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活动 > 春来茶馆 > 地产商谈建材  > 正文
绿色建材支撑节能省地建筑
发布时间: 2011-07-21   来源:《住宅产业》投稿  转载自:中国建筑材料科学院 

由于能源短缺造成的危机感使全国上下一致将目光投注到“节约能源”这个问题上。作为我国能源消耗大户的建材业科研机构,怎么看待我国的能源问题?在这种形势下又该怎么做?

图片来源:百度

现状:需求不断增加

近年来,我国建筑业取得了迅速发展,对建筑材料的需求量迅速增加。据初步统计,我国近年来每年建筑材料的用量超过100亿吨。建筑材料占建筑业总产值的比例接近50%,并呈增加趋势。在建筑材料生产方面,1979年到2003年,我国累计消耗水泥100亿吨、平板玻璃28亿重量箱、陶瓷墙地砖210亿平方米、卫生陶瓷6.8亿件,还有其他数量巨大的建筑材料。2004年水泥产量为9.73亿吨、平板玻璃产量为3.01亿重量箱、建筑陶瓷砖产量29.6亿平方米、卫生陶瓷的产量8000万件,均相应占世界总产量的40%以上,居世界之首。随之而来,建筑材料的能耗也不断增大,现已达工业总能耗的13%,因此成为工业界耗能大户。然而这些产品中50%的水泥、90%的平板玻璃和95%的建筑卫生陶瓷均用于住宅和建筑的建设。在建筑材料应用方面,由于建筑和建材结合不够,仍以传统材料为主,绿色建筑材料和产品的比例较低,建筑业的能耗已占到全国总能耗的30%,其中建筑物的能耗占到建筑总能耗的近90%,仅冬季取暖每年就消耗标煤2亿多吨,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差距较大。

目前,我国正处在建筑发展的高峰期,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房地产业的兴起和房地产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城镇建设飞速发展,每年全国竣工的房屋建筑面积高达16~20亿平方米,这将进一步增大建筑材料的需求。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建筑材料生产、消费大国,但这并不是建材行业自己的意志,而是建筑市场需求的推动。

近年来,为了寻求我国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指导和支持下,联合相关研究设计院所、高等院校、生产企业和建设企业等,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对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开发、生产及政策指导。一致认为,绿色建筑的核心是以消耗最少的能源、资源和给生态环境带来的最小影响,而为居住者和使用者提供健康舒适的建筑环境与良好的服务。实现绿色建筑最为重要的前提之一是使用绿色建材。绿色建材是指在原料采取、产品制造、使用和再循环以及废料处理等环节中对地球环境负荷最小和有利于人类健康的建筑材料。在这些原则指导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领域的健康发展。

图片来源:百度

问题:五大矛盾凸显

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在一些方面的确存在差距与不足,主要表现为:

1、建筑结构不合理,建筑物的使用能耗高。 城镇建筑仍以传统建筑为主,围护结构保温性能差,节能建筑比例低,导致建筑使用能耗很高。前面已提到,我国城镇建筑中高能耗建筑的比例达95%,节能建筑不到5%。建筑业能耗已占到全国总能耗的30%,其中建筑物使用能耗占建筑总能耗的近90%,建筑围护结构的传热量约为建筑使用能耗的72%,空气渗透的能耗占28%,建筑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3~5倍,外墙材料、玻璃窗及其密封对建筑物的使用节能影响很大,仅住宅取暖一项每年就消耗标准煤达2亿多吨,我国建筑使用能源浪费惊人。因此,建筑节能是实现建筑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

在建筑物的使用能耗中,建筑围护结构的传热量约为建筑使用能耗的72%,空气渗透的能耗占28%,可见外墙材料、玻璃窗及其密封对建筑物的使用节能影响很大,建筑物围护结构是决定建筑物节能效果的主要方面。因此,要发展绿色节能建筑,建筑围护材料的生产及其配套应用技术的研究是其中最关键的技术之一,因此要研究开发保温节能的新型建筑材料。

2、建筑材料的生产过程中消耗矿产资源大、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产品质量平均水平差。 我国建材工业目前的发展状况仍以高能耗、高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包括排放温室气体)和中低档为主的基本特征,总体水平落后发达国家约20年。建筑材料资源相对贫乏的现象比较严重。2003年建材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能源消耗总量为1.45亿吨标煤占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8.63%, 到2004年已达13% 。全国规模以上建材工业企业万元产值能源消耗量为2.88吨标煤,远高于全国工业万元产值能耗量,建材行业成为仅次于电力工业的第二耗煤大户。由于制造工艺、装备和管理水平不高,导致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较差,产品结构不合理,满足不了现代工业的发展要求。如我国水泥新型干法工艺生产的产品仅占水泥总产量的32%左右。优质浮法玻璃的产量仅为平板玻璃总产量的10%。玻璃深加工比率不足30%,而发达国家的深加工率为75%~80%。光伏发电玻璃产品还主要依赖进口。高档建筑卫生陶瓷的产量仅为30%。新型墙体材料产品质量从总体上讲不能完全适应建筑业发展的要求,承重空心砖的平均强度为100号,与发达国家200号的要求差距较大。化学建材的很多品种中高品质的产品种类稀少,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3、工业废弃物和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率低。 近年来,工业发达国家在节约资源及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取得了良好进展。西方发达国家大量利用其它工业如造纸、化工、钢铁、非金属加工业及石油工业等排放的废弃物制造水泥。利用建筑垃圾再生的建筑材料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建筑中,联邦德国用再生产品建造了17.5万套住宅。现有200多家企业的400多个工厂在再生建筑垃圾。荷兰的建筑垃圾再生率一直处于欧共体之首,达70%。美国在混凝土路面的再生利用方面成绩斐然,国外在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方面已取得巨大成功。

我国工业废弃物和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工作近年来做了许多工作,有了起步,但还是偏低。工业废弃物、低品位原燃料、工业尾矿等的利用还有很大潜力,具有资源化再生利用价值的建筑垃圾年排放量近亿吨,循环再生技术和产业化工作尚处于初步阶段。许多关键技术问题有待攻关解决,如政策、技术、装备、产品标准、应用技术和规程等。

4、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的使用比例太低 我国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的研究和开发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国内很多建筑标榜为“绿色建筑”,很多建筑材料也冠以“绿色建材”的称谓。但以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的定义和内涵来衡量,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很少。国内以科技部项目成果形成的绿色建筑示范样板楼只有2座,国内权威机构评定的绿色建材产品数量也非常少。例如真正应用于绿色建筑钢结构的钢材用量只占钢材总产量的2%左右,发达国家约占10%左右。我国在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的应用方面与先进的国家相比差距很大。

5、推广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的相关配套政策、规划、标准和规范不尽完善。 目前国内普遍注重对绿色建材产品的生产投入,而对其应用技术研究的投入较少,造成工程技术标准、施工技术不配套,标准与工程设计、施工规范规程衔接不上,严重影响了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产业的规范和快速发展。

未来15年,我国经济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国家重点工程的大量建设、农村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建筑和交通业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及国际一体化经济体系的建立等,为建材的应用和生产工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实现国民经济“翻两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绿色建材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和建立节约型社会为绿色建材的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所以,大力研发和推广绿色建材,降低建材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加大工业废弃物和建筑垃圾的消纳量、减少建筑材料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及环境污染、建立绿色建材的评价体系和方法、完善绿色建材的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改善城乡居民的居住环境等是今后5年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对建筑和建材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节约型的生产和应用体系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图片来源:百度

方向:力推绿色建材

任务很多,但是我们的侧重点在于研发绿色建材。具体说来应该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1、围绕建材制造业减少资源、能源消耗,保护环境问题,研发建筑材料绿色制造和性能优化的关键技术和装备,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提高绿色建材的产品性能,增加绿色建材产品产量,推进建材产品工业产品结构调整,推广优化节能和清洁生产技术,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环境负荷,使建材工业成为消纳工业和建筑废弃物的绿色工业,推动建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开发绿色健康友好材料,保障人体健康,无毒无害建筑涂料、净化空气的生态型建材、低辐射型建筑材料、节水卫生洁具、节能门窗、保温隔热墙体材料等;研究、开发固体废弃物和低品位原燃料的再生利用和高附加值利用技术,支撑建材工业循环经济发展,如煤矸石、冶金尾矿等作为替代原料,石灰石、高龄土、劣质煤等低品位原燃料的合理利用,城市固体废弃物的热解处理等。为节能省地住宅提供基础建筑材料。

2、围绕节能省地住宅,研发绿色新型建材应用的关键技术和装备,提高绿色建筑部品的质量和配套性能,满足绿色建筑的使用要求,增加绿色建材的建设比例,推动绿色建筑业的健康发展;研究开发城市建筑垃圾、生活垃圾、淤泥等绿色应用技术;研究开发室内空气质量存在的关键问题;研制新型功能性建筑材料,以节约资源、能源;研究制造绿色房屋中的关键材料;研发推广城市建设的高性能、绿色耐久、高承载力混凝土道路等。为节能省地住宅提供新型建筑材料。

3、围绕建筑和建材紧密结合问题,研究和制定发展绿色建材和绿色建筑的配套政策、规划、标准、规范、专利、成果和评价体系,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保证绿色建材和绿色建筑健康发展的政策管理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

责任编辑: Ryan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