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城市名片——城市文化中心建设思辨
来源:畅言网 2014-12-10
白林,白林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北京交通大学教授
白林:
我自己思考问题的方法叫做“三轴理论”。纵轴是历史轴,就是时间,横轴是空间轴,是指其他国家和我国历史上的情况,第三条轴是当下现实的状况。任何事情都不能脱离历史,文化更是这样。全球化时代,视野不能局限于本国。中国过去没有文化中心,但是文化活动从来都有。五千年文明一代代人在传承。我们老师过去调查过山西的戏台,相当于农村的文化中心。各地的戏种不同。另外,各地的会馆也很活跃,特别是京城的会馆最为著名。现在驻京办事处普遍存在,这是行政范畴的,如果能恢复各地的驻京文化设施,会更有意思。对于外国人,设想一下,能在北京接触到各地的建筑特色和文化特点,这就为政府文化中心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针对国外轴,我对欧美国家不熟悉,对于日本比较了解。日本与中国不同,各地间差别不大。80、90年代,随着经济发展,日本建设了大量文化设施。硬件足够的情况下,软件显得不足。日本人没有中国人热衷地方艺术,成为艺术家是更加困难的事情。生存特别艰难,地震和海啸频发,要求民众务实。
总体而言,中国在各地倾向于建设文化中心。部分是由于需求产生,更多的是投入了资金,满足不了功能,也不好使用。中国文化中心受到官方推进因素影响较多。两种情况各有利弊。中国从民间而上,都支持建设文化中心建设。从实际层面,许多方面需要改进,更加要靠民间力量。过去的30年,推进方式更多是自上而下,我们希望那个未来更多是自下而上推进。
最近国家宣布取消一级注册建筑师行政审批。政府改革目的是解放民间力量。这次改革可能会导致国有设计院部分人员进入私营事务所,可以归纳为“民进国退”。建筑其实是个相对滞后的领域,毕竟牵涉到许多方面。其他行业更会发挥民间力量,比如将文化事业发展的更好。北京的文化也可以输出到各地,起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现在智能手机使用普及,大家习惯使用微博和微信,可能都不去文化中心观看演出,只需要在网上观赏。相关方面要跟随时代变化,布局文化中心建设。
赵庆,冶金自动化研究设计院结构总工程师
赵庆:
和在座各位不同,我的本专业是结构。我们单位现在向从承包发展,业务范畴类似于交钥匙,会更加宽泛。我们也希望多接触市场变化,了解项目操作方式。今天的话题有点遥远,我对美学和建筑方面了解较少,没有发言权,希望能听听大家的意见。
孙淼,故宫博物院展览部副研究员、博士
孙淼:
我是在故宫做展览策划设计以及实施的,也是离建筑圈子远了点,但是这个文化话题我还是挺感兴趣的,所以过来和大家交流一下,刚才大家谈到的文化现状,我觉得最根本的原因是人们对博物馆不理解。
博物馆是西方国家发明的,从17世纪开始,大概有300多年历史,在国外周末的时候,全家人会进到博物馆去,让孩子从小就融入到博物馆里面,孩子在这样一个环境长大,这样他们就更了解博物馆是什么样子的,对大众的需求更加清楚;相对国内来说,不管哪个行业哪个领域,大家对博物馆的认识都相对有限。
我们这个工作接触乙方比较多,发现大家对博物馆的理解都有限,博物馆建筑的选址、风格、造型等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博物馆的内涵,它有自己的文化需求,这是和其他的会馆、住宅、办公不一样的地方。
去年新建的山东省博物馆,进去以后像一个特别高档的酒店,大堂比高档酒店大堂都还要富丽堂皇。设计师对它外形做足了功课,可是里面的内涵他完全没有考虑进去。
前几天,我参加了一场由厦门博物馆协会举办的博物馆技术博览会,现在整个中国有4000多个博物馆,而10年前却不到3000个,这样的增长速度比较吓人。
在国外,博物馆的历史是两三百年左右,而中国大概只有十几年的时间,我们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来发展,博物馆和其他领域的建筑来比较,博物馆文化是个细活,是需要文火慢熬,需要长时间沉积的才能出来,中国每天一个新博物馆建成,让设计建筑师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消化。
还有一个可怕的事情,深入了解就是文化的断裂,现在来故宫参观的大部分观众都是走马观花,对文化都没有概念,他们的衡量标准就是展览品的市场价值,而自身太缺乏积淀和对博物馆的看法,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是不可能做好建筑的。
我们影响力很小,渠道也很有限,除了展览以外还会通过一些其他方式把这种传统的文化传播出去,这种传播可能是一些文化产品,也可能针对学校的一些活动,国内很多人都以为博物馆就是收藏一些老的传统的东西的地方,而国外的博物馆已经跟社会联系起来,并完全融入进去了。
在国外,老师会在博物馆里面上课,上课的时候会把这个博物馆的藏品调动起来,根据这堂课来做一个展览,拿过来现场面对面用这件东西去教学生,如果是地区的博物馆,就会搞一些社区的活动。比如说:请一些老人走进博物馆,把博物馆的历史,见证的东西展示出来,完全跟生活、社会都融合在一起,有这个作为基础的话,再去谈建设设计的话就容易得多。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