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综合体的设计
来源:畅言网 2015-11-25
郭文斐:
需求层面我们做了一个总结,原来的模式就是去哪里买东西,然后是不拎包地去体验,再过度到一个新的阶段叫“粉丝经济”,例如体育赛事或者演唱会都会吸引庞大的粉丝量。未来可能不仅仅是一个商业综合体,也许在周边会扩展到一个城市空间的处理上,让人流迅速地聚集或疏散,如果周围的环境非常具有艺术范儿,能够把整个区域的感觉做起来,我们觉得“粉丝经济”也许是一个发力点。
林峰:
我有一个韩国朋友告诉我,在首尔很多大大小小的房子之间到了冬天的时候是可以走得通的,本身单栋的房子不是一个城市的住宅体,但一旦被联通起来的话,就成为一个城市综合体,我觉得这种就很有城市设计的感觉。它可能是由于生活习惯和当地的气候(冬天非常寒冷)自然而然发生的综合体,但让人感觉非常好。它不像我们突然间人为地刻意地造出一大片东西,这样的东西往往是大而不当的,几年之后很多设计公司再来改造这些大而不当的东西。
吴京海:
我最近休假去了一趟西安的袁家村,发现很有意思。那里的城市规划都是村长和村民自己做的,但生长性特别好,每天有30万的客流量,一个冰激凌商一天就可以卖10万个,我觉得这种自然生长起来的东西生命力特别强。旁边的几个村都不如袁家村,当然这个村有一定的特殊性,以前华国锋等领导都到过这里,是当地支持改革开放的一个典型。这里的商铺前几年没有租金,但过几年要和村里分股,其中很有一些现代企业的管理操作模式。村里的小酒店也是复制某著名酒店的样子做的,很有特色,所以即使袁家村在当地离城市还有一定距离,也经常人满为患。
满莎:
刚才林总说到了韩国,其实香港也有类似的情况。我当初去香港的时候不知道当地的规范,看到一个十字路口过街天桥的单边会跟同侧楼的外立面颜色一致,觉得很有意思。后来了解到这是香港的规定,它要求马路边上如果是写字楼,必须建一个天桥和对面联通。我觉得这种规定特别好,就是在做城市设计,很好地解决了人车分流的问题。
林峰:
韩国冬天比较冷,室内供暖很好,建筑可以联通在一起,所以当人进入一座建筑的时候,外衣就可以脱掉,只穿一件衣服就能到处走来走去。香港可能相对热一些,这种城市之间的相互的入口很有意义。
刘旭:
我们国内的城市规划局和市政各自独立管理,如果想加一个天桥或者加一个地下通道会非常麻烦,有可能遇到各部门互相扯皮的问题。
吴京海:
说得更宏观一点,这应该是经济模式决定了权责范围,所以城市综合体从城市设计的角度谈更有价值一点。
刘旭:
我前几天看到关于地产公司负债率的报道,香港的公司有些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例如瑞安、太古,负债率基本在20%以下,而我们国内的所有地产公司的负债率基本上至少在70%以上,是在用别人的钱做事,所以也能理解他们为什么更加追求速度了。我个人感觉就综合体而言,香港和台湾人做的确实比其他建筑师做的要好一些,从趋势上看,我们这段时间不太去做商业的东西了,因为很多时候开发商拿一块不能做商业的用地让你做商业,大家可能都遇到过这种情况。为了生存问题,有时候有的人会“指鹿为马”,有的则保持清高。
我们这段时间在探索如何建立一个自己的生态圈。例如798最开始是一帮画家在那里画画,后来因为这种生活模式被别人欣赏,更多的人涌入形成了一个新的消费群体。我们也碰到了一个命题让我们深入思考,在嘉兴火车站对面,北大青鸟要做一个综合体,因为嘉兴有一千多个服装厂家濒临倒闭,所以北大青鸟协同北京服装学院和一些其他服装设计公司,计划在那里建立一个产营销一体的生态圈,之后希望再把商业引进来。因为要集合服装设计师、厂商、面料商、电商包括互联网等几大快,如果能把大家凑在一起建立一个自己的生态圈,就会形成一种新的需求,我觉得这种模式很好。关于商业综合体,北五环有个华贸城,最初设计时的初衷是做商业综合体,但后面商业带不起来,现在逐步改成办公楼了。
满莎:
您刚才说的涉及到产业规划,我们以前一提到产业规划往往都是千亩万亩的大规模,但实际上哪怕一个五栋小楼也可以做产业规划。
吴俊:
我觉得政府有时候可以对一些区域和地块有更多的引导性,我们早些时候在深圳华侨城的招商中拿了一块地,本来政府规定的容积率是五点几,后来觉得那个街区不适合做高楼大厦,所以就把容积率降低了,但是对覆盖率和建筑密度有一定要求,只能做成小空间但比较有意思的街区空间,但功能业态又很符合当地的情况,这就是政府有意引导的结果,虽然因为降低容积率而损失了一点土地价值,但是对社区建设有更好的引导作用。
游秀星:
大家说的城市综合体和我们接触的商业综合体还有一点区别,我们更多的重心是在做SHOPPING MALL这块,同时我们公司也做地铁空间和公共建筑,这是我们公司的强项。所以在做二三线城市项目的时候,我们也不断跟客户和当地政府推销地铁商业。北京因为是政治中心,政治上有其特殊性,所以比较推崇地铁商业,我们现在希望在二三线城市,甚至是四五线城市也能够开展更多的地铁商业的项目。
吴京海:
现在城建设计院正在给国家做课题,制定地下空间和地铁商业的一些标准,你们可以参考一下。
游秀星:
我们主要做室内设计,十几年前就在跟境外公司合作,接触了商业地产的室内设计,我们自己已经研究出一整套室内动线的设计规律,怎么做才能不死,才能把商铺盘活。所以现在我们基本上不做很多技术投标,只做商业投标,前期只做到动线设计的建议,但往往能一下子就打动甲方。我们经常和境外的公司一起公开竞标,一些不太熟的业主的项目,我们也是通过一个动线建议中标的。我们在后期的现场服务及落地线的把控等方面比起一些境外公司要更有优势。我们可以在建筑做规划初步设计的同时,和建筑师一起配合做室内的规划设计。
我们接触的甲方比较多,万达的那种一条线的模式比较死板,了解我们的甲方都在建筑初步设计的时候就希望我们能够介入,减少很多二次修改和机电修改,这也是我们的优势。
因为和境外合作时间比较长,今后可以有机会和大家合作。对于城市综合体前期的商业规划和业态策划我们可以相互学习,来引导甲方,不能被动地接受他们不专业的建议和要求,更多时候我们应该用专业去引导他们。
郭宵:
我是笛东景观七所所长。畅言网本次活动偏向于建筑专业,我本人是学习建筑出身,早期是做建筑设计,在英国留学后才转型做景观设计。笛东前期也有建筑咨询平台,后期主要以主题规划和公建景观为主,我们在公建景观方面有许多规划师和建筑师。
我给大家做个小的演讲,讲的东西比较接地气,演讲的题目是“该做什么,什么该做”,作为景观设计师我一般不会讨论哲学问题,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思维上有很大差异。我们近期的一个项目很有意思,前段时间我们在大兴中标一个项目,项目周围环境都是厂房。我们承接项目的时候主体建筑已经封顶了,我们到实地考察的时候,看到这个建筑很兴奋,发现景观设计可以施展的空间非常大。我们拿到建筑文本之后,很多层面上开发商更关心的是商人方面的事情,如何赚取利润,但是我特别纠结是的,我如何把想做的设计用他们接受的方式说出来。
总结了一下,到底什么该做,项目周围没有可以参考的依据,作为一个商业综合体到底做什么样的景观设计才能和周围环境吻合的,没有一个可以找到的影子。我发现一个共性的问题,大部分综合体要么是非常西方、现代的感觉,要么就是我们看到的这种民国风、古建等风格,文化传承保留的很到位。从景观角度出发,这叫做情景化包装,从广告方面出发,没有一种折中的东西存在。
马岩松提出了“山水城市”的概念,我比较关注这个概念,我在MAD实习过,我对“山水城市”的理解更多讲的不是“山水”的事情,而是“体验”这件事情。体验不是从商业运营角度思考,而是从环境空间出发,在视觉的、触觉的、感觉的方面去体验,我认为这是作为设计师想要做的事情。有的时候考虑的东西太多,这方面就没有时间考虑,因为设计周期太短。当时,项目周围环境很匮乏,我们思考的问题是新的商业综合体应该有什么气质,我们就先入为主,认为这个地方应该沉淀一下,商业综合体是一个公共空间,但是应该也可以让人冷静下来。
在这基础上,我们设计了平面,大概长度380米,宽度200米,这块地不是商业用地是工业用地,绿化率要求15%,甲方要求建设商业、办公、住宅,从某个角度讲,涵盖的东西很多。这个平面是为了能够让人们感觉这个建筑像一个砚台里的雕刻的石头,周围的环境完全服务于建筑,能够把建筑想要表达的涌动空间感沉淀在周围的环境之中。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外围环境,主入口在区域的西北侧,我们做了几张效果图,然后我们开始考虑落地的问题,一开始入口做了一个水景我们觉得有点散,想怎么能够做到一起去,同时不能影响广场的使用,能够容纳更多人。做这个水景的时候我们想尽一切办法,决定做一个1.5公分深的水面的镜子,有水的时候是水景1.5公分,没有水的时候就是一个广场。
但是不巧的是积水问题和小市政存在一些冲突,我们反复沟通,把小市政挪开。后来工艺上又有了问题,又请了专家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最后落实后在入口处形成了一个3.5平米的一面镜子。项目中庭的水系也是非常难处理,地下没有积水坑,想办法如何把水排到小市政里面,形成很多区域可以种植竹子,墙壁的形态也经过很多实验最后决定用纯白玻璃钢,现在施工在进行中。
最后,我想说一个问题就是“存在即合理”,这是从主观设计师角度出发,我们对于商业综合体的理解,是一个完全被甲方捆绑往前走,还是要挣脱束缚想办法找到一个共同点,把我们所想的问题移植到到我们做的事情上面,这个过程很痛苦,但是很有乐趣,大概是这样的思路,但是成功率很低。最后项目建成后,感觉它就应该在这个地方。无论做建筑和景观,能够把语言用到实际项目中去,非常困难。
畅言网编辑:
最后希望大家做一下总结发言。
郭文斐:
商业综合体一定会走到下一个阶段,具体是什么我非常期待,但是一定和中国的大环境,互联网思维有密切关系,或者是和比较新的业态结合在一起的,我也非常期待看到这个未来。
吴京海:
希望未来能看到的城市综合体,是能够以人为本的,这可能是建筑师、国家、开发商最终要回归的问题,大家能够站在这一点去做,共同点会更多一些。
刘旭:
我非常认同互联网思维会对行业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前刚有互联网的时候,对我们的空间、建筑形态影响不是很大,但是移动互联网发展起来之后,会颠覆我们的办公形态。反思我们的办公和商业,最近我们在做的项目的时候,会加入互联网思维,未来可能对这方面全面颠覆,任何地方都可以办公、商业、体验,今后这方面的变化会越来越快。互联网带给综合体的变化越来越明显,觉得做策划的人很多是胡扯,半年之后的事情我们无法想象,更别说三年以后,所以说我确实不知道未来会是什么样子,但是我知道,以前我不太认同互联网的对我们的影响,但是最近我在想明年我们公司会不会有部分人回家办公?我的办公室可以节约三分之一空间。我们的上海总部总部从浦东搬到浦西,因为一些问题前期没有进入办公,有段时间上海员工全部都在家办公,办公了三个多月,也没出什么事情,只是出差的时候经常迟到,其他没有什么影响,这些负责人可以就地召集会议。我很认同互联网对综合体的影响,这种变化和挑战会更加可怕,原来综合体就说不清,再加上一个可变因素,导致这件事情会更加可怕。
满莎:
商业综合体话题太广,我只想说今天畅言网把我们聚集在一起就非常好,在市场不好的情况下,我们需要一个良好的生态圈,今天我们的交流体现了设计行业的信息共享,这就蛮好的。讨论什么话题不重要,我更看重今天大家在一起分享的这个平台。
苏晓黎:
我相信大家选择做设计时,在念书时候知道这是一件很纠结工作,工作后感觉会成百上千倍的加深,尤其我们处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幸运的、棘手的环境里,不管是综合体还是与地产有关的产品,是一时短暂的生命力?还是会持久的存在下去?我们要向开车一样,要往前看两步,往后看两步,也要明白当下是为了养活团队去接一些不得已的项目,去做一些“助纣为虐”的事情,还是放眼四周看看别的跨界的同行都在干什么,从中吸取一些经验。我们要眼光思路,耳听八方,我也很赞同这种交流的形式,大家除了吐槽之外,也可以从分享中获得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游秀星:
感谢主办方的邀请,我们对城市综合体的发展比较有信心,强强结合肯定没问题,前面的路会艰辛一些,但是前景一定是很好的。
崔海东:
商业综合体发展的状态和整个建筑设计行业是相似的,都经历了泡沫经济、快速膨胀、简单粗糙、大量复制等阶段,现在设计任务减少了也给了我们反思的机会,期待未来能够做出更多的精品,有特色的设计。在商业综合体之外,也能够以同样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对于商业综合体比价典型,对城市影响比较大,在这之外也有很多对城市影响比较大的项目类型,我们也参与其中,做了好和不好的事情,担当不同的角色。这样的话,大家都有这种思考,城市的未来将会更加美好。
吴俊:
实际上做综合体的设计是很有意思的事情,以前人们是不太愿意逛街,但是现在很愿意去多看看,看综合体里面可以做哪些事情。最近,恒隆地产的董事长从开发商的角度对综合体发表了看法,他说城市综合体成功还是老的三个要素,第一是地点,第二是规模,第三是设计,我们的设计还是非常重要的,不管商业的模式和运营模式发生了很多变化,最终还是在于“人”,人们来到这里有一种认同感,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愉悦。我觉得从设计师的角度说,综合体在中国相对有比较新,对我们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都有一些新的要求。不像是我们设计相对比较简单的写字楼,城市综合体肯定要了解很多东西,比如商业和人的关系,我们和开发商如何沟通,他们关注的地方是什么,我们如何让他们了解,我们和商业顾问的沟通方式,商业部分如何介入等等,设计师要设身处地把自己放在更加综合的位置,这些做好以后设计工作会相对容易一些。设计的综合体要有很好场所感,符合人们的使用要求,在这个基础之上体现出建筑的艺术,有些地方确实因为地段好,设计师有很多东西可以做,多想、多看、多从项目运营的角度去思考,设计会更加有意思,成就感会更大一些,对社会的贡献也就更多。
林峰:
我希望从建筑设计各方面的法规和政府引导方面能够多一些手段和控制,对我们的城市不至于快速地成为一种建设性的破坏,也能够保护建筑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做更细致的思考,不会出那么多的垃圾项目。建筑师能够正儿八经去考虑细节,对我这样的建筑师来讲,很多时候注重的是是细节,细节处理不好那些大而无当的东西我是非常不喜欢的。
Dirk Zchunke:
亚洲人的购物的习惯和欧洲人完全不同,亚洲人喜欢闲逛的多一些,这是一种习惯,欧洲人更有的放矢做一些购物。我从重庆出差回来,看到很多MALL都是空着的,有些人去实体店品牌然后去网购。有时候有一个主题性的MALL更能吸引人群多来,比如上海K11引进一个博物馆的概念。这是我们第一次参加畅言网的沙龙活动,将来更愿意和大家互动,我们在综合体项目不是很多,更多是大型的文化类的建筑。
张黎静:
我们在德国做了很多落地的综合体的项目,为什么在中国经过十年来的发展,现在要寻找综合体项目,还不如更专注于文化建筑,不要太随波逐流,我们已经错过了快速发展的机会,应该更多的实打实进行一些文化建筑的竞标,目前我们做深圳的美术馆已经进入前三名,我们事务所没有任何关系,真正依靠的是设计的实力。
嘉宾合影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