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地产界 > 人物  > 正文
可持续设计理念在地产开发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 2010-12-03   来源:畅言网  转载自:富力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建筑三室副主任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黄正航 富力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建筑三室副主任

可持续性设计的社会意义与经济意义

可持续的概念是从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被广为接受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而来的,它“既满足当代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满足去需要的能力”。近年来,环境学科提出“可持续性”的概念受到众多相关领域的广泛响应。在建筑设计领域,美国建筑师协会把“可持续”定义为“持续地起作用直至将来,不会使其作用削弱从而使系统所依赖的关键资源枯竭或负担过重的一种社会能力。”可持续性设计能得以广泛的提倡,不仅仅因为它能改善建筑物的性能,同时它也具有经济意义。实践证明可持续设计不一定会费更多。当我们用生命周期的成本来判断句测的和理性时,我们会发现可持续设计方案可以节约原始成本和操作成本,同时还提高了最终产品的价值。所以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是我们应该予以关注的目标,可持续性设计便是我们作为设计人员必须促成该目标的手段。

可持续性于地产开发的作用

地产开发的行为是将一块生地转换为可使用的功能的过程。他对于社会的意义首先是提供了使用功能,同时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或消极的环境影响;对于开发商而言,这是一个投资的经济性问题,能够带来巨额利润。但是高利润的追捧之下,往往牺牲了一定的环境资源。据统计,房地产业已成为国家最大的单项能耗行业,而这已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所以, 探讨如何在兼顾社会公共利益和开发商经济利益的综合考量基础之上,推行可持续性设计理念,是一个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目前中国已有不少的开发商尝试了以“可持续设计”为核心理念的开发策略,提供了一系列标榜生态环保的住宅产品或住区环境,但这就是可持续发展对于地产开发的作用吗?既然土地开发是一个包含选址、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维护等一系列管理流程的综合过程,如何在这样一个生命周期里用可持续设计理念在建筑物的功能、消耗和排污之间寻求合理的平衡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课题。

下面将从地产开发的典型过程视角来分析可持续设计理念的应用。

富力双子座项目(图片来源:百度)

土地的供应和开发策略的制定阶段

土地开发应该避免占用耕地,尽量向丘陵地区(不是山地)和非农用地的方向发展,对于城市里高密度发展的地段要努力开辟地下空间(如地铁、地下通道、地下停车场等)以控制密度的无限制增长,保障人居环境的舒适度。

传统城市的发展往往是走无限扩张的道路,城市不断向外蔓延,住宅不断郊区化,由此带来的是住宅服务产业的郊区化。但这样的开发建设会蚕食大片农田和林地,区域环境负担不断加重,最终导致社会的分化和环境的恶化。

与传统模式相比,可持续的土地开发策略应该 “因地制宜”,根据地块的地理位置、历史、地貌特征等选用合适的开发方式,以避免对土地资源造成过度的再加工。目前可推广的具有可持续理念的开发方式有:1、城市生态型扩张---保护自然环境的组团共生式开发;2、内生式发展——旧城的开发与改造;3、工业等废弃地的开发。

规划阶段

从可持续的立场来思考场地的利用方式,可以从场地布置、景观设计和交通系统的处理这3个方面来着手,使场地内的原有资源得以较好的利用同时形成其自身的环境和文化特征,最终的规划解决方案应该满足以下几个特性:

1、环境响应性—尊重当地自然的原生状态,通过重新利用已开发土地、修复退化土地和尽量保护原生土地使新建筑得以和谐融入当地自然环境,雨水排放、道路设计需要考虑自然地形,采暖、空调、照明、通风应考虑自然的日照、风向、地貌、植被条件,它意味着将开发项目视作是其所处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2、资源有效性—资源指的是土地、水、矿藏、植被、太阳能等我们可以获取和使用的物质与能量,是地产修造的一种资本形式。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意味着提倡节地(组团式开发)、节水、节能、节材(尽量利用现有资源)、污染减排型(减少机动车依赖)的开发模式,这是我们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方式;

3、文化敏感性—单调的郊区化模式和社区感的丧失,使现代美国人对社区文化的回归充满了渴望,人的交往、社区安全感的营造、邻里关系和归属感的建立。但这样的社区文化是自发形成的,开发商和设计师能做的是让使用者参与到社区的规划与营造活动中,便捷安全、尺度宜人的步道、广场,尊重当地的文化传统、现存环境,使用本地化材料和建筑语言,尊重环境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经济多样性的需求。

责任编辑: Ryan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