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活动 > 春来茶馆 > 建筑的美观与功能的设计  > 正文
中国古建筑外观文化特色尽显
发布时间: 2011-05-13   来源:企博网投稿 

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东方文化和哲学的载体,不仅自身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而且在其平面和外观上也最能给人们以生动而具体的美感,在世界建筑史的画卷中呈现出独特的风貌。我国建筑学界对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有所关注,但对古代建筑文化特色的论述尚不多见。全面概括中国古代建筑特色,对于我们深入把握和理解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弘扬民族传统建筑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曾在《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特色》一文中从思想内涵方面对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内在特色进行总结,现就平面群体组合、大屋顶、建筑装饰、色彩等几个方面,来进一步研究探讨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与外观特点。

图片来源:百度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十分重视建筑物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群体组合。这一文化传统几千年来一脉相承。尤其在封建社会,建筑活动始终受着“恋祖情结”、“浓于伦理”的“理治”和“天人合一”时空观的深刻影响,以及土木为主要建筑材料的限制,“除了一些高台建筑以及佛塔之类比较高之外,中国古代建筑一般都显得平缓;不是执着地建造像西欧中世纪那样的教堂尖顶,而是热衷于使建筑群体向地面四处作有序的铺开……以象征严肃的人间伦理秩序。” [1] [P10]这就是说,中国古代建筑之“大”及其功能的丰富多彩,一般不是在于建筑单体的向高空发展,而是表现在它的群体组合上,在地面上向四面作横向有序的铺开,在群体组合中作出回旋与往复。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主要的也就是建筑群体所表现出来的博大与壮观,一切宫殿、寺庙、园林、住宅等各类建筑莫不如此。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结构观念上,不同于西方的注重建筑单体的个性和审美效果的一个显著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群体组合有其共同的规律性,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一般为长方形,单纯而规整),然后根据各类建筑不同的功能需要,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位组合成各种类型和不同规模的建筑群体。这种建筑群体的组合几乎都采取院落的形式,即由走廊、围墙等将四幢房屋围合成封闭性较强的庭院,所以也称为四合院。“小到一座住宅是一个四合院,大至北京的紫禁城也是由许许多多大小不同的四合院组成的皇宫建筑群,所以四合院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组合的基本单元,也是中国古建筑的基本形式,自然也是住宅的主要形式。”除了极为贫穷的人家外,中国每一所住宅、宫殿、衙署、庙宇等等,都是由若干座个体建筑和一些回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其中规模最大、形象最美、最复杂的四合院群体建筑当属北京的明清宫城——紫禁城,中国古代建筑的博大与壮观也就主要地表现在这个平面的建筑群体的组合与布局的有序性上。
中国古代建筑的庭院和组群的布局原则,不仅富有封建伦理文化的特色,还与中国人的崇中、从中、尊中的民族意识有关,它总是沿着一条中轴线(多以纵轴为主,也有纵横轴都为主的)、采取均衡对称的方式来布局,具有中轴线布局意识、观念特征的建筑,在中国古代随处可见。这种以中轴线为主要标志的、平面对称性格局的中国古建筑的空间布局,是区别于西方建筑的特征之一。

其一,庭院是中国古建筑的群体组合中心,庭院被围合在四周房屋的中间,围绕着庭院组织建筑空间,一般都是执着于营构数重进深、曲折幽深、连绵无尽的效果,因而建筑规模需要扩大时,往往采取向纵向、横向或纵横向都扩展的方式,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构成各种建筑组群。这样由庭院组成的建筑群体,就像一幅中国的手卷画,必须一段段地逐步展开,才能看到和了解到它的全貌。这正如北京故宫那样,走进了天安门之后,只能是从一个庭院走到另一个庭院,从庭院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一院院、一步步的景色各不相同,必须都走完了,才能全部看完,在观赏行进中逐步展现,给人以强烈的感受。这种“庭深似海”的建筑组群,井井有条,整齐不紊,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长期统一、团结和稳定的愿望,这种民族精神在建筑上所表现的规整有序、和谐、安定和博大壮观,是中国古建筑文化的一大传统和显著特色。

其二,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顽强深厚的空间意识和文化观念,十分强调建筑组群的中轴对称。小到住宅、大到宫殿、整个城市规划,建筑的平面布局总是设以中轴线,这种中轴线往往由道路、建筑物、庭院、广场等组成,大到建筑物左右均布的对称,小到建筑物两旁对列的厢房或配殿,常被用来突出中轴线的对称。以中轴线为基准,比较重要的建筑物总要放在中轴线上(中国地处北半球多以南北纵轴为中轴线,最主要的建筑物也就总是设在纵向的直线上,重要的主题建筑居中,即中轴线之所在,当然主要建筑物也就是座北而朝南向阳),次要的房子(副题建筑)放在它前面两侧对峙的地方,然后向纵深方向布置若干庭院,组成有层次、有深度的建筑空间。这种以中轴线为基准,主次分明、均衡对称、层次清楚、由低到高、相互呼应,富有伦理精神的有组织、有秩序地在平面上展开的建筑群体,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一大传统。一般庭院布局大体分为两种:或在主要建筑(在纵轴上)左右两侧建两座对称的次要建筑(在横轴上),构成H型的三合院;或在主要建筑的对面再建一座次要的建筑,用走廊、围墙连接起来构成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庭院(即四合院)。当然,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条件不同,人们对建筑功能和艺术要求也不同,使得中国建筑的群体组合具有多种多样的丰富性,但总的来看,自商朝以来人们只是将庭院的形状、大小与木构架建筑的体形样式、材料、装饰、色彩等加以调整而已。虽然也有在纵轴线上安置主要建筑及其对面安置次要建筑,院子两侧用回廊将主、次建筑联系起来的“廊院”;有以体形巨大的建筑为中心,周围以庭院环绕,再外用矮小的附属建筑、走廊和围墙构成方形或圆形的;还有用弯曲道路或桥梁联系建筑组群和利用地形建造对称与不对称相结合的建筑组群,甚至有古典园林式的很不规则的组群等等。但是,中国古建筑的平面布局总是以房屋包围空间,或是以空间包围房屋两种,以中轴线为基准、以庭院为中心的建筑观念始终存在着,并在实践中起着作用,基本的还是“四合院”布局方法。这是西方建筑所没有的,也是中国古建筑所独有的一个突出特点。

图片来源:百度

“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形态上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中国建筑所特有的大屋顶”,其“建筑文化形象之尤为感人者,当推中华大屋顶的反宇飞檐。”中国古建筑是木结构体系,用木材构成的屋顶部分在房屋的总体型中就要相对的大一些,房屋的面积越大,它的屋顶也就越高大。因此,对于木结构的建筑来说,防腐是必须解决的问题,于是从建筑的实用功能出发,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高台基、重叠的披檐、飞升的翼角及在深远的檐下结构精美的斗栱,还有凹曲的屋顶、飞檐、角梁等都出现了。这样,硕大的屋顶不仅笼盖了屋身,挑出较远的屋檐对屋身的墙体、门窗之类以及夯土台基都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也消除了大屋顶给人们的压抑感。尤其是对屋顶部分的曲面、曲线处理,屋顶四面的屋檐就成了两头高于中间、向上反曲的屋檐,垂脊也呈反翘的孤线状,再加上大屋顶上面要铺瓦,圆弧的瓦交错相扣摆放,雨水由拱起的瓦片流到下凹的瓦中,被导到屋檐的边缘流到地下,从而保证了房屋的干燥。这就使硕大的屋顶经过曲面、曲线处理和瓦结构的“因势利导”,既解决了排水、防水、遮阳、采光和通风的功能需要,又使庞大的屋顶被赋予了很强的向上动感,起到了静中有动的艺术效果。再加上一些装饰,诸如在正脊两端装设以“鸱尾”(实乃海鱼)以示能激浪引起降雨,浇灭淫火;在垂脊之前装设以“钱兽”,在角脊上装设以“套兽”如龙、凤、狮、天马、海马、狻猊(或麒麟)、牙鱼、獬(或孚)、吼(或斗牛)等群雕,在这群雕之前再装设以风神飘举的仙人形象——“仙人指路”,这种仙人在前,群兽随后的文化构思,不仅体现了渗融着儒、释的道教神仙思想,反映着以人统领神怪来“防火”、“降火”的文化意蕴,而且也使笨重的大屋顶显得更加富有情趣而变为轻巧活泼的形象了。尤其是在我国南方,不仅屋顶、四边屋檐是曲线形的,就连屋顶上的几条屋脊也是曲线的,有的寺庙、会馆的四个屋角更是曲而高高翘起,直冲云霄,跃跃欲飞,诚如“如鸟斯革,如翚斯飞”(《诗经·小雅·斯干》)所言,极富神韵和表现力,轻巧美观而又实用。

中国古建筑的大屋顶之美,不仅因为它“没有一处不是曲线的”,轻巧活泼而又“如翚斯飞”,更由于它对斗栱的运用和东方文化特色的完美装饰(此点后文论述)。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的中国古代建筑,是靠木柱、木梁来承托房屋上部(庞大的屋顶等)的一切荷载,因而形成了“墙倒屋不塌”的中国传统建筑的最主要的特征。如何靠木柱、木梁来承托庞大的房屋上部?这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中一般殿堂檐下非常显著的富有装饰效果的一束束的斗栱在起着重要的承托作用。斗栱是为了减少立柱和横梁之间交接点上的剪力,用弓形的短木块和两层弓木之间相垫的方木块拼合装配而成的特有构件(弓形短木称“栱”,方木形如“斗”)。斗栱既用于梁头之下,也用于檐下。用在梁枋两端下面,可以减少梁枋的跨度,加大梁枋的承受力;用在檐下可支托住屋檐下的枋子和椽子,使挑出的屋檐伸出屋身之外,使用的斗栱层数决定着屋檐挑出的深度。在大屋顶建筑结构中,比例匀称的外檐斗栱是不可缺少的特有构件,它不仅使体形雄巨的房屋得以承托,而且在建筑外观上起着很大的装饰作用,使人感到庞大的屋顶在横向的逶迤中收束在稳定、持重、安逸、欢快的建筑形象之中,给人以美的深刻印象。但是,中国古建筑因为等级制度的关系,只有宫殿、寺庙和其他高级建筑才允许在柱上和内外檐的枋上安装斗栱。因此,斗栱的作用不仅起着结构、装饰功能作用,还象征着建筑物及其主人的地位,往往用使用斗栱层数的多少来表示建筑物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建筑的大屋顶形体很多,有四坡五脊的庑殿顶(伦理品位最高,多见于宫殿、陵寝和大型寺庙、殿宇),有四面、六面、八面或圆形的攒山顶,有两坡五脊但两山墙与屋面齐的硬山顶,有两坡五脊而屋面挑出到山墙外的悬山顶(即挑山顶),有上半是悬山而下半是四面坡九脊的歇山顶(伦理品位仅次于庑山顶),此外还有勾连塔、单坡、丁字脊、盔顶、盝顶、拱卷顶、圆顶以及由这些屋顶组合而成的各种复杂形体的屋顶,但是其中具有反宇飞檐(即屋檐向上反曲)特征的大屋顶是中国古代建筑屋顶文化的典型代表,最能给人以直观而又深刻的印象,是中国在建筑上的伟大艺术,再加上对屋顶的优秀组合和艺术雕饰,宋朝以后又采用了琉璃瓦和彩色等等,对屋顶加上了颜色和光泽,这就使得大屋顶更加光辉耀眼、美丽壮观而具有艺术感染力,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外观上最突出的特征之一。

图片来源:百度

中国古代的建筑装饰,不仅具有浓厚的东方文化情调,使中国古代建筑具有了丰富的思想内涵的表现力,而且极大地加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表现力,使建筑物具有了优美的外观形象,以致在中国古代建筑各个方面的特点形成中都起着重要作用,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又一特色。

中国古代的建筑装饰,一般都是围绕着“土”、“木”实践的,往往都从保护“土”、“木”建筑出发,单座建筑从整个形体到各部分构件,利用木构架的组合、各构件的形状、以及材料本身的质感等进行艺术加工,巧妙地把建筑功能、结构和艺术统一起来,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卓越成就之一。因为木构架结构的柱、梁、枋、檩、椽等几乎都是显露在外面的,就把柱子做成两头略小的梭柱,把横梁做成中央略微向上拱起而富有弹性曲线的月梁,梁上的短柱做成柱头收分,下端呈尖瓣形骑在梁上的瓜柱,短柱两旁的托木做成为弯曲的扶梁,上下梁枋之间的垫木做成为各种各样的驼峰,屋檐下支撑出檐的斜木加工成各种式样的兽形、几何形的撑拱和牛腿,梁枋穿过柱子的出头加工成菊花头、蚂蚱头等有趣的形状等等,不仅使构件的形式显得自然妥贴,而且既保护了木构件又使建筑物成了优秀的艺术品。中国古建筑独特的大屋顶,不仅体形雄巨和比例匀称的外檐斗栱以及向上反曲的屋檐在外观上起着很大的装饰作用,而且在屋顶上有许多有趣的装饰。在屋脊上为了交接稳妥和预防漏水,做出了需要用砖、瓦封口的各种线脚;在两脊或三脊相交的结点,做成动物、植物或几何形体的各式各样的鸱吻和宝顶;在正脊和垂脊上安装上鸱尾、“仙人指路”、走兽、悬鱼等等,巧妙地装饰与建筑功能结合了起来,笨拙的大屋顶就显得轻巧活泼了。对于古建筑的门,根据木构造功能的需要,进行了装饰处理,在宫殿、寺庙的大门门板上钉以成排的门钉,中间再衔上一对兽形的门环,在门框横木上设以角形或花瓣形的门簪,门框下面的石礅是承受大门柱的基石,就把露在外面的部分雕刻成狮子或园鼓形(称抱鼓石)等等。所有这些看似装饰的附件都与大门的构造有关,成排的门钉是为了将木板与横穿木相连起来,门环是为了扣门和拉门,门簪是固定连楹木与门框的木栓头。古建筑的窗,在没有玻璃之前,多用纸糊或安装鱼鳞片等半透明的物质来挡风遮雨,需要较密集的窗格才可,于是就制作了菱纹、步步锦,以及由动物、植物或人物组成的各式各样的窗格花纹,还用了压制有花纹的铜片钉在窗框的横直交接处,既加固了窗构架又美化了整个窗扇。对古建筑的基座,尤其是重要建筑是要放在高台基上,以增加其雄伟气势,故有“高台榭,美宫室”之称,这类台基多用砖石砌成的须弥座形式,台基四周多有栏杆相围,并在栏板、望柱上附加以雕饰,在望柱柱头上做成为动、植物或几何形体,排水的雕成为动物的螭头,使得笨拙的台基变成了富有生气的东西。对于支撑房屋的木柱,为了防潮,在柱脚下垫以石柱础,并将它加工成有线脚、莲花瓣,有复杂的各类鼓形和兽形,有单层雕饰和多层的立雕、透雕等等,于是柱础就成了优美的艺术形象。可以说,中国古代建筑,不仅在建筑组群上,而且在建筑单体的各个部位上,都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使之每一个房屋构件都成了起到装饰作用的建筑构件,这是中国古代建筑装饰的一个基本特点,也成为中国古建筑富有特征的外观形象。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的思想内涵十分丰富,艺匠们将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的不同内容和工艺应用到建筑装饰里,极大地加强了艺术的表现力。诸如把动物中的龙、虎、凤、龟四种神兽和狮子、麒麟、鹿、鹤、鸳鸯等,植物中的松、柏、桃、竹、梅、菊、兰、荷等花木,以及文字、几何纹样等用在装饰中来表达出一定的思想内涵。通过形象比拟把动、植物装饰在建筑物上,把神兽龙比拟为帝王的象征,宫殿和皇帝的衣着上都可看到龙的形象;狮子威武凶猛比拟为威武、强力量的象征,在宫殿和重要建筑的大门两侧无不摆放着石狮;荷花用在建筑装饰上,不仅荷花本身美,而是象征着“出污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如果莲花下边有鱼则喻意为“连年有余”;用在装饰中的松、柏、竹、梅象征着人的高洁,牡丹象征着人的富贵高丽等等。它通过谐音的字或物装饰在建筑物上来比拟人的平安吉祥,诸如用两只狮子来表示事事如意;用“鲤鱼跳龙门”表示功成名就、福禄俱得;用“鲤鱼撒子”来表示子孙满堂,鱼与“余”是谐音,又象征着多财多富多寿之意;用公鸡的谐音是“功”和“吉”,就把公鸡与牡丹组合在一起表示“功名富贵”,石头上立公鸡表示“宝上大吉”;蝙蝠其貌不扬,但有了谐音“福”也就常装饰在门窗等处,用五个蝙蝠围住中央的“寿”就是“五福捧寿”之意。还有把数字作为建筑物上的装饰内容来表达其思想内涵的。但是,在中国的封建伦理社会里,建筑装饰的文化主题、规格、品位等,常因伦理规范过多,而受到严格制约,诸如龙的装饰图案,只能出现在皇家宫殿、坛庙、陵寝等建筑物或与歌颂王权思想有关的建筑物上,如北京故宫的蟠龙金柱,曲阜孔庙的十只雕蟠龙,北京天坛祭天的圜丘的台阶、栏杆、铺地石都采用了象征帝王的最高数九为单位,北京紫禁城中的太和殿、保和殿等台基中央皇帝专用的御道雕刻的是九条龙,皇宫大门的红色门板上各有九排九枚门钉,皇极门前最大的影壁也是用九条龙装饰的“九龙壁”等等。为了避免装饰中所用主题形象连续、重复的出现,山水、器具和动物、植物等图案在装饰中被概括、简化而程式化,其形态也就显得更为精练形象了,诸如民间建筑上常用的八仙装饰,因为形象复杂难雕,就免去了八仙形象而只用其八仙常用宝物道清筒、掌扇、尺板、笛子、葫芦、花篮、莲花和宝剑等八种器物作装饰,而且形成了标准的式样。为了在装饰中表达主人追求的情节内容,把多样、复杂的主题组合在一起,诸如北京颐和园中728米的长廊,在彩画中集中体现了这种情节性的装饰,它在273开间的一千多幅彩画里几乎没有完全重复的形象,绘制了中国古代《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四大名著中精彩的片断情节和山水花卉,使之长廊变成了一条画廊,游人漫步在长廊,既能观赏廓外的山水湖景,又能欣赏这长廊中的历史画卷,陶冶于民族文化之中,达到了强烈的装饰效果。

中国古代建筑最突出的特点之一,还在于装饰上对色彩的使用。中国的艺匠们在把建筑装饰与保护木材结合起来的过程中,广泛地使用了木漆和桐油,后来又根据需要加入了银朱、樟丹、赫石、朱膘、石黄、雄黄、雌黄、土黄、洋绿、石绿、铜绿、铅粉、黑白脂等矿物质和藤黄、胭脂、墨之类的植物质颜料,配制成绘彩颜料而绘制出不同色彩的彩画(以龙凤为至尊,锦锻几何纹样次之),并在色彩对比和调和方面创造了很多优秀的方法。中国人对色彩的运用,不仅与“浓于伦理”的“理治”有关,还与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有关,很早以来,中国人就信奉阳阴五行说,认为色彩的分类皆与五行说相印,春天为青、方位为东,夏天为赤、方位为南,秋天为白、方位为西,冬天为黑、方位为北,黄色相当于土并位居中央。青、红、白、黑、黄各有意味:青色象征平和永久,赤色象征幸福喜悦,白色象征悲哀和平静,黑色象征破坏和肃穆,黄色象征力度、富裕和王权。在这种观念下,色彩的使用在建筑装饰上是谨慎的。表示幸福富贵的用赤色,祝愿平和时用青色,黄色是帝王专用之色,庶民不得滥用,黑白两色一般很少使用。可以说色彩的使用被赋予了浓厚的伦理观念,因而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色彩的使用变化较小。古代中国建筑装饰的色彩虽然丰富多彩,但不如西方那样百彩竞艳、异彩纷呈、变幻多端,而显得比较单一,形成为一定的模式,显得一般的青素和优雅而又富于理性精神。几千年来都是只有宫殿、坛庙和府弟建筑,才能使用金碧辉煌的色彩(尤以黄色为贵,依次为赤、绿、青、篮、黑、灰等色),特别是到宋、金以后,宫殿用白石做台基,墙、柱、门、窗用红色,屋顶用黄、绿、篮各色的琉璃瓦,在檐下用篮、绿相配的“冷色”和金碧辉煌的彩画,色彩的鲜明对比,创造了一种富丽堂皇、绚烂夺目的艺术效果。诸如北京故宫的总体色彩就是如此地给人以强烈而鲜明的色彩感染。而一般平民的住宅则是多用白墙、灰瓦和栗、黑、墨绿等色的梁、柱、装饰,形成为秀丽雅淡的格调,与平民所居环境形成了气氛协调、舒适平静的佳境,在色彩处理上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因此从某种意义说中国古建筑也就是伦理化了的色彩建筑。

总之,在世界建筑文化的发展史上,因为中华民族的长期团结和统一,也因为中华民族所有的东方文化情调和哲学伦理观念,又由于自古以来中国建筑以土木为材,以木架构为主要结构方式,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在社会历史进化的过程中,逐步完善成熟为自成体系,独有东方特色的一面旗帜。研究中国古建筑文化的平面外观及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对于我们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建筑与民族精神,更好的吸收外来建筑优点,丰富和发展民族传统建筑文化,搞好现代建筑,必将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责任编辑: Ryan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