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打造城市名片——城市文化中心建设思辨

王京红,中央美术学院博士

王京红:

我最近看过一篇文章,有人说中国文化出现了断层,因为我们把原来有的文化打倒了,所以中国文化就是断开了。这方面台湾就做得很好,台湾的文化素养很高,待人很尊重。

杨庆琦:

这里有文化革新运动,台湾就有一个对应的模式就叫文化复兴,其实也有一些政治因素的影响,我认为也就是这几十年的时间的变化,也是慢慢改革,可能中国的改革需要的时间会更长。

白林:

中国历史没问题,问题只是短暂的,西方人开始毁坏中国文化,说明中国以前的文化很灿烂,灿烂以后就开始自大,自大以后就被别人说成不文化。

王京红:

我们不是农业社会吗?大家觉得自己地大物博,就没有去侵略的意识,而英国、西班牙这些岛国,因为资源缺乏,必须出去侵略。

孙淼:

在美国,一些大型的博物馆是由日本建筑师设计的,日本和中国一样都被西化了,可是日本能把自己的东西留住,现在反过来,日本的设计在欧美国家开始发展,包括现在卢浮宫的分馆,都是由妹岛和世设计的,我们其实也有同样的经历,这是在博物馆的发展历程过程中,日本跟上了发展的脚步,甚至超前发展了,而中国现在还是在后面跟着走。

白林:

中国还是存在体制问题,体制制约了发展,为什么日本人能到美国去做项目,中国建筑师却被绑着出不去? 近期一级注册建筑师执业资格的认定取消,我估计中国生产创造力都会解放,中国历代是不缺人才的,我坚信会有更多的中国设计师参与到国外项目中。中国现在已经往前走了一大步,中国人讲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只有把自身的问题调整好了以后,中国肯定会建设的更好,成为真正的经济强国、文化大国。

除了政治经济的东西,中国还需要文化,中国古往今来都是很重视文化的,文化人的地位在社会上也很高的,甚至政治都不如文化,只是以前被束缚住了,经过一段发展的阶段,未来中国将让世界发生巨大改变。

畅言网编辑:

大家从各个专业的角度来谈谈做文化类的建筑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杨庆琦:

我是建筑师,我就以自己的体验和知识来谈谈我对文化建筑的认识,文化建筑中其实文化是一个软件,而建筑是以承载文化活动为主要目的的一个载体,这个建筑的本身是在服务这些活动,就跟我们刚刚也提到的。不管这个城市的规模大小,我们都需要文化交流,哪怕只是一个小的县市的文化中心,使用的人可以在里面达到交流的目的,文化就开始扩散或是注入。我说的载体不光是展出的部分,台湾也经过这几阶段,早期故宫博物院,他的概念其实就是一个藏宝库,我也有几个在台湾故宫博物院工作的朋友,以他们自己的了解里面的展品,按现在展出模式,只是一个藏宝库的概念,但后来也是经过了社会的发展,逐渐跟国际接轨。大家开始理解这个博物馆的形式,博物馆在国外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建筑本身就是去服务这些功能的,一旦使用人发生变化,就不再是藏宝库的概念,我觉得我们建筑师考虑的主题是在对活动的承载。

徐志宏:

我是对建筑比较感兴趣的结构工程师,我觉得博物馆以及社区生活,是和建筑融入在一起的。就如刚才杨总讲到的,文化建筑承载了多种功能,比如说:今天可能举办一个Party,明天可能举办一个展览,所以我作为一个结构工程师,我也设想过,也许未来我们的整个房子会容纳多种的空间,甚至说是会迅速的发生一些变动。比如说:现在的体育馆可能会针对于篮球比赛、羽毛球比赛、乒乓球比赛等进行不同的布展,包括空间风格的东西。我觉得未来有可能把整个建筑硬性的分割出大小空间;同时,也会给我们比较灵活的空间,通过一些功能来进行改造?

我也比较关注互联网这块,所有活动全是应人而异的。我最近看到一条新闻,一个叫刘洋(音)的人做了一个城市青年公寓,他这个公寓主要是提供给年轻、爱交流的租房群体居住,达到交流的作用,他是先把人聚集起来,然后人对这个建筑有一个要求,根据因人而异的需求再去定义这个建筑。

王京红:

文化建筑从城市角度来看一种是地标,一种也有可能不是地标,国外很多美术馆都是一些老建筑,我觉得物质外壳这个载体对于博物馆整体来说不是最重要的,虽然我们建筑师特别关心,但里面内容应该才是最重要的,我们要做的是让文化建筑里面的内容更发光发彩,刚说到故宫,我在研究城市色彩的时候特意研究了。不止是单体,因为单体的金顶红墙都没有变,从色彩的角度去研究,发现面积的变化,天、地和建筑这三者是胶着在一起的。建筑面积在变,和人的位置关系在变,好像建筑只是作为一个壳,这个壳营造的是小整体的一个感受、体验、氛围和意境,这些方面是由建筑师责无旁贷来设计的。我们不只是有责任去放几面墙,那其实没有多大意义,墙到底放在哪里,放得好不好,给人的体验感知是什么样的,营造了一种什么氛围,这种氛围就是文化的部分,这才是建筑师终极追求的东西,这也是文化建筑需要注意的根本的问题。

虽然意境这种东西听起来是虚的,从色彩、从广义层面、从视觉上看到的东西去研究,这跟现在的设计思路有点逆向。建筑讲求平面、立面、剖面,是把建筑整个孤立来做,而人真正注重的,就只是眼睛看到的,不看平、立、剖。我觉得建筑师到一定时候得跳出专业的思维,用不专业的人的眼光去看自己设计的作品,体会一下自己的作品给自己的感受,我觉得这可能是设计文化建筑更应该注重的东西。最后,我觉得,城市色彩研究到最后其实是对人的思维的研究。

赵庆:

听了王老师讲的之后,我才发觉城市文化讲的是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文化水平。我觉得文化感受是因人而异的,作为一个在北京生活了许多年的人,北京给人的感受就是“处处是景”,满北京城的二环、三环,现在的四环,都在主动地建造一些地标性建筑,在开车经过的时候就能很明显地感觉到,每一个地标建筑基本都设置在环路的中心位置或者是拐点的位置上,这对于生活在北京的人来说就非常清楚,他们不需要记住地图上的准确位置,只要看到某一个地标建筑,就会自然而然的条件反射,知道要经过交汇点或者分割点了,所以说,城市文化和地标建筑有一种结合点,这不光是在新建的建筑里,在改建的建筑中也可以主动地增加一些地标的特征。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文化建筑的位置是有迹可循的,在选型上和选址上是有讲究的。这种讲究不光是从房子的外形上,比如国家大剧院,单从外形上来看,有的人说这个水蛋漂亮,有的人说这个水蛋在那堆着就是浪费钱材,而从我们结构专业来看,这就是一个巨作,基本上实现不了。我们可见的地下建筑有三层,但据说地下不可见的部分大约还有相当于四层楼高的混凝土压重,才能建成一个大水蛋,从工程力学来说,这就是一个杰作。虽然它占地面积很大,属于广场性建筑。如果以从一个普通人的眼光来看,就会觉得这个水蛋在地表以上几乎没什么建筑,只看见一个顶,只有下到地下一层才能看到里面的构造。这个建筑放的位置也很关键,放在了长安街的中心位置,跟周边其他的建筑风格比起来,就显得很独特,感觉不是特别合适。以前我们还参观过国家博物馆,古建筑专家告诉我们,博物馆改建需要特殊的构造结构。说这个是想说明,每个人对城市文化建筑的品味需求都是不一样的,需要多元化,我觉得还是可以多学习学习的,因为我们现在建造的钢筋混凝土太多了,已经没有任何新意。

白林:

这个题目很好,设计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文化中心刚才前面也讲了,要面对现在这个社会的现状,网络化和信息化时代,不能像以前一样盲目的建,将来会出现问题,而应该考虑怎么更接近地气,更符合现实,所以我觉得和以前的建筑设计最大的不同是建筑师要从策划的时候就开始参与,往常建筑师一般都是拿到任务书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做设计。假设以前是这么建的话,以后别这么建了,建筑师应该从一开始就参与到项目中,从策划阶段去理解项目,这样就容易做出更接地气的建筑,而不单单只是一个壳。

以前官员总觉得自己很懂建筑,对设计说三道四,以为让设计师画一张效果图就懂了,就像看照片似的。中国建筑坏就坏在这,日本建筑业非常发达,他们的效果图公司也非常发达,中国建筑业这么烂,效果图公司却也遍地都是,原因就出在官员这里,他们以为看了效果图就会知道,其实根本不知道,只有盖好之后他们实地去看了才知道原来是这么回事。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畅言网设计沙龙文化建筑城市文化中心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