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幕 科技时代追寻建筑本质
不能否认,高端的计算机技术赋予了建筑神奇的力量,它能够完成传统二维图纸所无法表现的具有戏剧般形状、动人心弦的建筑设计作品。但是,这是我们向往的未来建筑吗?那些夸张乖戾是不是有一天也会厌烦?过于依赖技术的辅助,我们会失去徒手作画的原始快乐。
近日,西班牙建筑大师卡拉特拉瓦在上海的一次论坛中呼吁,“千万不要妄想用电脑代替人脑,因为只有用自己的脑子去创作,用自己的双手去涂画,这才能唤醒建筑师体内最原始、最自然的情感,这是任何一台电脑都无法取代的。”这番话朴素而激情,让设计回归到建筑本真的理性之美。
当技术越来越进步,人类对于城市和空间的改造能力越来越大的时候,设计师过于依赖技术,被技术所掌控,建筑变得冷酷而遥远,人文关怀的精神何以体现。
幕起
畅言网编辑:透过世博我们可以看到未来建筑发展方向,创意构思大家探讨过了,想法需要具体操作,我们通过什么样的技术去实现?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发展,大家在画效果图方面比较出色,但是我们现在通过什么样的技术来实现我们建筑创意呢?之前也有设计师提出“低技”的设计手法,现在也有建筑师打一些“生态”、“科技”的设计口号,到底我们应该通过何种方式、方法实现自己的对未来建筑的设想?
曹向:我之前在国外都用过3D max等画图专用的软件做设计。其实真正的国外设计师设计初期画的就是草图,完成草图后交给下一步的设计人员完成效果图。效果图只不过方便建筑师理解空间的各种关系。运用低科技创作是存在的,好多设计师都是手绘,之后会对效果图进行修改。其实我认为高科技对建筑发展不会影响太多,这是一种新的发展方向。效果图可以节约时间,我们都会用计算机软件画图,经验少的人理解上会很难,用3D max建完模型之后,把各个面切完,再画墙图、往里面填线,这样大概的空间概念就有了,整个过程都会有对建筑的理解。

北京京诚华宇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师曹向
畅言网编辑:除了计算机辅助设计方面,在建筑创作上还有哪些新技术、新方法?
曹晓昕:我认为更应该讨论建筑的未来。我们很多人关注技术方面,分的种类很多。一是设计师表达的手段,比如画图,原来是草图,现在是各种辅助设计软件。那种草图原来自己没有办法实现,现在用各种软件3Dmax可以轻松完成,还有犀牛等软件,更方便,效率更高。但是我觉得未来的建筑技术固然重要,还有更重要在于整个社会系统对于建筑的支撑,我认为这是真正能够推动建筑发展的核心动力。
一个国家建筑的改变取决于建筑决策,比如地产性市场项目政府会有相关的决策机制,到项目后期、施工,设计中会有很多规范,验收中也有相应的法规和条文。甚至于做一个清水混凝土,模板之间的缝隙都规定得非常严格。但是有一些不符合建筑表达的规范,我认为规定不是很合理,我设计的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的建筑,有个U型玻璃,安装幕墙发生困难,这和材料有关,也和法规有关。
未来建筑的发展空间更大取决于社会系统,能够提供更多的空间和支撑,这是才是最为核心的。换句话讲我也在思考一个问题,很多设计师都做了居住小区的设计,不要说开发商的不是,他们拿地是要赚钱的,不能赔钱。我们衡量开发商的是否成功,一定是看是否盈利。这个模式没有错,假设开发商不用利润来衡量,社会系统会出现更大的问题。我认为从根本上讲说开发商“黑心”、“赚容积率”是不理智的,开发商谋取利润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如果他们不去那么做,反而将来导致的后果会更多。假设开发商都去做慈善,做生意和做慈善不能相提并论,没有优秀的企业家不做慈善,但是为了公司发展把不合格的、效益差的员工开除也是理所当然的。

建筑师被嘉宾发言吸引
我们建筑师过于挑剔,老指着开发商的错误,不去思考自身的设计是否存在问题。住宅小区设计成一排排的做是根据日照算出来,只能那么设计,但是根据日照计算设计建筑根本不合理。为什么现在存在“蚁族”,很多人连基本的居住面积都没有。现在国家规定冬季日照达到两个小时才能符合住宅设计标准,不能达到要求就算违法。这件事我很不同意,因为市场就是多元的,可能半个小时的日照、没有日照的情况也有存在的理由。
城市用地如此紧张,我认为项目的间距都可以放开设计,放开很多东西朝向的房子,假设在一个地块上增加提供居住面积,我们的城市就不会“摊”得更大。我们凭什么定义开发商“黑心”不给解决日照,有些人喜欢日照,有些人因为生活节奏,白天工作晚上才能回家。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去强求,我们的社会还是不够多元化和民主,政策制定都很死板,经不起推敲。我认为这件事情反而是很重要的,社会系统应该更为开放和民主,现在的“蚁族”根本没有尊严。
政府的有些规定是不合理的,比如对日照时间的规定,建筑的日照时间达不到两个小时就是违法行为,这种就是过于的专制,就等于是打着关怀人民的旗号而抹杀掉对人们的真正关怀。当前,解决房价过高的问题才是根本,蚁族的生存状态也是我们要重点关注的事情。我觉得解决中国建筑未来问题的根本不在技术层面,而是在于整个社会系统对于它的改良和支撑。虽然这是在发牢骚,但有时候牢骚也是有价值的,既然是畅言网组织的沙龙,我们就应该在这里畅所欲言。
李婉:蚁族的居住地我之前也参观过,一个240平米的房子被切割成很多的小房间,每个房间只有一个小柜子和一个不足2米的床,一个月几百元的租金,很多北漂族都住在这里。
曹晓昕:再比如,政府现在一味地控制容积率,其实现在很多人对住房没有那么多的要求,夸张一些讲,可能有时候即使是没有窗户的房子也会有人买,因为他们只要能满足居住的功能就可以了。
曹向:现在的规范就是这样,我们建筑师也没有办法。
李婉:我觉得规范应该是由居住者的需求规定的。
曹晓昕:现在的建筑规范与当前的现实情况相比还是有些滞后,包括防火规范等。当然现在也有信息化设计,但很多人根本没有人按照这个规范去做,有时候建筑师是有很多想法的,但这些想法根本没有办法在现实中得到支撑,不管事情是否合理,都要按规定办事。将来即使技术再进步,但只要属于这个社会系统,就要以人的判断为根本。很多规定都是因噎废食的,根本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些和我们的决策体制也有关系。

大家就建筑热点话题热烈交流
董召英:我觉得基础的技术只是建筑的一个支撑,但是建筑的变革还是根据社会关系、人类需求本质的改变而改变的,这是社会环境的体现。
陈真:技术只是建筑表现的一种方式,用木头和竹子搭建的建筑同样也可以让人居住得很舒适,不见得非得通过高科技。
畅言网编辑:建筑已经经历了几个划时代的变革,您认为未来建筑将会有什么样的创新?
陈真:最近的十几二十年,我们看到的无非就是建筑的造型越来越夸张,非线性的建筑开始时髦起来了,造型越来越飘逸、流动,但在本质上确实没有太多的改变,柯布西耶已经把建筑带到很高的程度了,我们后人只是说把这些丰富了一下,还很难有超越他的地方,只能是演变了一些形式而已。
王刚:世博会我一直没有去参观,在国庆节之后会召开一个中德论坛,我届时会参加他们的活动,同时也安排了两天的世博参观。在世博召开之初,我有一个让自己特别疑惑的状态,就是世博会在中国是第一次举办,是一个建筑的博览会,应该是令建筑师很高兴的事情,当然活动的意义也不仅仅是局限于建筑。但当这个时刻来临的时候我也并没有觉得太兴奋,至少觉得比当年奥运会的时候兴奋程度差。从专业角度讲,我对这些房子也很感兴趣,全世界的建筑师把一些建筑的高超技术和理念带过来,而中国人包容的东西也越来越多。对于技术来讲,中国人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对高层建筑都没有概念,当时对建筑技术也没有太多的了解,更谈不上应用。现在二三百米的房子在中国比比皆是,而且五六米的建筑也在规划中。其实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最开始就是学技术,然后再学习他们形式,在那个时候其实也谈不上文化,而且当时对西方的建筑文化也根本不懂。到2000年以后,中国建筑有了很大的飞跃,开始出现一些好的建筑。但我们还要思考一个问题,就是这个程度够不够,我们关注的点在哪里,我们曾经关注过建筑技术,比如玻璃幕墙、超高层,当时大家也曾为之鼓舞,到现在大家已经慢慢开始觉醒,技术只是一个手段。比如一个小学生学会骑自行车,只是为了解决他能够上学的问题,这只是一个手段。虽然这个事情很简单,但人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把手段作为目的,这个过程其实已经经历过了,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还在经历这个问题。比如我们政府现在把一些技术问题符号化,在生态、绿色、环保、低碳方面,其实大家仔细想想也很简单,因为这些都只是一种目的。而我们现在仅仅是追求两个字:低碳。低碳是为了什么?实际上是为了防止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资源受到侵害。我们的环境太差了,所以我们要讲究环保、生态、节能,低碳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其实大家可以仔细想一想,500年前我们随处都是低碳、绿色的,苗族的土楼就很环保,陕北的窑洞也很环保,当时的建筑也不需要暖气和制冷。现在的科技越来越发达,人的欲望也越来越膨胀,资本的力量也越来越强大……人文的程度越强,也就越反自然。

UE 都市元素(北京)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王刚
我们现在往往忽略了建筑中的文化层面,文化相当于技术的灵魂,如果没有文化也就相当于技术没有大脑。尤其是在中国的土地上,这么长时间后举办一次世博会,我们是以什么方式亮相呢?我们一定要以大来亮相,还一定要以高、以红色亮相,就好比我们穿一件透明的衣服,生怕别人看不见自己,这代表了一种非常不自信的心态。中国现在的GDP已经到世界第二了,我们还不自信,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事情。在世博会的这些场馆里,我最喜欢英国管,因为它带有很多的情感在里面。然后希望传达一种声音,即人和自然有一种沟通,而且建筑本身也很梦幻,有英国人传统的福尔摩斯的感觉。这个建筑传达的是未来的、向前的、带有情感的声音。实际上我们的中国馆是向后看,并不是向前看,总是要表达我们现在很强大了,所以我们的房子要很大、很夸张。
在建筑的技术层面,我是这么理解的,举个例子,在设计“鸟巢”的时候,赫尔佐格只是提出了一个概念,而建筑里面具体复杂的技术工作都是中国人做的;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的无缝大屋顶,解决技术方面问题的也都是中国人;安德鲁设计的国家大剧院,他只做了一个外壳;还有央视大楼,里面的技术也是中国人做的,而且是完全没有在外国人指导的。这些工作能够完成,说明中国人的建造技术和水平已经相当高了,虽然和德国、日本还有些差距,但是中国的建筑技术已经进入到世界一流行列了。从技术上,中国人也应该有自信了,而且我们不能简单地关心技术问题,而是要关心技术之外的手段问题,技术之外的核心问题就是文化。我们现在只能控制表面上显而易见的东西,而对于建筑的真正内涵却掌握不了,所以建筑的话语权总掌握在西方人手里,这就非常可悲了。
世博会也好、奥运会也好,还是要回归一个原点,这就是文化问题。一个超级大国,能够统治世界最终还是要通过文化,而不是凭借技术,所以我觉得从世博会中还是要考虑文化问题,我们现在必须觉醒了。

嘉宾合影
李晨:我比较赞同王总的观点,技术问题永远不是最核心的问题,技术问题都可以解决,是可以学会的,而且是比较容易掌握的。但是我们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缺少思想和内涵。说得直白一些,就是我们永远不知道人家的方案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反过来说,而西方的一些建筑大师做出的方案是否适合中国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因为他们的思想永远是根植于他们的生长环境中的,他们在中国的土地上设计出了这么多建筑对中国人来说虽然是眼前一亮,但是这些建筑有多少价值,对我们中国未来的发展会有哪些影响,这可能是需要我们考虑的。尤其是现在盲目建造的建筑很多,这些具有产品性质的建筑更不能代表我们什么思想,它们只能是一个房子、一个符号。所以对于我们年轻设计师而言,还是要注重自己内心的积淀,而且眼界要开阔一些。未来,建筑还是要我们自己人去做自己的建筑,这样才能体现出我们中国的文化。
李婉:我觉得技术始终是一个手段,最终的表现还是文化。我们不能因为技术的进步而去炫耀什么,这样就会把最主要的东西剔除了,我们还是要以技术为手段来表现文化。
陈真:再说得小一点,建筑就是生活,设计师应该是懂得生活,要关心所喝的一杯茶,关心所听的一首音乐。懂得好的生活方式,才能做出好的设计。
幕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