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大学教授、上海—埃伯勒建筑设计公司董事贾倍思
到今天为止我们要注意的是建筑已经不再是一种纪念碑的形式了,无论它的立面,空间,雕塑性,或者它的建筑意义已经不是传统建筑一样,,因此,我们今天是否能够适应这种新的发展趋势。或者说建筑已经不再是一个传达信息的媒体,建筑应该是一个平台。哈布瑞肯(Habraken)说过“住就是建”,就是说建筑是一种行为,不要把它看成一种形式。
首先,今天这个时代,分散的单体建筑已经不再是建筑设计的的目标,我们很少注意那种纪念碑式的建筑了。我们城市只需要少量的类似这种建筑。第二就是信息技术已经彻底改变了人们对建筑的认识,就是我们不再需要建筑本身来传达某种社会文化的信息,或者不像以前那么需要。建筑技术已经使建筑从整体的厚重的体量发展到以轻质的组件装配而成。另外在现在的经济环境中对持续变化的需要,使得建筑与功能分离,不再是“功能主义”了,因为功能的变化比形式的变化快的多。
最后,由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在建筑学中出现和整合,建筑设计越来越强调资源的管理,就是建筑是一个过程——材料怎么来的?怎么使用的?是否有效?最后材料去了哪里?是变成了垃圾还是能有效再利用?这是我们今天更多要强调的。不是传统的建筑学不适用了,只是说今天有很多新的内容需要研究。当然这些论述都不是我说的,是我看了一些书,是别人说的。
“开放建筑”就是把建筑变成一个平台,而不要把建筑变成一个结果或者作品。在平台上“舞蹈”的是生活是人。今天上午和下午很多人谈到人性的设计,什么是人性的设计?首先把建筑不要当成作品,要当成平台,这样人才能表现自己。如何建筑都必须解决两个问题,“长和变”,“长”是说建筑使用和服务很长的时间,比如今天的会议叫“长效建筑”,长效至少一百年吧。“变”是很多需求和环境变化非常快。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开放建筑就是想解决这个矛盾,一方面建筑的时间寿命要尽量长,另外要尽量快地适应变化。
第二个方面建筑要解决和人的关系。人有三种保护层,第一层是人的皮肤,皮肤和人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对环境的刺激非常敏感。 环境的变化皮肤都会发生一些变化。 第二层是衣服,衣服也是跟人的关系是非常的紧密的。不同的场合穿不同的衣服,不同的季节穿不同的衣服,衣服跟人的身体的活动也很协调。第三层建筑,和人的矛盾就出现了,我们能做的就是开窗和关窗,开灯和关灯,建筑这个层次是非常被动的。那么,如何让建筑也能像人的皮肤和衣服一样,跟人互动。传统的西方建筑学是不含这个东西,因为西方传统的建筑材料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可是今天有可能做到,这是开放建筑要做的第二点,就是让开放建筑跟人进行互动。
“开放建筑”就是要让建筑和人互动,解决长效和快速的功能变化的矛盾。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建筑分成两个部分:“支撑部分”主要是结构、设备、公共空间包括一些公共交通空间,这叫做结构部分,基本上是不动的。另外一个部分是“灵活构建”比如说里面的隔墙,材料、装修,设备等。
谈到设备的更换就更快了,一般来说室内哪怕十年不换,可是设备一般来说两三年就要换。那么这种分离的优点是可以保证长效,就是长期有效的结构部分有很长的寿命,它不影响和限制功能的变化。里面的这些构建的变化不影响建筑本身的寿命,不会因为室内的分割和功能过时,使得你非要把整个建筑重新进行拆建,才能解决矛盾。所以首先设计上要把建筑分出不同的结构层次。
再从理论上说“开放建筑”的一些特点。首先,开放建筑不是一个确定的环境。因为它的不确定性,建立它和人的联系,通过人的使用和利用,通过改造行为来体现空间。开放建筑有灵活性,预期性,鼓励不同的使用者,包括设计师和专业人士在建筑使用中,建筑师和专业人士还能继续参与建筑的改造。开放建筑是保持与整体环境的联系性的同时体现自己的特点和目的,开放建筑特别强调和整体城市的融合,而不是标榜自己是“地标”。
最后“开放建筑”也是试图将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和对环境的变化,比如气侯、温度的变化的适应性。要将建筑对环境的敏感性,作为建筑好坏的标准。这个建筑是不是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能否把这种能源和资源的效率融入到建筑中去,是重要的评价标准之一。这个和传统的是不太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