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活动 > 春来茶馆 > 建筑的美观与功能的设计  > 正文
适用、经济、美观一个都不能少
发布时间: 2011-05-13   来源:中国建设报投稿 

近来,建筑设计似乎从象牙塔里逐渐走了出来,从“小众”们闭门经营慢慢变成了大众关心的社会话题,于是关于建筑设计的是非评判,更多的人有了话语权。特别是最近,关于建筑设计界为了迎合某些决策者和市场的需求,置建筑的经济性、功能性和适用性于不顾,片面追求“新、奇、特”现象的讨论不绝于耳。本报从今天起,将发表一组相关报道,期望通过对当前现象的综述、分析,将目前关于这场讨论的声音传递给广大受众,令业界相关人士重新将目光聚焦在“适用、经济、美观”的建筑设计准则上来。

 

图片来源:百度

无庸讳言,近年来,一些建筑设计出现了片面地追求形式上创新求异的趋向,片面地将“新、奇、特”作为建筑创作的方向,不顾使用功能,不管环境关系,更不论技术经济条件,将建筑创新流俗于简单的感官冲击,将技术进步蜕化为单纯的材料、符号堆砌。更有甚者,生搬硬套地将国外一些新建筑的形象片段当作时髦的流行符号,拼贴在建筑中,全然不去理解蕴含在形式内部的理念背景、技术背景,导致了大量单纯追求豪华、新奇,忽略经济、适用的建筑作品的出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中华大地拉开了城市建设的大战场。大量建筑一拥而上造成了建筑业的“过热”现象,反映在建筑设计方面就形成了为片面地追求新奇、速度、数量、广告效应、卖点,忽视建筑内在功能的各种形式主义的泛滥,以及粗放型的建筑设计及建造方式的流行。建筑设计行业近年来表面的“繁荣”并没有带来多少真正意义上的建筑设计精品,更少有具世界性影响的建筑设计大师出现。这种现状固然有体制上的问题,但也有建筑设计指导思想上的“过热”、“浮躁”心态作怪,所以,在观念上如何使“速度型”向“效益型”转换、“数量型”向“内涵型”转换、“粗放型”向“精致型”转换,是建筑业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老主题新焦点:适用、经济、美观

早在2000多年前,古罗马杰出的建筑师维特鲁威就提出建筑要符合“坚固、适用、愉悦”的原则,被后来的建筑师们奉为建筑学上的“六字箴言”。新中国建国之初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我们提出了“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方针。在当代,建筑的概念得到延展,内涵得以丰富。建筑已经从单纯、狭义的房子扩展到包括建筑群体,城市的街路、地段,乃至整个城市,所有这些都离不开“适用、经济、美观”这一标准。进入现代社会,特别是在我们这个消解既往准则的时代,“适用”和“美观”的内涵变得愈来愈多元化、多样化了,同一座建筑可以有多种用途,也可能出现南辕北辙的美学评价。但“经济”、“坚固”却不容置疑,应该始终坚持没商量。

跨入21世纪,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在迅速地增强;加入世贸组织后,设计市场在逐步开放;最近,中央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问题,就是在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紧接着国务院又提出来在全国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审视快速推进的城市化和总量巨大的建筑活动,不难发现,很多横在路上绕不过去的新问题和新难题成为进一步发展的滞障:如何搞好城市规划建设、建筑设计与招标评标? 如何评价和选择规划设计方案? 如何正确处理“适用、经济、美观”等问题。有社会责任感的建筑师和社会有识之士,不约而同地把视线聚焦在“适用、经济、美观”上,如此,“老主题”变成了“新焦点”。

所谓“适用”,是对建筑最基本的功能要求,也是最本质的要求,不同的建筑功能适用于不同人的各种基本功能需求,同时也要考虑到未来人们需求的发展变化对建筑的灵活适应性要求,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逐步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与消费方式也有了很大的变化,随之而来的对建筑功能的要求也越来越多样,越来越细化,满足由此带来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功能要求是“适用”的真正内涵。

“经济”在现阶段已经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追求低造价,简易房式的经济,不能狭隘地理解投入少就是经济,而要追求全寿命的经济、高性价比的经济。此外,经济也涉及到资源观的问题,在造房时少投入资源,在用房时少消耗资源,才符合中国的国情,而且要有高舒适度,这才见出建筑师的“手艺”。那种以牺牲功能、牺牲舒适度为代价,片面讲求经济和节约资源的做法是非常短视的。

也因此有专家提出,用“效益”来代替原来的“经济”提法将更为全面和精确。我国人多地少,人均资源少,所以对效益的追求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反映在建筑设计上,就是要追求建筑的空间使用效益,充分考虑土地的使用效率,注重建筑的节能,注重建筑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协调关系,注重建筑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更多的专家主张在“适用、经济、美观”之中增添一条“舒适”。因为“舒适”是对建筑内在使用价值的更高要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建筑舒适度的要求也越高,人们需要健康舒适的住宅、健康舒适的公共建筑,过于重视建筑表面与外观的倾向则有可能导致对建筑内在品质的忽视,应该将规划、建筑设计、构造、结构、设备、材料、信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全面提高建筑的内在品质。

专家提醒应从文化层面上理解“美观”在建筑上的作用。中国当代的建筑应反映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反映社会经济进步而带来的对建筑审美的新要求,反映中华民族的多样性及地域性特征,这也会自然反映出建筑空间与外观形态上的美学特征。

图片来源:百度

走入歧途的形象工程

时下,有些政府管理官员、房地产开发商和建筑师、规划师违背“适用、经济、美观”这一建筑方针和其本质属性,思想“浮躁”,其原因就在于,管理官员想立见政绩,开发商想立即赚钱,技术人员想立起“纪念碑”作品,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建筑作品就必然会背离“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

设计大师张锦秋认为,首先,要端正领导的建设指导思想。现在许多有争议的建筑设计,虽由建筑师绘制,但其设计要求来源于领导思想。什么“新、奇、特”,什么“一百年不落后”,这些提法大都出自各级领导之口。建筑设计单位的服务信条中多有“业主就是上帝”之类的语言。建筑师一个基本的职业素质就是“要善于领会与贯彻领导意图”。设计国家大剧院的安德鲁在回答记者质问时说“他们喜欢这个方案,他们要这个方案”正是此理。这方面从业建筑师均有同感。所以,要制止建筑实践中的不良现象,必须从有权提要求、有资格决策的人作起。

第二,要严格按基建程序办事。一些建筑设计超标准、超规模、超投资,在很大程度上是没有按基建程序办事。一些重大工程未经立项、没有可行性研究报告就仓促上马;设计任务书本身缺乏科学的依据。考题就出错了,答卷自然难以正确;或设计任务书一再突破,形同虚设,规模和标准一超再超,以致投资失控。

从国际范围看,真正优秀的建筑设计是没有国界的,依法对重要建设项目的设计进行公开招投标或邀标,也是无可厚非的国际惯例。但我们的“泛国际化”的倾向也绝非正常。现在的情况是,不但省市县区镇的各级“标志性建筑”、街区、镇区时兴由外国事务所来设计,就是远非“标志性建筑”的东西也搞所谓“国际招投标”,甚至连一些历史风貌地带也交给非其所长的外来者摆布。这里规划设计的问题尤为突出。例如一些大型规划设计的邀标,选择了在策划和规划上非其所长的境内外建筑师事务所,在极短的时间内,仅靠走马观花和有限的感性材料及数据,便作出了一个个“大手笔”的规划,其实际效果和长远效益显然是不可靠的。

“实验场”与“玩建筑”

近年来有两个说法在建筑界比较盛行,一日“实验场”,二日“玩建筑”。外国建筑师将中国当作实验场,而中国建筑师又有相当一批在“玩建筑”。

WTO之后国门的洞开使全球的建筑师发现了中国这样一块大蛋糕,蜂拥而至的淘金者,无疑也给中国的建筑市场带来了空前的繁荣和激烈的竞争。从国家级的工程到私人投资的房地产项目,无论大小,几乎都来一个国际竞赛。一年之中大中型以上竞赛项目不下几十个,使得若干国外事务所在竞赛圈子里都“混了个脸熟”,他们以不变应万变,往往在短时间内征战南北,纵横东西。
    中国建筑师则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困境,一方面想作关乎社会、人类、文化的大项目,但迫于竞赛比选的某些令人沮丧的现状和风险,知难而退;另一方面既苦于没人来请自己,又有沦为发展商御用建筑师之虞,而踌躇不前。于是一种新的创作机制产生了,即圈内人所说的“扎堆”。找个项目找块地,一群建筑师在上面“秀”一把,或许这是一种孵化国人建筑师的极好方法,既可避开激烈残酷的竞争,又有相对宽松的创作氛围,一时间也成了一种国人建筑创作的“理想模式”。但在此模式下,何谈“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

从本义来讲,建筑是为人类提供一个最适宜创业和生活的空间,它的功能实用性仍然是建筑的第一性。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也必然通过建筑体型和空间形态,给人以艺术的享受,自然这一切都与国情和物质经济条件相关,如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处理好建筑的安全适用、经济和美观,一直是建筑的永恒主题。一些建筑设计脱离建筑的本质,忽视建筑的具体功能和使用要求,不结合地形地貌和环境条件,不考虑与传统地域文化的沟通,片面追求所谓造型,这是对建筑本质的一种误解。更有一些建筑设计跟着市场导向走,决定方案取舍的领导或业主盲目追求大气魄、高标准、新奇特,使一些设计忽视甚至牺牲功能去追求所谓标新立异的形式,一些建筑不顾国情、不谈经济,超标准建设。有些地方大搞形象工程视为业绩,追求“前所未有”的形象,而不顾技术的可行性和经济的可能性,为了建筑的“新、奇、特”,花钱不在乎,用想像去挑战技术,导致一些外国建筑师也认为,若有什么“前卫”的构想和方案,可以在中国付诸实现,而其他国家是不允许的。难怪业内有建筑师称“中国已成了外国建筑师的试验场”,而试验的费用得由国人来承担。

建筑设计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每个建筑师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有所创新,有个性,有特色。建筑创新首先体现在设计理念和理论上,建筑创新还体现在影响设计的各个因素上。例如总体布局如何与城市和环境的协调融合,在功能上如何以人为本满足使用的要求,在文化上如何承前启后表达建筑的内涵和文化品味,以及材料、结构、技术的创新。它涉及到环境、功能、文化、技术、经济的各个方面,常常是诸因素的综合,并在某一环节形成突出的创新点。

其实建筑设计师们都明白,建筑设计需要独唱,更需要大合唱。

责任编辑: Ryan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