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畅言网”的约稿与一些“非主流专业期刊”的约稿颇有不同,媒体方式神秘新颖,编辑强力催稿,论题也不乏味,笔者出于好奇,在工作之余也略书几笔。既然是网络文章,相信笔者不必遵循套路写法,采用非正式文体,将一些想法松散地写在一起,以侍看官一笑。
当下,很少听同行提到未来建筑了,设计院的建筑师忙于工程项目,没有时间考虑这样浪漫的问题;高校的老师埋头于理论和教学,对这种富有畅想色彩的未来建筑也疏于讨论;大概只有青年学生才会对未来建筑报以认真的思考。
未来建筑的成本
来建筑是个什么样子?在我看来,未来的理想建筑首先应该是一个“低成本”的处所。关于未来,我们都有一个来自于童年在电影中看到的梦幻世界,那个世界的建筑雄伟而神奇,它可以飘浮在海里,可以埋在地下甚至飘在空中。未来建筑设施齐全,舒适无比,可以满足我们的各种需求。可我们很少去想这样的建筑成本是多少?是否容易实现?因为它属于未来,在许多人看来未来是不需要考虑成本的。
未来建筑真的不需要考虑成本吗?回答是否定的。人类改造自然的各种建造活动都要有合理的成本,这个“成本”在不同社会阶段具有不同的内涵:在农业社会,它是有限的人力、运输能力;在工业社会,它是材料、燃料消耗;在后工业社会,它是对环境的破坏。那么,未来建筑的成本是什么呢?它是对人性本质属性的扭曲。
从能量守恒开始
宇宙中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这个规律叫做能量守恒定律,它是自然界最普遍、最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以上文字是对能量守恒定律的一个概念表述,核心内容是揭示了万物的能量守恒和转换关系。以能量守恒的观点看待人类建造行为,就是将外界的能量转化为落成的建筑这个过程。
以系统观点看,建造过程损耗了大量人类社会流通的总能量,也从自然界吸取了不小的能量,增加了人类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的“熵”,降低了人类社会的活力,也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历史来看,统治者的改朝换代、生老病死往往大兴土木,劳民伤财,正如古诗所言:“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这种不计成本的过度建造阻碍了社会的良性发展,使社会动荡不安。
走入灵魂栖所
灵魂是什么?多数有神论者都肯定灵魂的存在。中国人将灵魂分作“魂”和“魄”两部份,魂主精神,魄主身形,并有“三魂七魄”之说。道教的许多派别都认为,人的灵魂是一种拥有意识的特殊物质,并称之为“元神”或 “内丹”。元神有阴阳之分,经过修炼,可以控制灵魂进出肉体。基督教信仰中,将人划分为两部分——灵魂与身体,在生之时是不分离的。根据《圣经》的描述,已死信徒的身体会改变,与得荣耀的耶稣的身体相似。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是形式﹐肉体只是质料,灵魂才是实体。灵魂分为3个部分,有理性﹑感觉和营养的机能。
现代科学认为,没有灵魂存在的证据。人死后,生命消失,肉体逐步分解,不会留下任何非物质的存在。也有一部分科学家将灵魂定义为以某种形式存在的能量场。
如果说我们人类有高于动物的本质属性,我们就可以将这种特征定义为人的灵魂,因为只有这样才便于讨论人性以及建筑的根本。人有不同于动物的社会属性和思考能力,才被自然赋予了灵魂。动物对栖所的诉求很低,洞穴、草木、树枝、树叶都可成为或简单加工成栖身之所。而有复杂社会行为的人类对栖所却有与动物天差地别的需求。这些需求有些来自于身体需要,如对环境温度、湿度、声音等的要求,有些则是灵魂需要。
人类的灵魂来自大自然,与身体共同组成生命仅仅是短短的几十年时间。说到底,不管灵魂是否永存或随生命终结而回归自然,人类的居所都只是一个临时性的栖所,这和动物一样,但也许是因为灵魂的贪念,人类的栖所却建造得也越来越奢华无度,以至于最终影响到了人类的生存环境。
我们今天强调建筑的可持续发展,重视建筑的节能、环保、生态、绿色、健康等问题。但在建筑面积指标、用地指标等方面却失去控制。生态建筑措施也倾向于采用高科技手段,虽然好看,却忽视了其背后的隐性能源消耗。
所以未来建筑首先要限制其规模,降低成本。这才能真正做到减少污染排放,对环境有益无害。人的灵魂真的需要很大的建筑空间才能有幸福感吗?世界最高、最大的建筑一定就是人类最需要的建筑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