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园林景观设计的成本优化

潘苏苏,德国戴水道景观设计公司媒体经理

潘苏苏:

我们是一家源自德国的有着35年景观设计背景的外资企业,我们公司最开始是对水景的研究,后来逐渐延伸到景观,最后再延伸到城市环境和整个城市水生态环境。我们一直都是做得功能性的景观,相较于传统的园林景观不一样,我们是以城市的生态环境出发,把城市里面最重要的一些自然元素,作为设计的关键点和要点。虽然这两年市场不太景气,但是我们公司这两年项目量一直在增长,而且我们现在的项目基本都是甲方来找到我们,我们基本不出去找项目,因为我们一直采用源自欧洲的技术传统,然后在加上国内的一些实践经验,我们也是赶上了上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大高峰,所以这两年公司的发展势头还是比较不错。

这次参加沙龙也是了解一下其他同仁对园林景观成本控制的看法,我们公司可能与其它公司不同,我们所谓的成本控制不单单是园林的材料成本控制,我们追求的是整个运作区域内的给排水系统和生态的水循环系统,也就是控制整个项目中,整体的经济效益成本,普通的景观材料成本我们会考虑一部分,但是不是我们考虑的要点。

潘苏苏,德国戴水道景观设计公司媒体经理

黄妙水:

我刚加入公司的初衷是想进入一个大的国际公司试试,因为我一直在国内企业就职,刚毕业就进入了厦门大学设计研究所,后来又换了两家当地的企业,来到北京之后也在中建分院工作了几年,后来因为一方面行情不好,加上很多国际公司在项目的运作的成功案例,也是吸引我来到戴水道公司。

我对外企最大的感受就是很多点跟国企不一样,包括刚才提到的成本管理控制。我们公司的特点是把功能放到最大的位置上,我们考虑的是长远的体系,我们的项目可能政府方面多,住宅项目和海绵城市。中国推出了16个海绵城市试点,关于中国城市的改变和后期的改造优化有一个很长的路要走,目前在国内能够在水环境做得好的单位不多,这方面也成为行业的方向,所以我们公司的运营方式还是很不错的。

我们从最小的水处理,慢慢变成对大的环境的改造,对于河道的改造和治理,海绵城市的应用,以及小区公园内雨水和雨洪管理的系统,公司也做了很多年的研究和尝试。

我们也做了很多住宅和综合体项目,我们在综合体和住宅项目中,也是根据自身特点引入关于水管理理念进去,因为目前国内水的储存问题,作为整个环境的应用,这是中国国内任何城市都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特别是海边和南方城市,这也是我们最终的方向。

关于商业成本的控制,我们去年也做了很多泰禾的商业项目,也会出现关于销售,线上线下的pk导致商业体验的问题,这些成本都会被放到建筑景观中。就算泰禾这样的大业主,他们在成本控制中也是非常严苛的,也成立了专门的研发和成本控制部门,他的成本控制有时候到了变态的地步,他们对于项目成果的追求非常高,对于成本限定非常死板,不会留太多的空间去调整。所以这个过程中经过设计方案的调整,后期施工图的对接,也是每一个设计公司应该面临的最大问题,如何在以后发展的道路上,把项目成本花费最少的钱做得更好,这是每个单位都解决不了的问题。但是又是我们必须处理的问题,所以我们这几年也是被这个问题所困扰,项目虽然多,但是受行情影响,对于整个项目的运作其实也有难度,原来花80%的精力项目就能做得很好,但是一个好的设计方案就伴随着比较重的成本投入,所以出现很多问题。

这种情况下,我作为中方的设计师,这种项目做出来以后可能概念方案会被老板认可,但是到了实施的时候问题就出来了,成本固定了,效果还要实现,这个时候我们就会花很多精力跟甲方沟通,跟外籍设计师沟通,甚至跟很多厂商包括配合的下游施工单位、灯光顾问公司、vi公司等一系列的合作单位沟通。

在2014年整个市场行情不理想的情况下,我们规划、建筑和景观都已经在研究相互配合工作,其实这个套路也是从万科开始的,万科在广州做项目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在房地产项目中推广景观。

园林景观设计在2008年开始鼎盛,万科的楼盘之所以卖得非常好,就是因为他们采用了景观前置的方式,但是2013年后,整个行情不好,很多地产项目销售出现了疲软,整个动向已经开始慢慢转向服务,好的服务能把整个住宅、公建推向市场,这也是当时最主要的手段。当然节约成本也包含其中。今天这场沙龙的主题很好,我从入行到现在,成本问题也几乎在每个项目中都出现过。

我是做施工入建筑行业,后来又短暂的做过甲方,所以对于甲方运作的方式和套路接触多一些,后来就开始做方案。我们公司比较特殊,我们的设计师不分方案和后期这两个分类,我们是希望每个人对项目最早的方案的管控,到后期到深化,甚至到后期跟成本的对接都要有所了解,所以我们设计师对项目把握深度相对较深,我们设计师的自身能力的提升也更全面。

李征,ACLA傲林国际傲思林艺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项目经理

李征:

我在ACLA傲林国际傲思林艺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工作也有十一年的时间,我觉得市场行情不好对整个行业也是一件好事,这样能促进大家更进一步的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在整个行业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对整个设计项目都是有利的。从我的经验来说,这几年甲方对我们设计师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一、各专业要去结合,不光是局限景观专业的知识,还需要在宏观的时候去帮甲方考虑各专业的衔接,帮助项目更好的落地;二、以前项目在成本不限的时候,大家可以将各种风格堆砌,但是目前甲方严格地控制成本,我觉得因地制宜更好,实际的需求和项目的实际定位,设计师更好的让项目落地更实际。

ACLA公司总部在香港,现在与凯里森集团合并了,跟RTKL公司、凯里森公司等属于集团公司旗下的子品牌,这让我们跟建筑专业,或者其他各专业的合作更具优势。从景观角度来说,我觉得如果过于考虑成本优化,其实有的时候不一定是好事,像一些小而精致的项目,成本的花费比较多也是会被甲方认可的,我们设计师就尽量配合甲方,服务甲方就行了。

张亚平,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创设计师、项目负责人

张亚平:

我的项目是从居住区到公园,大学校园、道路绿化等,现在也慢慢地拓展行业,比如:新理念修复类的项目,我们也在逐步的学习。

建筑畅言网编辑:

请大家谈一下园林景观设计中成本管控的最重要一点? 

成秀叶:

园林景观的成本管控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绿化和铺装,这点很大程度上可以节省成本,我前段时间参与了华夏的一个项目,他们项目的成本非常低,所以我们采用了大面积的草坪铺装把整个成本控制下来。 

孙萌:

作为设计院来说,我们应该努力给地产商一个概念,就是成本不能一味的往下低,因为在商业楼盘里面,景观的属性其实跟建筑不一样,它具有溢价空间,这个东西虽然不是一个必需品,但是可以让项目锦上添花,设计师应该努力地让客户明白,不能一味的低成本。经历了这么多地产项目,其实景观造价低效果不一定好。不同的项目控制成本的方式不一样的,最重要的首先从空间结构出发考虑成本,空间结构可以对成本有很大的控制,以前龙湖地产“近人尺度的营造”就是一个讨巧方式,我们在控制均好性问题上,对于功能和空间关系成本的控制,再配合合理的施工时间段是最重要的。我们确实也经历过很多项目在夏天最炎热的时候施工,或者在冬天已经冻土层的时候施工,这样让图纸的落地性,包括整个项目中现场材料的成本控制都是失效的,这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的方向。 

王瑀:

我觉得设计师在与施工队接触中,要坚定自己的选择,特别是对建造材料的选择。 

张亚平:

我觉得成本管控是相对的,比如:500元能做的标准,成本管控下来最多可能做到450元或者400元,如要要降到300元或200元是不可能的,一句话叫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是我对成本管控的理解。话又说回来,这些方方面面如果都注意也可以从500元降低到400元,这点从哪里体现?我觉得就是第一、软硬景比例的控制,一般硬景多,项目单价就会高。软硬比例在方案设计就可能有一定的控制,往往很多设计,有些小区里面或者广场中硬质景观做的面积过大,可能没有这种生态的感觉,再就是总造价会高;

第二、单从硬景来讲,其实也有很多可以总结的东西,举个例子:一些弧形台阶很长,全做条石材质,无疑石材的量会很多,如果可以从中间切断留出几个口,其它地方用台阶和绿地相接,这样的话可以节省石材,同时造价也会相应降低,所以如果花心思去做还是可以控制一些成本。

第三、整个项目的软景,我们尽量做到均衡,种植本来就要有密有松,往往在道路上与人互动的地方,我们会选择档次比较高的,比如在北京会采用银杏,还有灌木,离人较远的地方,与人互动感较弱的地方,可能会选用相对价格稍低的,甚至还会选择杨树,这也是成本管控的方式。 

傅强:

我觉得未来甲方可能会更加关注成本管控,其实我们行业还有很多可以发展的空间,大家要更关注未来的趋势。

“水”在未来是一个趋势,对水处理在未来肯定是一个增长点,要怎样把水资源留住,特别在北京这座极其缺水的城市,大家更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意识。新加坡也是一个缺水的国家,现在他们1/4的国土是为了留住水,还有未来的生态农业和精品酒店都是未来的趋势。虽然现在转型很痛苦,但是我们这个行业还是有机会的,我们已经不能再停留靠大量的快速复制建筑了,这样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

中国的成本已经做到极致了,国外没有咱们这么严格的,当然人家的大环境好,我们只能靠小环境,把小环境做到极致,如果把我们的楼盘放在世界的尺度去看,已经做到极致了。龙湖的五重、七重植被在北方完全是忽悠人的,北方的日照量根本没办法支撑五重植被,三层就到顶了。我们要做的就是为甲方在有限的成本里做到恰到好处。

去年我们公司也做了图价一体化研发,使我们的设计成本与实际成本基本一致。我们也曾经用一年时间帮万达做项目研发,通过30%的材料控制90%的成本,便于万达快速复制,但现在万达也在转型,所以我们要以动态的观点看待成本,不能死抠成本,比如酒店项目,成本是可以溢价的,前几天我刚接触了青岛一家酒店的设计方,他们收的项目设计费高达6000万,几乎等于我们一年的收入了,这值得我们反思。所以,如果我们做的是高端酒店,溢价的情况甲方也是能接受的,也对我们的行业有贡献。总的来讲,我希望未来景观设计师们能够多引用生态的方式实际。比如对水体的设计,只要有相应的理念,理念到了,能做出来,如果本来就不具备这些想法,那就麻烦了。 

黄妙水:

关于成本控制,从设计的角度来讲,我们应该注重两点,一个是功能,一个是效果。戴水道把功能摆在前面,而大部分的设计公司可能效果是第一位,戴水道有两个大部门,一个是景观部,一个是水环境部门,水环境工程师有权利决定景观的所有效果,两个部门并行配合,水环境部门先计算一个小区、公园或是一个城市街道所需要的雨洪系统规模,得出所需的水域面积和净化空间,这是我们公司在主推的海绵城市在功能方面的需求。第二个是甲方的需求,也就是常规设计的需求,如:消防通道、人行、车行空间的功能需求,在满足这些需求之后,尽量把绿化面做大,这是节约成本的一个比较合理的方式。此外,还要看项目定位,每一个业主对每一个项目都有一定的标准,为了保证在客户的标准以内设计的效果达到客户的定位预期,我们的设计偏向简洁化,类似SW的风格,用很简洁的方式做出甲方向要的效果,同时满足我们对功能的要求。

假设是一个定位高端的项目,我们会引入较多的东西,增加有意思的单体,使用高档材料等,业主对项目业态的定位决定了项目本身能做到什么程度。每一个定位对后续的成本控制要求都不一样,包括石材、硬景、软景、植物、艺术品、VI、灯光系统等,每一个都有可以节省的空间和方式。戴水道始终是从功能和效果上进行总体把控。 

潘苏苏:

我既有景观设计经验,现在又从事市场工作,这两方面工作给我的启示就是:要想做到一个好的成本控制,并且在完成成本控制的情况下达到最好的景观效果,最难和最好的一点就是因地制宜。其实“因地制宜”是对设计师提出的要求,设计师必须对当地的自然环境、气候、当地的材料和植物,在此基础上控制成本。戴水道是以功能为支撑,以自然为出发点,我们公司所做的大多数项目都很自然。我们是在自然的基础上做修复和改造,并不是推翻打散再重做。我们在新加坡和欧洲、德国实施的很多项目,特别是我们与新加坡公共事务局一起参与在做,并与他们合作制定了新加坡节水计划。新加坡位于热带,分雨季和旱季,是一个非常崇尚自然的国家。新加坡节水项目的投入不多,多数都采用自然手段,在加冷河修复中,我们把原来砌筑的水泥河岸线打碎作为基础设施的原材料,使璧山公园基本上做到了百分之百的废旧材料重复利用,这其实就是很好的成本控制的案例。

当我们拿到一个项目,第一时间要思考的,不是创造,而是在原生环境下进行修复和改造,去还原它最好的状态,并且把人的行为介入进去,这才是最好的成本控制。

我们在中国也做了天津文化中心项目,这个项目采用了适合北方的雨水收集措施,从城市的长期发展(未来10-20年)阶段来看,将会节约城市成本,使城市不再雨季受灾。我们更关注城市的长期成本控制,在小的成本控制方面,采用的是尊重自然的原则。

欧鸥,澳斯派克景观设计公司设计师

 欧鸥:

大家说了很多,都说得很好,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设计师的设计。随着经济和行业的发展,对设计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设计师要会把自己的能力提升起来,才能为客户考虑得更多。最开始的时候,设计师要跟甲方一起做成本控制,让甲方了解成本分配。有的甲方对成本比较了解,有的则不那么清楚,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成本的概念可视化,让甲方与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期许。有点甲方不清楚设计师所说的风格、效果,会误以为很容易就能达到,因此对成本金额接受不了,再让我们修改方案,这是非常不科学的一种方法,因此,在设计上,我们首先应该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另外,现在大家做事越来越实在,应该减少一些花里胡哨的设计,我们公司也要求大家把项目前期和后期结合起来考虑,多从前期的方案设计上去控制效果。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成本优化园林景观设计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