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聚焦 > “调控”建筑冷暖  > 正文
潘云钢:节能,暖通空调争当“排头兵”
发布时间: 2011-07-08   来源:网友tigertanaka投稿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潘云钢

有人说,“建筑节能,就是空调的事儿”。这种说法在暖通空调业界的设计师们看来多少有些“滑稽”。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潘云钢告之,以公共建筑为例,尽管暖通空调系统体现出50%%~60%%的建筑能耗,但其中的30%%~50%%是暖通空调系统在为建筑的维护结构“服务”。因此,体现在暖通空调系统的耗能是事实,但将耗能夸大归罪于暖通空调系统则并非实事求是。

即便是“伪命题”,但这多少能反映出一定道理:暖通空调依然是建筑节能中绝对的主角,需要全行业共同的努力和关心。对此,潘云钢则表示认同。

关键词一:专业优势

“我认为,从横向比较来看,暖通空调算做得比较好的。‘建筑节能,就是空调的事儿’虽然不正确,但这可以说明社会已经形成这种概念,同样说明这个专业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重要性。另据我所知,近几年我国相关的所有学术会议基本上都与节能有关,讨论的问题也大多围绕这个主题,包括暖通空调系统设计的讨论也都以节能减排为基础并密切结合”。

深知责任之重,但潘云钢却能乐观地看待目前的形势。他介绍说,在暖通空调行业内部,建筑节能的思想己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专业人员现在正通过各种方式加大对暖通空调系统、技术和产品应用等问题的研究。近年来,不少业界设计师发表了一些优秀的论文,纷纷将主题和节能减排联系到一起;很多设计师已经与建筑师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机制,在降低建筑的基础能耗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再次印证了这一点。

他认为,由于专业分工不同,暖通空调在这方面的角色的确非常重要。至于暖通空调专业做得是否理想,需要有关标准的界定。如果仅仅从目前建筑行业中各专业的横向比较来看,暖通空调在建筑节能领域走在了最前列,其贡献甚至可以说是最大的,起到了“排头兵”的作用。

图片来源:百度

关键词二:社会需求

“对于暖通空调这个设计行业而言,科研和技术力量尚不能完全满足节能需求。一些比较先进的节能技术只有少部分单位或人员掌握,另一些技术正在研究,并且作为节能技术,这是一个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的过程。有些不仅仅是中国的难题,同样也是世界性的难题”。

虽然近年来暖通空调在节能减排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工作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很多工作长时期来甚至始终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潘云钢说,暖通空调业界的工作在很多时候同社会需求相比较仍暴露出极大差距。比如测算某栋建筑的全年能耗,虽然这项工作已经进行了十多年,但至今仍然拿不出一份有效的统计数据,工作并无太多实质性进展。但他认为,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类似结果仍属正常。“空调要看天吃饭,天气对于测算结果会有很大影响,所以我们总是很难得出让人满意的结果”。

另外,一些比较新的节能技术,掌握的人和单位数量都极其有限,更做不到“普天下”设计师全面掌握。即便很多单位正在积极组织一系列研讨会和论证会,试图让专业人士进行深入广泛的交流,使这些节能技术得到推广,然而这些核心技术的应用在短时间内仍很难做到“量大面广”。因而,暖通空调目前很难同社会需求吻合并形成实质性的突破,需要所有设计师不断努力、改进完善和全面普及。

关键词三:设计费用

“建筑节能设计往往会增加设计的工作量,而这种工作量的增加,在图纸上很难完全反映出来,很多时候体现出来的仅仅是一种对技术方案深入思考的结果。设计费用没有变化,对一些暖通空调设计师的积极性就很容易产生不利影响”。

潘云钢打了一个很简单的比方:一张普通的中央空调系统设计图,如果用熟悉的方式和系统去画,大概用3天时间。但要在其中加进去建筑节能的思想,时间便会在无形中拉长许多。因为中间有很多地方需要去思考,很多问题需要下功夫去研究。虽然最后反映出来的仍然是一张图,但两者甚至可以有“天壤之别”,某些新的节能技术亮点就会在里面闪耀。

节能效果出来了,然而带给工程师的又是什么?潘云钢说,即便设计师“殚精竭虑”,又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然而,带有节能元素的设计图纸往往只能与普通图纸同价,工程师的思考工作并不会在设计费用上有太多让他们感到欣喜的体现。“这就需要政府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有所体现。”潘云钢颇为无奈地说,“一味无条件地挖掘‘免费’劳动力,长期来看并不是办法。设计费上没有实质性的反映,不管从鼓励科技进步,还是从鼓励建筑节能的角度来说,都显得徒劳。”他认为,政府部门应当建立相关的激励措施,让设计师有据可依,使他们通过市场和政策的结合来获取相应的劳动报酬,而不是在投资方面前始终处于谈判的弱势。“现在的设计师工作压力都非常大,没有相关政策的利好,没有有效的激励措施,很难想象会有人一心为了建筑节能去挤占本来就紧迫的时间。”他说。

图片来源:百度

关键词四:长线效益

“短期行为与目前的体制有关。投资主体和收益主体不统一,使得一些建设单位(或甲方)以初期投资作为对建筑衡量的标准,导致一些设计中采用好的节能技术或节能产品在实际落实过程中大打折扣,即便一些公开招标的工程也是如此。大多数建设单位在短线利益的诱惑下,很难看到节能设计所能带给他们的长线效益。而目前,国家尽管有一些鼓励性的优惠政策,然而类似的措施效果并不明显。不少投资方依旧我行我素,打着‘擦边球’,在节能问题上同政策相周旋”。

潘云钢认为,类似情况与经济和价格杠杆至今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有密切关系,而这一点如果只靠国家的激励政策和政府单边监管又很难完全改变,这时更需要一种市场机制来调节。总体来看,建筑节能需要以一定量的投资为基础;节能减排和相关研究性工作的开展,也势必要有较大的投入和资金扶持。

潘云钢最后表示,对于每一个建筑方案,应该设立专项审查制度,建筑节能“一票否决”或许都可以列入考虑范围;同时,对于审查通过的方案,必须要求在施工图设计中严格贯彻,不允许打折扣,尤其针对国外设计的一些方案。目前有一种很可怕的倾向:在方案设计时对节能理念“大谈特谈”,在初步设计时就开始打折扣,施工图设计时落实措施乏力,致使工程在建造过程中,节能就已经成为十足的点缀和炒作。他认为,只要所有参与人员都充分重视起来,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每个环节都严格把握,节能工作就会大有成效,而这也是政府目前亟待加强管理的内容之一。

责任编辑: Ryan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