“建筑”,而只剩下“建设”。

在以整套承包方式为主流的背景下,设计事务所不得不扩大其单位的规模,他们对于缩短设计时间以及凝聚单位组织力的重视度要远大于对建筑作品的创造。因此,在韩国建筑界的近十年间,以三友建筑、间三建筑、熙林建筑、正林建筑、创造建筑为代表的大型建筑事务所几乎垄断了韩国所有的主要项目,而其余仍坚守“作家主义”的小型建筑事务所逐渐无法维持下去。

曾在战后时期引领韩国建筑界的空间建筑,也曾经将职员规模扩大至600余人,并在首尔、纽约、阿尔及尔等全世界七座城市开设事务所来增大单位规模。从表面上来说,空间建筑曾是辉煌的,它不仅在激烈的公司规模竞争中没有落下,同时在建筑作品当中也基本坚守着空间建筑特有的建筑手法。大体上它看似为一个成功的典范。

然而,建设的辉煌并不代表建筑的辉煌。大型项目的工地随处可见,高大的塔式起重机遮蔽城市的天空,这种繁忙的景象的确能够说明建设的活跃兴盛。但另一方面,它也暗示着建筑师的惨遇,他们被剥夺了思考建筑的时间,失去了在施工现场推敲建筑细部的机会。在只有建设速度与规模才能决定一切的情况下,建筑质量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次要问题。

曾作为韩国建筑界精神支柱的空间建筑,在其辉煌的背面,在激烈的速度与规模的战争之中,它也逐渐丧失了战斗力。

城市的再起

当空间建筑消失的同时,首尔市宣告全面停止了整套承包合同制。在韩国建筑界的精神支柱被推倒之后,形势才得以回到原点。设计评审会议也开始实行开放且透明的政策,允许大众亲自参与评审,也通过网络直播公开评审现场。

因此,2013年同时也是改革政策的重要时刻。就像在60年前,建筑师将成为废墟的城市重建为现今的国际大都市一样,今天,建筑师应将被制度的废墟给搞乱的城市再一次建立起来。

于2013年8月,首尔市发表的《首尔建筑宣言》便是说明建筑师开始行动的一个典型案例。虽然其内容只提出了理论性的指导方向,但它提供了有助于使建筑返回原点的重要框架。就在空间建筑与金寿根成为历史册中一页的这一年,他的弟子承孝相发表的宣言内容如下文。

《首尔建筑宣言条文》

1.首尔的所有建筑是市民皆可共享的公共财产。(公共性)

- 建造众人可享受并引以自豪的共有建筑及城市。

2.建筑是附生于城市而存在的。(共同性)

-建造与外界沟通连接的开放建筑及富有关怀的建筑。

3.建筑是维持我们生活的重要住处。(安全性)

-建造能够安心生活的安全建筑。

4.建筑是要留给我们子孙后代的资源。(持续性)

-通过资源再利用及能源节约,为市民打造健康明亮的生活环境。

5.建筑其本身就是一部讲述生活的故事。(自生力)

-珍视每一地块的每一建筑,建立首尔坚固的基础。

6.建筑是记录并使人回顾过去生活的重要现场。(历史性)

-建造继承历史城市遗产的高品质建筑。

7.建筑是任何人都可享有的文化背景。(普遍性)

-建造能在全世界的千篇一律中兼具个性与不同的全球都市建筑。

8.建筑是时代产下的创造产物。(创意性)

-确立能点亮我们生活的创意建筑背景。

9.建筑是在各个主体的协力下完成的共同产物。(协力性)

-塑造建筑师、甲方及施工队尽职尽责的合理的建筑平台。

10.建筑终究是市民和社会的镜子。(公共经营)

-建造由市民协力和自主的建筑。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韩国建筑师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