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聚焦 > 打造建筑第五立面  > 正文
徐小萌:屋顶,从“第五立面”到“第一立面”
发布时间: 2012-05-18   来源:网友天生TY投稿  转载自:奥齐都市建筑设计创始合伙人 

徐小萌 奥齐都市建筑设计创始合伙人

屋顶最简单的功能就是作为建筑顶部的维护结构,形成封闭的内部空间,隔绝外界的风霜雨雪。在实际应用中,屋顶的作用远远更加丰富。从内部空间考虑,屋顶有采光的作用,川南传统民居会使用“亮瓦”补充室内采光,伦佐·皮亚诺的一些博物馆也使用玻璃屋顶加上滤光设施为室内提供充足的自然光;屋顶有塑造内部空间氛围的作用,教堂的拱券和穹顶都是最好的例子;罗马万神庙和路易·康的金贝尔美术馆则是兼有采光和塑造氛围的功能。从外部考虑,屋顶可以提供绿化空间,创造开放的活动场地(例如柯布西耶的马赛公寓),以光伏电池甚至风车(虽然还相当不成熟)提供和补充建筑能源,甚至可以成为交通的中转站和建筑的出入口(如直升机停机坪)——这一功能在今天还极不显著,甚至是常常被忽略的,但是本文的最后将会预言,屋顶的交通功能将在未来变得至关重要。

退一步看,屋顶甚至并不一定是一个建筑必须的组成部分。在秘鲁,大量的民居都是两三层的砖混结构建筑,其中大多数非但没有屋顶,而且顶层的水泥柱也明显没有做完,钢筋还一根根地暴露在外面,但是房屋显然并不是新的,而是居民很明显已经住了很长时间。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已完成建筑和未完成的建筑在税收上有很大差异,于是大量平民选择故意把房子做成还没有建完的样子来避税。在这种情况下,屋顶能发挥的最好功能竟然就是取消自己的存在,“第五立面”于是乎变成了一个标准层平面。

在中国,古代建筑的大屋顶至今还可以在很多当代建筑上找到影子。中国的大屋顶本质上是屋顶的原初状态,更进一步说,中国古代建筑本身其实就是建筑的原初状态——但“原初”并不意味着不好。18世纪的法国学者罗杰(Marc-Antoine Laugier)在《论建筑》中认为最原始的建筑就是人们本能地立起几根柱子然后在上面搭上坡屋顶,而最原初、最本能的状态实际上就是最美的,古希腊神庙建筑恰恰延续了这个状态,因此也是最美的。西方建筑在古希腊之后又演变出了多种形制,但是中国古代建筑实际上一直停留在罗杰所描述的这种“原始小屋”的原初状态,只是在比例、构造和细节上进行发展和美化。正是由于骨子里的这种“原初”气质,中国古代建筑的大屋顶直接与现代建筑相组合,总是会产生某种或隐或现、难以名状的不相容和尴尬效果,因此我非常并不赞成从梁思成开始提倡、至今还较为流行的轻易套用大屋顶的做法。在这种做法的影响下,当前的一些甲方和建筑师常常对建筑的屋顶过分关注,甚至从主体上剥离开来考虑,造成很多过于繁复或不相协调的效果。

屋顶最理想的状态,要么与建筑成为完全不可割裂的一体,要么是退隐。与建筑主体浑然一体,并非是一定要在结构和视觉上与主体相连续。伍重的悉尼歌剧院和卡拉特拉瓦的很多建筑中,“屋顶”是与侧面围护完全连续一体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已经无法辨识究竟哪一部分才是“屋顶”。而柯布西耶的郎香教堂,屋顶在视觉上、结构上都是与侧面维护分离的,然而却又同时形成了高度和谐、不可割裂的强烈效果。我们团队刚刚完成的成都某城市综合体的概念设计,被命名为“天际线”,就是通过对五栋超高层塔楼的顶部进行切削形成连续的曲线动势,所形成的天际线成为了建筑群不可割裂的核心组成部分。

成都城市综合体“天际线”

通过屋面绿化“退隐”或者消失于环境中,也已经成为屋顶设计的新趋势。早在柯布西耶提出“新建筑五点”的时候,他就充分阐述了“屋顶花园”的作用。屋面绿化的流行,实际上是在建筑密度越来越高的今天,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认可价值越来越超过人工环境的表现。

在未来,屋面的绿化与交通功能将成为屋顶最重要的两大功能。我一直坚信,人类的交通方式是影响建筑形态和逻辑的最重要方面之一,这一点之所以至今没有被充分认识,是因为有史以来人的日常交通都是在地面发生的,进出建筑物的模式没有发生过重大改变。但是我认为到本世纪末,世界必将进入个人飞行器的时代,也将会有类似二十世纪初以“家家拥有一台汽车”为己任的飞行器领域中的“大众”公司出现,带动家庭化个人飞行器的产业和市场发展。到下个世纪,个人飞行器将像今天的汽车一样普及,成为主要的日常交通工具。在城市里,地面交通将被逐步简化为短距离、轻松甚至奢侈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那时的城市中,通过屋顶进出建筑的人流将大大超过地面,交通、导引功能将成为屋顶最主要的功能,而由于屋顶将成为人们在空中交通过程中看到最多的“立面”,它也将从今天的“第五立面”跃升为最重要的“第一立面”,而侧立面的重要性反而会相对下降。建筑物的出入口从建筑的底端移向两端,空间序列体验的起点也从单纯自下而上演变为自两端至中间,这不但会使屋顶的形态发生重大改变,也必将改变人类有史以来建筑物所默认的自下而上的生成逻辑。

作者简介:

徐小萌

宾夕法尼亚大学 建筑设计学士

哥伦比亚大学 建筑硕士

奥齐都市建筑设计 创始合伙人

责任编辑: Ryan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