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聚焦 > 涤荡心灵的艺术空间  > 正文
都市文化的名片——全球化下的美术馆
发布时间: 2012-07-17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转载自:中国艺术研究院 

一、城市发展与全球化影响

全球化给当代中国城市建筑的发展带来双重影响:一方面为中国当代建筑带来了新的理念和发展的契机,促使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但另一方面,当代的全球化原本是一个以西方价值观为主体的“话语”领域,这种全球化话语不可避免地淡化了中国城市文化的主体意识,表现为城市形态的趋同,呈现出“千城一面”的现象。与此相应,城市的历史和传统风貌逐渐褪色和消失,失去自身的历史印记和文化标识,城市个性、特色和文化多样性的缺失已然成为当代中国城市建设中最引人注目的问题。在当今城市转型中,如何保护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如何使城市既有的文化遗产成为城市文化的酵母和生发器,成为急需面对的历史任务。  目前,中国许多城市在营造城市景观和环境的过程中,多是以形态塑造为主,追求物象的形式美(如中心广场,仿古风貌一条街),忽略了城市内在独特的文化传统,以至从南到北千城一面,使居民心理上缺乏认同感。全国各地城市纷纷建设的商务中心区毫无区别,各地城市广场的雕塑没有反映出任何城市文化、主题,这都使得城市面貌趋同。即使是在一些重视传统保护与继承的城市,也多还是停留在传统思维模式上,追求“一层皮”的效果(如搞城市面貌三年大变样之类),使我们感受不到城市自身的内涵和底蕴。我们应该在应用现代城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强调以历史传统和人的现实需求为价值尺度,创造出以人为本、可以感知和认知的城市景观与环境,体现并彰显出该地区深层次的文化与社会价值。

二、保护城市传统文化的精神空间

城市中的人与社会是城市传统文化的精神载体,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尊重、传承构成了城市传统文化的精神空间。物质空间如同城市文化的躯体,反映着城市发展的历史印记,时时唤起人们对城市的记忆。而精神空间如同城市文化的灵魂,是城市文化延续的内在动力。只重视城市肌理、历史街区、文物建筑等物质层面的保护而忽视了民俗、生活方式、艺术表现等非物质层面的历史遗产,将导致城市文化成为没有生气的空壳。过度旅游开发,导致人满为患,文化遗产遭到破坏。不当的商业开发,导致传统历史街区的文化内涵被掩埋,呈现新的“千篇一律”。各地商业街售卖着毫无差别汴绣、蜀绣、苏绣,粗制滥造,严重损坏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对城市文化空间的保护要注意整体性的原则,在保护城市肌理、历史风貌的物质形态的同时更应注意对其文化内涵的保护。主要包括:

1、保护传统文化整体环境

传统的文化环境是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现实中,各种文化事项与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交织在一起,成为紧密联系的整体。对传统文化的保护要注意整体性原则,保护好文化遗产及文化环境和谐共存。以苏州为例,苏州共有2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个全国历史文化名镇,2个国家历史文化名村 。苏州人对这些遗产有着特殊感情,并引以为豪。苏州的城市文化发展与遗产保护紧密相连。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苏州城的文化形象。

2、保护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有机延续

    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孕育了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发生、发展的基础。它的演变影响着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剧烈变革将导致传统文化的断裂和消失。保护好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有机延续是保护传统文化的根本需要。“君到苏州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诗中描绘的既是苏州的城市风貌,也是苏州人的生活方式。

3、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对一个地域的长久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同时,地域的风土人情具有不可复制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凸显城市特色的重要环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文化产业等方面还蕴含着巨大的经济潜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了旅游产品,拉长了产业链。在苏州,人们除了游览园林等景观,还可以购买桃花坞木板年画、丝绸、苏绣、苏扇、宋锦、湖笔等,品尝苏州美食、小吃,听评弹、昆曲,体验端午祭等民俗,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得苏州旅游更加立体化,线路和产品相互受益。苏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遗产共同构成苏州的城市形象,传统历史文化区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机结合,极大地提升了文化品位与竞争力。

三、美术馆是文化集中展示的场所

美术馆在城市中,扮演的究竟应该是怎样的一种角色?是张扬先锋色彩的艺术急行军?还是艺术界和社会的桥梁?在越来越如同人工园林般被修剪得齐整划一的都市容颜中,留给艺术的生存间隙该停留在何方?公共文化机构的目的是提升全民的文化服务质量与引导文化导向,并强调其公益性、非营利性、受众的接受度,这张“都市文化鲜明的名片”对于现阶段中国的艺术审美所处的地位来说确实有其特殊情况。美术馆背负着文化传承与沟通的重任,是文化集中展示的场所。

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我们要注意保持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城市的特色,不仅在于它的色彩、建筑样式,更重要的还在于其内在的气质、情感及其文化底蕴。城市本身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它的发展要依托它的历史。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见证着城市的生命历程,保持和延续着城市文化,并促进着城市肌体的健康发展,同时也赋予了人们真切的归宿感与认同感。我们是城市文化遗产的托管者,要精心呵护历史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把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转化为文化资源的珍重,让绵延不绝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文化城市建设中焕发穿越时空的悠久魅力,散发出时代的光彩。城市的演化和发展是一个生命体的有机完善过程,我们要尊重城市内在的遗传基因,顺应城市生成肌理和发展规律,在改造与完善中,有机更新,有序发展,完成功能城市向文化城市的历史性转型。
 

 

 

 

 

责任编辑: Helen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