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城市广场人性化设计探讨
发布时间: 2013-05-03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城市广场是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居民重要的活动场所之一。探讨 “以人为本” 的内涵,分析时代对城市广场提出的要求及当前广场存在的问题,阐述了人在城市广场上的活动需求,着眼于人的最终发展提出人性化广场设计的原则。

有效组合流动的时间和固定的空间,创造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公共环境,是广场设计的主要目的。我国当前的广场建设,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症结”之一就是缺乏对人的关怀。“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种种城市问题,大多是由于人们对城市空间本身的认识不足而造成的” [1]。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笔者尝试回到问题原点重新认识和探索 “以人为本” 这一经久不衰的话题。

 1对以人为本的理解

古希腊时期,普罗泰戈拉提出 “人是万物的尺度” 。强调人的作用和价值,认为事物的存在是相对于人的感觉而言的。中国 “以人为本” 最先是由管子明确提出的,他说: “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 今天的以人为本,则是在对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的反思中,提出的一种发展理念。可以理解为:发展人的利益,提高人的素质,规范人的行为。其核心是发展人。

发展人的利益。以人为本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关怀人和塑造人。要求我们以人的生命存在和生命活动为中心,给人创造自由发展和自我实现的环境,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确立起终极关怀。

提高人的素质。这是发展人的客观要求和前提。今天城市广场核心应是人类精神开放空间的创造,不仅要有很强的艺术观赏性,还要给人以精神享受和启迪,让人有所感,有所悟,具有思想深度和文化氛围,有利于促进人的素质的提高。

规范和约束人的行为。是发展和提高人的具体举措。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主体地位,以人的需要作为出发点,给人更多的自由和发展空间。但人也有缺点,需要通过外界的环境加以约束和规范。因此,人性化意在张扬人性之 “善”,控制人性之“恶”。以人为本突出人的同时也需要对人进行规范和教育。

2时代呼唤人性化广场

休闲、社交等精神生活成为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的新追求,引起公共交往场所需求的大增。而传统城市的整体性和宜人尺度已被现代城市的超预期扩张和大规模淹没。“人对城市空间的控制与权力逐渐消失,在城市空间中由行动者变成了沉默被动的观望者。”如今大多数居民不再去露天市场购买食物,不再去公共水井打水,不再去中心广场听别人发布消息,很多活动可以在家中进行,因此许多人渴望公共活动,即便只是午餐时的短暂时光。广场能够合理组合时间和空间,优化城市环境,成为人们公共生活的舞台。但同时应该注意到广场景观被人为破坏,车辆随便进入,卫生状况差等诸多与城市形象极不协调,与日益深入的 “人居环境”观念格格不入的问题。广场的人性化已日显迫切。

 “以人为本”这一理念在当今的城市广场建设中体现的远远不够或不全面。当前广场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 ①盲目求大,求高档。规模过大,不切实际追求材料档次,使广场缺乏亲切感。②模仿成风。各地广场呈现千篇一律或大同小异的模式:低头见铺装(加草坪) 、 平视见喷泉、 仰脸看雕塑、台阶加旗杆、 中轴对称式——终点是政府[6],成了广场八股。③整体优化协调不足,空间围合感不强。周围环境不能构成有机系统,使广场空间过于疏散,封闭性、 围合性差。同时,与周围环境联系也不和谐。使人产生 “广而无场” 之感。④广场设计缺少细部处理。具体表现在地面、小品设计以及辅助设施的研究不够细致深入,对它们与广场及周围建筑的关系,诸如色彩、形体关系也缺乏研究。⑤忽视历史文化传统,脱离当地环境条件,特色不鲜明。⑥ 对人本身关注不够。功能单一,不适合多种人群的需要。

 “人们为了生存聚集于城市,为了美丽生活而居留于城市。”美的生活是物质需求的满足,更是精神文化的实现。越是宜于人类居住和利于生活持续的城市,越是具有更大价值的城市。城市广场应创造出积极完美的形象,顺应时代的呼唤。

3人在广场中的活动

活动方式  

根据活动主体可以将人们在广场上的活动划分为个体活动、 成组活动、 群体活动和特殊人员的活动4类。

个体活动。

通常是单个人没有固定目的的活动,停留时间较短。如过往行人或散步的市民,他们通常利用广场作短暂的休息。要求广场能有简便的休息设施。

成组活动。

若干人具有目的的成组活动,形式多样,时间较长,不仅要求广场有吸引人的景观环境,更重要的是广场具有相应活动的环境。

群众活动。

很多人参与同一目的的活动,其活动有强烈凝聚力,如合唱、 演奏、 聚会等。对周围人起着吸引的作用,易引起围观或参与。该活动使用广场的时间长,要求广场具有大面积的铺装,多层次的空间,交通方便。

特殊人员的活动。

包括广场上的零售摊贩和卖艺的民间艺人。他们通常将广场作为驻地,其活动属于必要性活动,对广场没有特殊要求。

城市广场中人的各种需求

休息的需求。上下班路过的人们需要在此歇脚。饭后或晚间以及周末,人们有在城市广场坐一坐、聊聊天、散散心、晒太阳、看书报、静思等需求。

娱乐的需求。城市广场常常是人们举办各种文娱活动、社区举行文艺晚会、 商业性促销活动以及大型展览等群体活动的重要场所。人们在广场也有写生、摄影、练习书法

等个体活动需求。

锻炼身体的需求。城市建筑分布密集,空间拥挤,城市广场往往是人们锻炼身体的首选之处。

观光的需求。城市广场具有大量的建筑、植物、雕塑、喷泉等景观,是城市文化的集中展示区和核心区域,应是这个城市风光的一个亮点。

亲近自然的需求。城市中人工元素越来越占据人们的生活空间,人们渴望亲近自然,城市广场具有植物、动物、山石、水体等大量自然元素,可以拉近人与大自然的距离。

4人性化广场的设计原则

4. 1整体性原则  

广场作为城市开放空间之一,其设计的定性与定量都应从城市空间整体的角度出发。其整体性可理解为:首先,在城市公共空间体系中,作为城市的组成单元,有区位、 功能、 性质、 规模等区别,不同区位和性质的广场应从协调整个城市空间的角度,表达和实现自我功能。其次,广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在处理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如色彩、 尺度等方面,有效组织、 协调周围环境,以便形成空间的有效联系。同时,广场在功能分区、 空间的划分等层面上也要整体协调,形成分而不散,划而不乱的有机整体。

4. 2多样化原则  

广场设计的多样性包括空间多样性、 设施多样性以及功能的多样性。参与活动的人数、 年龄、 人们之间的关系不同等,就要求不同的空间形式。有容纳几百或几十人的空间;有适合年轻人也有适合老年人的空间;有熟人需要的私密空间,也有陌生人需要的开放性空间。多样的空间需要多样的环境设施来支持,例如人数较多就要求广场有大面积的铺装,并有一定空间层次的变化,老年人需要休息设施,年轻人及小孩需要娱乐性强的设施。同时广场设计要考虑到功能的多样性,以支持各种使用群体多样的活动。不同年龄层次和背景的人们能在广场内进行多种活动,广场因此变成了一个复杂多样的具有可塑性的环境系统。

4. 3无障碍原则

无障碍通行设计是城市广场可达性最重要的内容,直接反映出社会的文明程度。广场要尽量满足大多数使用群体的需要,同时要关爱老年人、残疾人 孕妇、儿童等弱势群体,在设计和建设时理应给予体贴关怀。让儿童、老人、残疾人都可能享受户外生活的乐趣,如在广场地形有起伏的地方设计坡道;广场铺装较为粗糙,有一定的防滑性且有趣味性;在不影响广场整体功能发挥的同时,应该为这一群体开辟一些单独的安全空间;公共设施方面要设立专用设施;广场还要设立必要的指示标记,便于人们辨别方向。这些都体现了对人的需求的尊重和关爱,给弱势群体平等参与社会创造了机会。

4. 4文化性原则

广场是人们认识城市的重要场所,是人们精神活动的载体。在实现使用功能的同时还应突出人文价值,实现文化层面的人性化。表达广场文化时,尊重周围环境和历史,考虑当地的民族传统和地域的文化特征,深刻理解与领悟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需要,从而设计出适时、 适地的城市广场。广场文化的表达通常是通过雕塑、 景墙、壁画、 地面拼图等形式来静态的直观的表现。但必须认识到文化的实现并不是固态、抽象的,而是实实在在的人的活动。广场文化是在使用者活动中形成和积累的,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动态过程。一旦现有文化精神获得人们认同,便会催生广场使用者更多的新活动,从而创造出连续、 持续且符合人类生活习惯并能够塑造和发展人的广场环境。

4. 5注重细节考虑和细部处理  

城市广场人性化设计还表现在对细部空间的考虑是否周全和细致。要充分考虑户外空间的日照、遮阳、通风等因素,使场所能保持人们心理、生理上的舒适。良好的细部设计包括:建筑物的体量和形式、空间的形态、 材料的质感和色彩、 设施的尺度、地面的标高和铺装、 小品的形式等硬质景观,以及绿化配置等软质景观。如广场的地面在丰富广场视觉表现力的同时还要有防滑、 耐磨、 防水等性能;不同的人喜欢不同的休息方式,或躺或坐或靠,每个人都希望找到适于自己的座位,广场上的座位设置应充分考虑座位形式、材料、朝向等。

植被是景观设计的重要素材之一,包括草坪、 灌木和各种大、 小乔木等。在种植方面采取乔、灌、花草结合,合理布局。注重绿化的调节小气候、改善环境等自然功能的同时,应更多地赋予其社会功能,不同的树种、花草表现出季相变化,使人们真切地感受到四季的变化,感受自然的存在。同时还要考虑种植的生态合理性。

4. 6重视公众参与原则

参与是指人的各种行为方式,参与事件和活动之中,与客体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联。在广场空间环境中应引导公众积极投入参与。参与性不仅表现于市民对广场各种活动的参与,也体现在广场的创作设计吸取市民的意愿和意见,公众的参与可以提高创作的潜力。此外,还体现在公众参与城市广场的管理上,人在广场上活动通常会产生破坏行为,常常使城市广场使用功能不能连续发挥,极大地影响了市民的活动。公众参与管理可以加强主人翁意识,实现公共设施的合理利用,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素质。

5结语

城市广场作为人们户外活动的重要场所,是人发展的客观需要。人性化的广场并不意味满足所有人的所有需要,而是既要满足人们当前现实的需要, 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的同时,应看到,湿地处理污水技术并非尽善尽美,还有很多问题尚未完全弄清或有待进一步研究。为了更好地利用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笔者认为今后需深入开展以下3方面的工作:

 (1)由于人工湿地净化所涉及机理的复杂性,虽然有些机理研究已经得到初步的认可,但是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如对基质磷素吸附后的磷素形态转化和释放特征研究较少,缺乏其使用安全性能的评价。

 (2)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因素作更深入的分析,如酶、 氧化还原电位、 电子受体、 光照、 气流、 水位、 气温等因素。

 (3)研发、 利用新型的填料使氮磷得到更持久、 更有效的去除;培养、 选择合适的耐受植物在干旱、 严寒、 高盐、 有毒环境下利用;进一步开发一些组合工艺,提高人工湿地系统的综合效益,扩大运用范围。 

责任编辑: Helen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