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潭南国小全景

潭南国小

潭南国小
潭南国小位于南投县信义乡潭南村,因位处日月潭之南,故名“潭南”,距离日月潭德化社仅6公里,目前全村人口约600人。那个区块是布农族最早的聚点,所有的建筑、服饰、文化等都是最传统的,就连“九族文化村”中的布农族石板屋都是模仿这里的建筑。
1999年9月21日凌晨1点47分,台湾发生了百年来罕见的大地震,首当其冲的便是震央中心所在地的南投县,其中潭南国小所在的村庄信义乡潭南村,全村一百五十六户房屋便倒了六十二户,另外三十六户半倒,损失十分惨重,潭南国小也因此而倒塌。
震后在各界的协助下,社区慢慢的重建。潭南国小也由“浩然基金会”殷琪女士所捐赠重建。基金会花了半年时间与社区居民、师生沟通,并请了两位建筑师设计出校园模型,建筑师姜乐静以原住民文化意象的设计得到多数人的认同,取得整个工程的规划设计与监造。
在重建潭南的过程中,姜乐静深知一个空间就表彰其当地文化意义与内涵,她和当地的重建团队合作,在设计学校的同时,一起整理出“布农的家︱潭南社区文化传承”,从建筑、自然生态、传统织布、到植物染与纤维,她更用布农文化的概念,画出了梦想中的“布农的家”——潭南国小。
“在地的野生环境最美,面对自然山林,建筑物也要谦卑地与自然环境共融。”这是姜乐静的设计理念。她借鉴布农族原住民家屋的造型及空间使用习惯,来规划这所只有107位学生的校园布局;以现代建材仿造布农族传统的石板屋建设,反映自然环境和布农美学,在狭小的用地中发展出丰富的空间。
对布农族人而言,“火炉”是屋中最重要的设备,因为一栋房子只要烟囱有冒烟,就代表此屋已有人居住,所以布农族人终年都不会让炉火中的火熄灭。姜乐静特别在一楼的半开放空中依布农族传统建构了两个模拟火塘,老师可就地教学或做为聚会时智慧传承的空间。
潭南国小的地基切削狭小,姜乐静从局限的条件中,设计出上下挑空、多层次的穿越空间,创造出许多丰富的角落。传统布农家屋中央最神圣的位置小米仓,就是学校的图书馆,象征知识的粮仓。图书馆外的一楼层面留有许多半户外的平台空间,既可以展演又可以举行祭典;二楼的教室则是布农少年的学习场所;高耸的瞭望台作为钟塔、水塔、旗架。建材选用H型钢、雾面耐力板等现代质材,搭配原住民的灰黑石板,将学校融入乡野中。重建工程中,建筑所需的一砖一瓦,能用当地的建材,姜乐静绝不外找;一物一力,能请当地居民帮忙,她也绝不找外工。这样一点一滴地,为潭南社区积累起这一块布农资产,保留了所有布农族的智慧和传统,把废墟的潭南国小幻化成一所美丽的校园;由于姜乐静建筑师的用心投入,潭南国小在建成后屡获大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