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
张锦秋,师从梁思成、莫宗江教授。1966年至今在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从事建筑设计,担任院总建筑师。其间,主持设计了许多有影响的工程项目。由于张锦秋的早期研究课题是与绘画、文学交融的中国古典园林,她所处的创作环境是有三千余年历史的中国古都西安,多年来,她的设计思想始终坚持探索建筑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其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并注重将规划、建筑、园林融为一体。
张锦秋的建筑生涯可分为三个阶段:在清华大学是学习研究阶段,《颐和园后山西区的园林原状及造景经验》为代表作;在设计院工作进入建筑创作阶段,西安大雁塔景区的三唐工程、陕西历史博物馆和西安群贤庄小区,先后被评为国家优秀工程设计奖,建筑学会创作奖,被誉为“新唐风”;此后她将建筑创作的领域扩展到城市设计:西安钟鼓楼广场(建设部优秀规划奖)、陕西省图书馆和美术馆群体建筑(陕西省、建设部及国家优秀设计奖)、已竣工的黄帝陵祭祀大殿及大唐芙蓉园为其代表作,由于工程项目不同的性质和环境,建筑创作的探索呈多元化。
鉴于张锦秋的学术贡献,1991年获首批“中国工程建设设计大师”称号、1994年被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96年被母校清华大学聘为双聘教授,1997年获准为国家特批一级注册建筑师,1999年和2004年当选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2001年-2005年担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2001年获首届“梁思成建筑奖”。2004年获西安市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2005年当选亚太经合组织(APEC)建筑师。2007年任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委员。
记者:2004年5月党中央决定实施的一项重大工程——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一号工程”延安基地建设项目,重建延安革命纪念馆是在什么样的一个历史背景下提出的?
张锦秋:延安革命纪念馆一直是中共中央在延安最为生动的教材,也是中国20世纪一个辉煌的聚光点,并在1996年被中宣部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由于延安革命纪念馆是在文革期间修建的,那个时期经济条件差,建筑的规模、标准、质量水平都较低。二十一世纪初该场馆的地基出现了下沉,墙壁出现裂缝,因此中宣部决定就地重建延安革命纪念馆。该馆和韶山革命纪念馆、井冈山革命纪念馆工程并称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的“一号工程”。
记者:从接触这个项目到最终确定设计,你们做了哪些努力?
张锦秋:能够接受这个项目设计,我们很兴奋,大家做了很多努力。由延安市领导带队,我们和馆长在全国范围考察了同类型的纪念馆,去了韶山、井冈山、北京、天津等革命题材纪念馆学习取经。2004年,我们完成了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于2006年完成初步设计和施工图。
记者:新延安革命纪念馆的设计特点是什么?
张锦秋:我们意识到延安的重要性,作为革命圣地,这里既是毛泽东思想的诞生地,也是我们红色政权雏形的诞生地。纪念馆的重要性非同一般。建筑设计有五个特点,首先是实用性,科学合理地提供陈列、参观条件,要安全保护、收藏馆内藏品,同时也能够提供现代化的接待、交流、学习、研究和休闲空间。其次是纪念性,建筑形象及室内、室外环境都要能激发人们对延安革命时期的缅怀和崇敬之情。建筑风格质朴、庄重、明朗、大方。第三是地域性,新延安革命纪念馆适应了当地自然条件,与延安市山水环境相协调,反映延安本土的建筑文脉。第四是时代性,新时代更要求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先进设计理念,我们将环保、节能等先进技术手段融于此。第五个特点是标志性,新延安革命纪念馆在延安市建筑群中脱颖而出,我们从建筑到环境设计上反复推敲使之具有唯一性。
记者:新延安革命纪念馆从哪些方面体现了纪念性?
张锦秋:所有的设计理念中纪念性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在建筑物的设计上,我们力争在每个环节都能体现红色革命的纪念意义。新延安革命纪念馆的大门前矗立着毛泽东雕像,高16米,这是已得到历史公认的原场馆雕像的原样放大。场馆门前有高达3.9米的大台阶,台阶被分为三段,预示着中共在延安13年的三个革命时期。馆前门廊的七个拱形门洞,隐喻了著名的中共第七次代表大会在延安的召开。正门两侧分别设有窑洞式弧形石墙,拱门前矗立着延安革命时期工、农、兵、知、商等各界人物雕像,表现了广大群众心向共产党,拥护毛主席。进入革命纪念馆,序言大厅矗立着延安时期五位常委的雕像,象征着在中国共产党的集体领导下,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
记者:从旧延安革命纪念馆到新延安革命纪念馆,不光是面积的扩大、功能的健全,更多地注入了人文关怀的元素,这些环节是如何体现的?
张锦秋:延安革命纪念馆坐落于延安市城西北延河之滨的王家坪,前临延河,后依赵家峁山,为了更好地与山水溶为一体,在纪念馆建筑周围设计了革命纪念园区,有“胜利之路”贯通全园,沿途有各种景点,集纪念、旅游、购物、休闲为一体。方便的停车环境、幽雅的胜利大道、规整的商店都体现了新场馆的人文关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