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城市社区规划设计的新理念

序:

2014年5月30日,畅言网“城市社区规划设计的新理念”设计师沙龙在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举行。本次沙龙大家共同围绕城市社区规划设计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嘉宾们分别从城市肌理、空间碎片化、居住地开发、绿色环保与社区组织等角度切入,结合自身经历各自阐述精彩观点,热烈讨论行业问题和发展趋势。

时间:

2014年5月30日

地点: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人物:

张杰,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住宅与社区研究研究所教授;东梅,别处空间建筑设计事务所合伙人、主持建筑师;张晓峰,洲联集团五合国际高级设计总监;李小宁,豪尔斯地产董事长;白林,北京白林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克学顶峰国际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建筑师;隋鲁波,维思平设计公司高品质住宅产品线负责人;林琳,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戴泽钧,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王春雷,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建筑工作室主任;贺静,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绿色建筑中心建筑室主任。

幕起

沙龙现场

畅言网编辑:

感谢各位嘉宾出席今天畅言网举办的“城市社区规划设计新理念”主题沙龙,这种以茶会友轻松的形式希望为大家提供一个自由交流的平台,探讨行业热点话题,结交朋友,分享经验。同时也非常感谢为本次沙龙提供场地支持的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的林琳总工,首先请林总先介绍一下标准院在住宅社区规划方面的发展情况。

林琳,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

林琳:

欢迎各位嘉宾来标准院做客,也感谢畅言网能够提供这样难得交流机会。我之前曾经参加过畅言网举办的“超高层建筑”主题沙龙,目前我主要从事公共建筑的设计,对于住宅社区规划相对少一些,今天希望能和大家分享经验,我们院的戴泽钧和王春雷两位设计师在住宅设计方面很有经验,他们会和大家分享一些设计经验和方法。

张杰,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住宅与社区研究研究所教授

张杰:

我主要从事住宅社区规划方面设计和研究,这个课题实际上是一个非专业性的课题,但又是一个非常专业的内容。任何老百姓都可以看到这个内容,什么叫“宜居”?现在无论是住在望京还是燕郊的人都知道什么叫做“宜居城市”,反而却不认识他们所居住的城市。

交通守旧、孩子没地方上学、老人没地方看病,这样的一个普通老百姓都理解的概念,已经成为一个重要顽疾的话题。在座有开发商和设计院的同仁,本来生活中比较简单的东西老百姓可能不太理解其中的关系,选择了一个好处就要付出代价,这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现在很多新的住区暴露的问题愈加明显,大的房子距离城市中心非常远,交通非常不便利。有很多家长为了孩子购买了学区房, 在90年代末期购买房子的一代人在孩子幼儿园的时候住在一起,现在还将住在一起,所以住宅社区需求越来越大。宜居的概念中很多技术反面的东西暴露的越来越多。

通州这么多年建设的楼盘地产商宣传造势,不说设计方面付出的努力,但是最后配套设施就存在严重缺陷。所以那个地方虽然建设很多楼盘,但是对于辛辛苦苦工作的居住者来说生活得并不幸福。我觉得对于一级城市这个时候中国人才反省,实际上是很浅显又很无奈。前两天刚和别人去一个活动讨论北京保障房配套的问题,讨论规划怎么办,但是我觉得这并不是规划的问题而是政策的问题,设计方根本解决不了中国每年形成的几千万移民群体问题,这是全社会责任的缺乏。

我觉得这个命题是非专业命题,专业问题专业人员也解决不了,我们都知道宜居是什么问题,应该如何解决,有些观点我们需要自己改进,怎么设计更适合住宅区的交通现状,

所以我怀疑我们的决策层、整个社会合力,我们并没有在真正为解决宜居问题而努力。 很多领导层的目标都是完成一些虚幻的指标,唯GDP论,根本不关注移民群体,现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就是这样。

戴泽钧,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戴泽钧:

我以前在上海做过大量的住区设计,复杂型水网的住区没有太多的高差。平原大部分的住区我做平面的构图对环境做分流、日照等分析。中国的住区给我的感受几乎都是一样的,不管是天南海北,只不过是把日照依据不同点偏角有所不同。以至于到后来我很长一段时间不愿意做住区,包括我还研究过一段时间住区里面的角网,我后来发现开发商根本不关心这个问题。全中国的住区都一样我就不愿意去做,这个问题不是设计层面就能去解决的。我们连建筑形态问题都说的不算,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一直很痛苦,我感觉这是一个政策性问题。

我看到一个案例放地区图片特别有意思,很多住区图其中有一张我们肯定说是中国,但确是美国的住宅区。因为是中国的开发商在美国盖得跟中国的一模一样,所以我觉得现在做的住区要真正属于这个时代,这个时代造成现在的住区是千篇一律的。我现在做的固安新区项目,考虑到领导相互之间有交往,相互之间有干扰,所以这个房子离得特别远。设计师想做一些空间关系不让做,很多问题不是我们这个层面能解决的。什么叫宜居呢?大家可能都知道交通网络很好、空间舒适的是宜居,但是现实情况下不是这样的。

李小宁,豪尔斯地产董事长

李小宁:

今天的话题应该说是集中社区规划,就是讲一个社区里面的事情,社区以外的事情是公共问题。中国确实有中国的问题,比如说破坏城市肌理、各个城市肌理碎片化,这都是由中国土地割让方式、开发方式决定的。国有土地开发土地卖给开发商了,他拿到这块地只能经营自己的利益。除了市政要求配建的设施以外多一点他都不会去建,会增加成本。所以这点首先城市规划我们这种开发经营模式决定了自己经营自己那块地,第二我做我的一亩三分超出这部分我做不了,我跟城市之间的关系首先是社区里面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容积率、日照、楼顶配建等,要做一些什么园林景观、建筑形态和风格,这些东西都是由本身开这块地的成本和当地的规划要求限制的。

中国式社区是什么概念?中国人就喜欢砌墙,全世界只有中国人砌墙厉害,大墙里面砌小墙。中国人有悠久的砌院风格,封建时期的皇家开始就喜欢深宅大院,农民也是深宅大院,其实他住在田野里是最自然的砌上墙为什么呢?中国这种民族心态决定的封闭性的心态,这是历史决定的。发达国家没有人砌墙,德国大学就是一片平地几栋楼,一座大学和周边缓解直接就连着,没有小区里面在加一个栅栏门,这是建筑历史决定的。不砌墙老百姓不干、业主不干。我讲一个宜城的项目现在卖到8万多一平米,他们已经做了一个2米的墙,有一天煤老板进去就说你这个墙太矮了我们不安全,又在原来的基础上有加了1米5的栅栏,整个和一个监狱一样。这是业主的要求开发商不想这么做。砌墙割裂了城市的肌理造成碎片化是中国这种传统的模式、封闭的模式、历史等因素决定了社区规划是封闭式的规划。

开发模式决定的地卖给开发商了,开发商怎么办?要根据各种要求做规划,规划的方案是有很多,但是规划的核心是什么?为什么大家都觉得住宅千篇一律,我们有个别出心裁的项目叫做朗琴园,做了一个下沉式的公共花园,结果所有业主住进去都不满意,觉得在这里没有私密性。大部分社区做社区规划可能很清楚,无非就是纯板楼丁字形排列或者是塔楼点型组团式的,这种无非再加下沉上面加小山拉开落差,大斜顶北方这边受限制做不了,南方那边还可以。北京紫玉华府项目我介入了一起做的,卖到6万多1平方米。昂贵的房价就需要在社区规划上面做文章,在园林景观方面业主都选用进口石材,精装修。园林要做10米落差的水景,我说这个水景会产生噪音,创新景观设计势必会导致房价升高。所以说中国有些时候社区规划的创新点就是做出新东西,第一会导致成本全部摊到房价里面去,第二你要符合大众的消费习惯。老百姓会有一些想法尽管他不太一定注意景观是如何布局,他会提出特殊看法,有的会要求有广场,有的则想要更多绿化,最终物业就妥协,妥协到最后就什么东西都来一点,造成中国社区千篇一律,什么景观都有,规划就是各种元素都加一点进去。

关于城市社区规划新理念,第一个新理念我认为是打破闭合的概念,这个理念在咱们设计院确实是难以实现。首先把社区的围墙拆掉是不可能的。这个去不掉住区和城市产生联系就很难,这是中国的现状决定的,这个不改变社区单独管理的碎片化可能难以在短时间突破。第二是避免割裂城市肌理。这主要是规划层面内容,开发商很少考虑社区和城市肌理的联系,只是大致看一下设计的大致情况,很多设计都是按照政策要求和设计规范来做。多余的设计开发商是不会去做的,所以开发商要关注现实不能只看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要了解外面的世界。所以要在规划审批层面提出新的要求,对开发商提出更多要求,住区设计要和城市的总体规划相结合,硬性地要求开发商设置一些配套设施,这样住区才能和城市肌理保持一定的联系,不至于完全分裂。至少我们现在有些配建的绿化、配建的道路都是和城市基理联系的一种方式法。

另外一个就是宜居城市和城市规划方面。现在老百姓对宜居的认识不同,对绿化、空气、景观等要求也不尽相同,所以住区是否宜居我们要更多关注设计的人性化,宜居是很大的词语,所以设计要尽量人性化为人们提供更多便利。比如道路坡度的设计、道路材质的选择、小区是否加设地灯等,有些很暗的地灯没必要设置。我觉得这种就是花费很多钱结果并没有产生便利,缺乏人性化的设计,包括很多楼道照明设施也不完善,人车分流设计不合理、如何最大限度降低噪音对居民的影响,这些都涉及人性化设计。所以我认为宜居更多体现在人性化设计上,这点台湾做的比我们要好的多,我们去台湾考察了一些项目,觉得他们的人性化设计的项目规模都不大,北京的一些百万平米的大型社区在那里几乎难以想象,在国外也是很难见到的。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