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园林景观设计的成本优化

刘庚:

设计师确实需要具备结合现场进行设计的能力,以及二次设计的能力,这是设计师必备的素质,也是在当期中国这种环境下的一种无奈地选择。我们在做项目的时候有碰到过一种情况,就是一开始甲方没想清楚怎么做,等项目设计到一半以后,他们才提出该这么做那么做。比如之前我们接手的一个市政公园项目,原设计中有一座标志性的景观塔,为此我们设计了五六个样本供他们挑选,但后来最大的领导来了,说不要景观塔,又不做了。如果一开始我们能接触到这个大领导,直接沟通想法,就可以节省很多力气。这是咱们中国社会不好的一点。另一个项目是北京卫星制造厂的一个高层,四周是一圈行车道,一般情况下,行车道只要5公分石材就够了,刚开始甲方人员认为7公分左右就很适宜,但后来大头一看,觉得不够级别,要求换成15公分厚的。15公分是什么概念,天安门走坦克的石板也就12公分吧,他们要用15公分的。在中国做项目,有很大一部分是受政治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公建项目,设计师一般在初期都接触不到做决策的那个领导,只能先与底下办事的人联系。因此,设计师必须加强与甲方的沟通,让甲方及时了解设计师的想法,使项目能顺利往下推进。

此外,设计师也应该提高自身的协调能力,一般情况下,成本与效果是一种正比关系,成本越高效果越好。我们原来也参与过一个市政项目,要求设计一条环形主路,一开始打算用石材,后来因为成本关系,要求降级,改用沥青,我们就建议甲方在沥青路边加一条彩色沥青慢跑道,形成一个环形的运动空间,既降低了成本,也满足了交通需求。因此,在项目后期的调整过程中,设计师的引导和设计师的综合调整能力是我们将来要改善的,调整为较科学、严谨的设计。以前地产商为了显示高档,都选用石材铺地,要种五重树木,要种大片的薰衣草,现在他们也在调整他们的思路。国外的设计师很少使用奇花异草,而多使用当地的野花野草,土人设计也提倡野草种植,这种理念是对的,我们也会逐渐往西方这种理性的设计方式靠拢。但是也有一些是受政治因素影响,这个作为设计师也无能为力。 

齐励,富力地产技术总工

齐励:

设计风格其实挺影响成本的,简洁的设计和奢华的设计成本就差很多。我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园林景观成本造价的组成成分。富力地产的项目一般都是集团先做核算,在前期定位和投资之前会先做测算,成本多少钱,卖多少钱,施工多少钱,销售过程花了多少钱,这些费用都有一定的比例,其中也有一部分成本用于园林设计。假设富力核算出来的成本是400元/平米,他们在与设计院谈判时则会说350元/平米。在富力地产,成本核算部门是老大,他们说了算,甚至有时候会影响到设计。如果他们认为某一种材料偏贵,就会坚决不让使用,设计师也没有办法。

很多地产公司的领导都不是园林专业出身,也就是说基本都是非园林专业的人员来指导园林设计师怎么开展工作,就容易出现外行指导内行的情况,但项目基本都是由领导说了算,所以就难以避免以领导的喜好为设计标准的情况。领导往往在视察现场的时候会说:“这个太丑了,不要。”直接就决定了我们的命运。

我分享一个富力地产实际操作的一个项目,位于香河,给我们的目标成本是300元/平米,总面积34000平米,根据图纸测算的成本约1000万。这个项目特别简单,只要满足基本的使用功能之外,只要求绿化和水电,1000万的成本中,园林建设占了530万,绿化300万,水电工程137万。其中园建工程包含园林道路、消防通道、围墙、大门、运动场地等。园建对成本控制影响较大,是一个主要的因素,其中有65-70%是材料的成本,对材料的控制也很关键。300万的绿化基本也做不出什么花样,两三层植被就搞定了;137万的水电也只能布置平面灯,草坪灯很少,照树灯、射灯基本没有,只要满足最基本的使用功能就好。 

李征:

从我个人的经验来说,我认为沟通是最重要的,首先要知道业主的需求和项目的定位,这会决定我们设计的方向和尺度。其次,对设计师而言,材料的使用也很重要。像刚才齐工说的,1000万用在什么地方,哪些是重点区域,哪些是不太重要的地方,我们在前期沟通之前要跟业主了解清楚,然后就可以告诉业主这些钱要重点用在什么地方,这样对整个项目的修改和返工都会有影响。再次,材料的替换也很重要,政府项目与地产商项目存在一定的差别,前几年新材料在景观中使用较少,怎么把这些新材料引入景观行业,我们也在与各个厂家和材料商沟通,使用人造砖替代石材,成本更低,效果也能达到要求,在一些项目中可以用于替换。 

汪敏,盛博地 (北京) 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景观设计师

汪敏:

我觉得对于成本来说,每一个项目在签订合同的时候都会标明单方造价多少,其实这个单方造价是经过开发商成本核算的,只要是公租房或回迁房,也就意味着成本较低,大家都明白。他们给出的报价我们都能找出相似的案例,我们也能给出相应的案例效果,只能对重点部位进行重点打造。设计师其实也要以成本为纲,这个“纲”就是心中的一条红线,在此基础上设计师才能再发挥、做设计,成本为纲,设计为本。我们的设计是全流程的控制,在概念方案阶段会提出一个概算,这种概算就是根据概念方案提出的,往后的每一个阶段都会对成本进行修正。在我们的工作过程中发现,有些甲方也做得越来越好,原来不做标准化,现在对一些构件要求标准化,比如井盖,比每一次单独设计、选样更节约成本。

项目不同,成本控制的策略不同,刚才戴水道公司的人员也说了,他们的设计包含了很多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我们国家不强制要求做雨水收集,对于那些做了雨水收集的甲方来说,他们多投入了成本,国家也没有给补贴,如果政策上能对地表径流或雨水排放率进行明确规定,就会提高开发商的动力,并且降低全生命周期的成本。所以,成本控制可以从政策、开发商定位、材料选择等方面实现。以前我们碰到过几个开发商,全部都要使用石材,压顶都要至少十公分的石材,后来也开始准变,要求我们把压顶做得简洁。还有很多别的细节。

张亚平:

其实对成本管控来说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呢?我想来想去,觉得应该说是管理层,说白了是“人”,甲方应该有对园林景观管理有经验的人,有这样的人,那咱们前面讨论的那一系列问题就都可以解决,如果没有这个人,甲方也不容易抓到重点,因为园林设计包罗万象。

我之前梳理过成本管控方面的知识,发现有几个大的方面很重要,首先是甲方,其次是施工方,而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人,一个好的开发商和一个有经验的总经理,就可以把项目管理好;而一个缺乏经验、武断、不善于听取意见的管理者对项目的损害也是显而易见的。有合作方跟我说过,一个小区项目,由于决策层的失误造成的浪费就达几千万元甚至上亿,而施工方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比如有的施工方对苗木尺寸从12公分放大到15公分,这种影响还算小的,往往是现场的项目经理水平不高,举个例子,工人在栽树,项目经理在抽烟聊天,树坑里全是石头和矿泉水瓶,坑也挖得过深,结果就是本来可以达到99%的成活率结果只有70-80%,甚至更低,这种由于人的原因造成的损失就相当可观。施工方的领导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些,会以为是树出了问题或者土出了问题,其实主要是人出了问题。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有个县城的指挥负责人指导栽树人员载种几百颗银杏树,因为栽得过深,成活率只有不到30%。所以说,人是最关键的。 

傅强:

做设计的公司普遍在成本管控这块是弱项,工程公司对概算、预算做得比较精准到位,设计公司基本都只做估算。不过随着甲方对成本的重视程度提高,我们也应该加强对成本管控的重视。我与一个幕墙设计公司交流时,得知他们有在使用BIM进行设计,而且公司内部光成本人员就有20多人,尽管我们没有那么多的钱来养活那么多成本人员,但甲方有这样的需求,未来还是需要加强,才能为甲方提供更好的服务。

大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可能会有自己的团队,但政府部门一般都没有,设计单位不仅要做设计,甚至预算概算都要全包,而且要管到底。设计公司最重要的是提供好的创意价值和服务价值。包括未来如何在景观行业引入BIM技术,都需要我们的努力。目前BIM在建筑行业得到了较广泛的重视和应用,推广势头很猛,不能因为园林景观非标的东西多,挑战很大就不采用BIM,还是要想办法在某些方面应用。跟上潮流。BIM非常有利于成本的可视化设计。 

刘庚:

景观中软景部分偏多,很难应用BIM。因为建筑行业有明确的国家规范,数值基本都是固定的,所以最终得出的成本与模型中的八九不离十。而景观中的要具体到一棵树是秃的还是全冠,树的胸径的实际尺寸等这些非标的东西太多,很难在预算阶段进行精准把控,而且效果也很难预测,后来我们就琢磨在SketchUp尽量摞出植物的层数,而不是像效果图那样的平面显示,争取能达到实际中的植物效果。园林设计中百分之七八十都是软景,软景如果不行,对园林景观的效果影响太大,因此要想在这种情况下使用BIM难度确实太大。

还有一个原因,BIM系统本身的成本就不低,还要有专门的人员,前后的总投入对一般的景观设计公司来说负担也不小。从专业角度来讲,BIM在软景设计方面存在着固有的瓶颈,随着科技的发展,将来也许会逐步改善。 

建筑畅言网: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成本管控的难点是什么?最容易失控原因是什么? 

齐励:

在项目施工中,像刚才张老师说的,人是比较容易失控的。种树不注意种树的环境,打混凝土时不做细致计算,假设收尾阶段只需要4立方米混凝土,而一辆车拉一趟固定是十五立方米,用不完的混凝土就随意倒掉,这种施工过程中的管控就很容易失控。现场施工人员压力很大,有时候过于劳累,对这些小细节也就不那么在乎,很容易造成图纸之外的浪费。 

孙萌:

我们是设计单位,在设计环节,从方案到扩初,再到施工图、与现场的配合等,从我们做过的失败案例来看,就是在方案阶段对未来的憧憬特别美好,不得不承认的是在项目的过程中渗透了我们对甲方决策者个人喜好的揣测,夸张地做一些设计上的表达,这有助于方案通过,设计师累到极致有时候会用这样的手法,但到了扩初和施工图阶段,发现超过预算,就开始做一些调整。所以现在对那些对成本控制极度严格的项目,会与开发商在前期方案阶段进行一个开诚布公的探讨,明确这些钱能设计到什么程度,对标案例,参考项目,在当下这种物料的标价情况下,这些成本能达到的效果。比如开发商会给一个目标成本价,大家开诚布公地探讨,我们这么多钱能干什么,看对标案例、参考项目,在当前的行业和物料的标价情况下,我们这样的成本能做出什么样子来,不管是300、400还是500,我们希望能够物尽其用,每一块钱达到它的目标,不会像以前一样刻意宣扬350能做出500、600的样子,我们已经开始调整工作方式了。所以未来我们想在面对设计环节的成本控制时,其实是把它分成很多类别的,例如是品质型改善还是豪宅。北京现在出一块地就是地王,做这些豪宅项目也是要控制成本的,开发商不会一味地贴钱进去。针对不同标准的项目要做不同的处理方式。 

张亚平:

我认为最容易失控的地方是施工方的执行力。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经验,要想做好一个项目,经常要和施工方“干仗”,包括他们所选择的一些材料、工艺,每次看了很生气。要想做好,设计师需要从甲方那里获得更大的权利,例如施工方来的苗子如果不合规格,我们就不让进场,做的不好的东西让施工方拆除等,这个权利要不到,设计师将来很难去做。 

黄妙水:

我觉得现场苗木这块比较难控制,硬景的控制还稍微好一点,因为硬景是有标准的,用多大多厚的石材都有标准,就是植物这块比较难控制,因为苗木的冠型和长势都很难控制。 

齐励:

在设计的阶段,设计师要充分了解植物的特性,不要给一个特别模棱两可的范围,不要范围过大,2.5-3米这样的范围还可以,有的设计给到3-4米,这样就会很难控制。在设计阶段,如果苗木控制做得再细一点,有时候在现场对甲方和施工单位反而能起到更好的作用。 

汪敏:

我们做设计有的时候也很难办,因为有的甲方会说别给我一个特别具体的数字。还有国槐用起来很好用,可是到了有的甲方那里,他会说这个价格高,你给我换一个苗木,但苗木的价格会随着时间变化,在后面的设计过程中,你会发现价格又变了。另外现在苗木的生产和采购过程中,有的是到村里去采购大苗,这种情况下苗木的形态特别难把握。国外可能用的都是商品苗,包括大型的盆栽等,这样的苗木生长控制起来更容易,株型也比较一致。而我们现在基本上各个苗圃有的移栽有的不移栽,差异太大了,所以现在最难做的就是植物这一块。有时给你一个灌木,你想象的可能是一个比较饱满的株型,结果一看就几根枝条。 

中国是园林之母,幅员辽阔,分为很多气候带,所以物种的多样性很好,是渐变的。但在苗木的选择方面,一般都比较注重适地适树、乡土树种。在北京种南方的枇杷,需要小气候或者特别好的环境,满足这样的条件也可以适应,但不可能大规模地种,所以在设计中还是以周边、区域的树种为主。但是在房地产设计中的样板展示,有时在庭院中可能会用到大量的南方植物,那是开发商为了效果,要求种植一些特别的植物。 

齐励:

高层领导现在也比较懂,不追求特别奇怪的东西,长势好一点的乡土树种就可以。但是一些特别专业的知识,例如植物群落的合理性,两个植物谁和谁是互利互生的等等,这方面大家并不是很了解和很重视,例如豆科养土,快柏和梨不能在一起这种简单的例子。但现在一般都是几重园林往上堆,不注重植物群落的合理性,两三年之后哪些植物会死哪些植物会长得茂盛,没有给上层一个特别专业的意见。 

汪敏:

像做园林的多层种植,你一看很茂密长得很好,但可能这种效果只有一年,特别是在北方做这种多层种植的,几年之后,底层植物死得很多,但是在卖房的时候效果很好,“所见即所得”。 

黄妙水:

关于植物品种的选择,我在以前的公司做设计的时候也关注,但不会把这作为一个很重要的点来融入到设计当中,只要当地苗圃有的,引进的也好本地的也好,只要树形不错,我们都会用。但是进入戴水道之后,我发现老外更注重乡土树种的运用,而且是相当注重的。关于规格的选择,外国设计师不太注重植物本身的大小,不一定非要五十公分或者四十公分的树,他们会觉得这是一种对自然界的浪费。 

南方由于气候的原因,植物的生长周期很快,在南方做七重都可以,很快可以出效果,而且植物本身的互生性很强,因为植物本身的风格很接近。在北方我们其实不建议做什么五重七重的多层种植,因为不合理,不适合北方的气候。我们现在做的景观搭配和植物配置的手法一般和国外比较接近,不会做太多中心层的植物,因为植物长了几年之后,日照会使得中间区域的植物长不好。而地被植物具有隐蔽性、安静性,可以与城市空间形成一种很好的分隔,我们可以做很多地形的堆坡,来引导一个城市的介入,所以我们的方案中和土人接近的就是方案做完之后,总能够找到一个区域空间是很接近自然的东西,回到景观世界最原始的状态。

我们崇尚自然,所以方案基本上不会有什么太多花里胡哨的铺装,基本有坡、水、水草和树,这是我们的一个特点。大家看到中国最近几个很好的生态公园,包括一些不错的小区,基本上都是这样一种风格,很简洁,但有自己的一套系统在里面,我觉得这是人们在未来的五到十年里所追求的东西。以前国人比较穷,所以希望住好的别墅、有很夸张的装饰线条、很好的压顶、欧式的叠水坡、很漂亮的雕塑,但现在不是,除非典型的新古典需要这种东西,但是大部分的小区都趋于一种极简主义,按照更生态更合适的方式来做。包括现在很多的甲方也不会要求植物有多大,所以现在北京综合体也好、住宅也好,已经慢慢地改变方向了。我们在做综合体的时候,整个风格一定是跟建外soho、三里屯很接近的,除了景观大道或者城市界面的地方,树是跟城市的体量接近以外,内部空间的树一定是很简单的,就是一个装饰,开花的也好,绿色的也好,把效果点缀出来就OK了,更多的是注重功能性的东西,我觉得将来的风格是往这方面走。 

原来我们在南方做植物有个特点就是“堆”,很多项目包括万科、中骏的项目,地形开始是平的,但甲方觉得平的东西不丰富,然后开始做地形,做地形还不够,做完地形再堆植物,三重五重七重都有,在任何的售楼处和样板间都是这样一种风格,地被很丰富,各种搭配,这在南方很适用,但在北方并不合适。南方树木长得很快,以这种手法做三年五年之后,要花很多时间来间苗,把很多大的苗木移走,当然这也是储苗的一种方式,但是这种方式某种程度上而言是浪费。南方很多项目在早期的时候需要用到大量的苗木,举个例子,香樟的利用动不动就要50公分,这其实是很可怕的。因为这些苗木是怎么来的?都是从贵州、四川、云南的山沟里挖出来的,我们的苗圃是不可能把一个苗木从12公分培养成50公分再卖的,做这行的人都知道。所以这种规格的香樟树苗,国内在2007、2008年之前是很多的,但现在去找已经找不到了,这是很大的浪费和耗材。 

目前甲方和很多施工单位尽量把苗木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规格,这样对于整体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成本的控制都有利。我们要用设计的合理性来解决资源的问题,体验感可能是将来设计的一个重点,包括商业给人的体验,住宅给人的体验。以前我们非常重视视觉体验,要求景观大道多漂亮、多霸气,湖多高大上,我觉得将来的特点更多的应该是在看不到的地方,小区内的日照长度是多少,湿度怎样,水的利用如何等等,整体走向一个更生态、更合理的方向。 

关于风格的选用,以前我们都在讲建筑风格怎样,景观就一定要用同样的风格来配套,特别是住宅,新古典的住宅肯定做新古典的景观,我们现在逐渐去打破这种僵局,尽量把风格简化掉,用更节俭的方式去做,可能形式上还是一个典型的法式风格,但是很多细节、很多元素通过更现代的方式处理,这样可以降低成本,也更简洁大方。甲方也喜欢,认为风格不跑偏,效果也可以,成本也能控制住。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成本优化园林景观设计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