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活动 > 春来茶馆 > 建筑,给点颜色也灿烂  > 正文
建筑,给点颜色也灿烂
——记畅言网建筑色彩主题沙龙
发布时间: 2011-09-09   来源:畅言网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现场播放幻灯片

我现在有一些粗略的研究,我们学习建筑是有一个气候分区的,气候分区的光照和温、湿度是不同的,色彩在湿润环境的时候和干燥环境的时候色彩是不一样的。理想天空是我的一个科研成果,就是年日照时间、日照强度和土壤等来进行的分析统计。我国的东北地区是黑土,南方是红土,但是我们现在的城市都看不到土了,因为土壤硬化了,不容易区分。比如当地的土壤是什么颜色,我就去找相近色系的地毯作为室内的装饰,即使脚上踩着泥巴进来也不会显得很脏。这个道理是同样可以用在我们的建筑外墙上面。比如大庆这座城市,那边针叶树比较多,针叶树木会比较暗,因为针叶和阔叶相比会比较暗。我想提出的一点是生态色彩,是这个地方固有的一种色彩。以前的城市色彩为什么大致相同?因为建筑材料基本上是用土烧制的,也和当时中央集权的政体系有关。我们现在的城市、现在的建筑应该是什么样的面貌,就是我们要做的设计了。

我在巴黎居住过一段时间,那个地方为什么出现很多色彩大师?因为巴黎的市民是天天能受到这种城市带来的自然色彩教育的。每个城市都应该有适合自己的城市自然色彩,找到一个适合的地域色彩特质很重要。威尼斯水很多,它的建筑就是有闪光的设计,城市就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地域色彩特质。比如说平顶山这个项目是两年前通过专家评审做的一个项目,这是一个煤矿城市,历史并不悠久,一下火车就觉得树特别高但房子不是很高,调查当地的园林绿化率已经达到很高的标准了,但是调查市民后得到的答案是他们感觉自己的城市缺少绿色,感觉他们的城市很不好,为什么会这样呢?后来我觉得我们的色彩规划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因为在视觉上这座城市没有规划的感觉,城市中的煤粉尘把光的能量削弱了,我们做了和北京的对比试验,所有材料在北京看是很鲜明的,在那里看就全部变暗了,因为城市里的粉尘都落在树叶上了。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建筑都是灰白色的,存在的问题就是白色的建筑有缝隙,时间长了缝隙就变成黑色了,实际上黑色和白色成为一个灰色的背景。他们用白色也是心理上的需求,他们是想让城市亮一些,但实际的结果是很多建筑最后变成了灰白色,给人感觉城市是很萧条。后来,通过调查我们找到了一些暖色做实验,这些颜色在当地的表现就很不错,这些颜色能够更多的反射自然光,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还有一种就是偏红的颜色,形成了一个主色的对比,能够让主色更亮一些。而且当地还需要一种建筑“描边”的效果,所以我把这些都提炼出来给他们重新做了规划。我分析了一下当地的人文,实际上他们的人文是很阳刚的,因为他们有“鹰城”的称号,但是他们自然的背景是很阴柔的是一种互补的关系,从心里上有一种需求。通过这些例子可以发现人在心里上和视觉上的美感。这个案例还没有全面完成,我想表明的是,人们有心理上、视觉上一种生态的灵感。

这是一个新疆昌吉的案例,当地光照特别强烈,因为靠近天山和沙漠很干很热,所以生活在那里的回族人喜欢白和绿组合。从伊斯兰教教理显现,离沙漠很近,需要绿洲和水清亮的感觉。他们城市色彩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有一些很燥热的暖色建筑,我还是建议他们在玻璃幕墙上用纯度高的颜色。

接下来的项目是内蒙古的一个小镇,因为是煤矿产业环境污染严重,人民大多是牧民,喜欢蓝天、白云、蒙古包的画面,这是他们的心理需求。煤炭的产业导致他们面对的都是黑色,所以城市里的建筑都用的涂料颜色很夸张,这是一种补偿,在灰暗的环境里,人们心中依然向往纯净的草原,希望找回这种感觉,但是这种做法使城市的天空更加灰暗。我们给甲方提出建议,近期可以使用柔和的接近土地的颜色,未来可以用一些对比强烈的颜色,这样城市建筑能显得更美。蒙古包外面是白色,顶部有蓝色的装饰,室内是红色,这种色彩的搭配给人们心理上一种补偿,达到生理上的平衡。一些街道近期可以用比较柔和的色彩,不能用很强烈的颜色,因为背景是柔和的。

这是南昌的一个案例,属于徽州民居。这是很有趣的项目,因为徽州民居都是粉墙黛瓦,当地的甲方对我们要求是设计中不能采用当地的风格。我最初接手时很想不通,后来我想通了,从建筑的体量来看,现代城市建筑体量巨大,对自然景观是侵入式的。徽州民居那种村落和自然的关系是和谐共存的,和自然融合。因为建筑体量小能够与自然形成互补的关系。但是如果是体量比较大,侵入自然很多必然产生冲突,人们会感到不舒服。最后我们在规划中建议,大体量高层的建筑要自然柔和处理,要尽量和自然保持和谐。

我想结合前面的案例,提出一个假设,我觉得存在一种生态的视觉上的美感。现在做规划设计都在倡导生态规划,已经进行到用电脑计算风压、日照因素。宏观上都在做生态规划,这种生态视角不是赶时髦、迎合市场。在销售层面也是很好的卖点,我认为从根本上来讲这是设计的一种趋势。国家主体功能区的规划,整个导向都是尊重自然。把整个生态系统整体来看,我们人类非常渺小,乃至城市和建筑也很渺小。建筑和城市需要适应自然和生态,建筑都要符合当地自然的色彩特征,这需要研究,进行大量的分析,现在只是一种假设。比如说我们如果得出一些看法和结论,但是如何利用需要进一步研究,这对建筑设计帮助很大。

这是北京立水桥一个建成的项目,实际上用色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因为当时甲方让我介入的时候已经比较晚,建筑的布局和户型已经成形。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建筑设计层面从主导人流角度看,建筑是南北向,路是斜的,人们走在建筑周围会有晕眩的感觉。我介入后用一些暖色后缀的色彩方法把视觉距离拉大,这样可以缓解眩晕的感觉。这些颜色如何得出?我们按照专业方法把当地的土壤、植被、砖色收集来,去分析得出的一套适用颜色用于改进。这相当于解决建筑设计一些缺陷,但是施工难度比较大,最后实施的效果和最初设计不完全相同。建筑师设计的别墅有点缺陷,色彩规划起到很好的改进作用,对销售很有帮助。色彩规划还要从客户角度出发,不同人对色彩的喜好不同,分不同的客户要求设置分区。另外还考虑到所有的房子设计雷同,很容易迷路。我们可以在交通拐角的地方做一些色彩变化,给以点缀,效果很不错。低调的客户用低纯度色彩,接近自然色,目标就是呈现一种没有痕迹的设计。针对外向客户,色彩可以用纯度比较高的,和他们的趣味相结合。

嘉宾认真聆听

这是我们正在进行的项目,是塘沽的一个拥有600年历史的明代小镇,很遗憾这个小镇被拆得太彻底,我们试图找到一种历史的痕迹。开发商是建筑师出身,他的要求特别高,要建成一个不是房地产的项目而是自然生长出来的建筑,要富有多样性。项目规模很大,有50公顷,有特别大尺度的公建,包括娱乐、商业,写字楼,也有小尺度的别墅。地面砖色五花八门,有仿古的、现代的。我们进入之后先做一个整合,外部公建和内部小镇建筑肌理有很大的不同,需求自然也不同。大尺度公建主用米色,小尺度的民居以灰色为主,但是如此大的面积全部用灰色也不好看,所以设计了采用不同深浅和浓度的灰色。实际上建筑色彩的色相很微妙,在应用上会有很多争议。但是深浅基本上没有争议,后来我们把灰色变成四种不同深浅的颜色,导致寻找灰砖的过程也非常痛苦。

在选材方面可能更关心这个话题,我的研究试图找到一些规律。首先是光,没有光就没有颜色,不同天气、一天中不同的时间、观察的距离远近呈现的色彩效果是很不一样的,色彩在建筑面积的大小上也有很大区别,小面积变成大面积有两种趋势,浅色会更浅更鲜艳,暗色会更暗。这个规律我一直在寻找,在一个项目中甲方和我说同样一种砖,甲方之所以看到的比较暗是因为勾缝是偏黑色的。做色彩规划会给大家一个指南,在什么样的光线下选择色彩?一定要到当地的自然光线下选择,综合考虑地域、季节、时间等各种细节。

我想提出的一些假设,哪些是影响建筑色彩的一些要素。从建材销售角度也需要给建筑师一个提示,人看东西有一个角度,在一个范围内我们看的建筑随着我们的走近,视觉画面里建筑占的面积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最后我们提出一个想法,建筑设计中色彩浓度很重要,运用纯度比较鲜艳的色彩要考虑色相问题,和建筑面积存在关系。前面很多案例提到体量和尺度,一个小建筑和大建筑在色彩规划上完全不同,包括我们看的速度、距离产生的作用是后面需要深入研究的。总体来说,色彩在建筑和城市的范畴里是非常重要的。还能唤起人们对生态和自然的美感,如果缺乏这种感觉,人们会尽力地去补偿。以人为本不是口号,而是要真正从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今天我想说的就到这里,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交流和请教,希望能一起聊聊这个话题。

责任编辑: Ryan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