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聚焦 > 倾听“未完成”建筑的诉说  > 正文
包泡:中国也要有未建成建筑师
发布时间: 2013-04-01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第一次听他讲座,给我的激动和震撼难以控制。似乎是我在寻找的,想看到的,听到他的演讲后我的感觉是想揍他一拳,才能释放我的动情。我在 1984年第一次和建筑师配合,20年了接触了那么多的建筑师和他们的设计方案。听建筑讲座还要动情的事,实在是太少了。90年代中期,张永和归国后,第一次在他的家举办的现代艺术、建筑艺术研讨会,有30位建筑师、艺术家、学者来自湖北、深圳等地,席地而坐。我看到了中国当代建筑文化艺术的起动。

马岩松,一个踏进国际建筑舞台的青年建筑师,在国内外重大项目方案招标中数次入围,并获得第一名、第二名,但最后甲方都不敢相信这些方案能建成。

中国也应该有数个当代未建成建筑师。那样当代建筑艺术的发展就会更快了。当然他自己讲:“我们这个岁数应该不建成。”可是他为什么非要走这条路呢?这应该是他对自己人生价值和对建筑艺术追求的信念。他向大家讲“我们不是不会做别的”。

至今我们整个建筑教育的体系还是处于培养数理化的技术人才的传统体制中进行。有80年之久的古典主义、折衷主义的建筑历程,今天有大量的商业建筑的活去做,所以建筑师有干不完的活,但对艺术和文化的追求,不挣钱,做纯学术的研讨就显得另类和稀少。做不挣钱的事谁干?未建成和不建成的自然就没人做,整个中国建筑设计体系中,甚至是院校的建筑设计部门,自然多是商业建筑设计为主的状态了,而缺少像鸟巢、国家大剧院、新央视中心这样的作品,当代建筑艺术作品更缺少。能设计超越现代人接受能力的建筑师在哪儿?海归派建筑师已把西方最新的技术、方法、材料在中国实践,但更需要马岩松这类建筑师的出现,叫人震惊,感动!多年来,对当代建筑文化艺术追求的人太少了。这同我们10多亿人口的大国,世界最大的“建筑工地”也不相称,就如同在中国国际首届建筑艺术双年展上,年轻的建筑师轻易地就退出了国际大展。他们不能自觉地担负起历史的重任。

追求“未建成”的状态是可贵的,他朴实直白的言行叫人感动。他讲“如果告诉我,我们的作品要盖了,我们可能会更感到紧张”。如果当前会有几位这样情感心态的建筑师,那么当代建筑艺术会走得更快。当然还必须有个明确的当代建筑文化思想。实践他们自己提出的MAD要反映现代艺术,探索应用数字化时代设计的城市环境和生活的有机建筑语言。

愿他们保持这种心态,坚持这种探索。他们确实太年轻,要有更多的实践机会,但重要的是要深刻感受当前中国的国情,在经济转型,社会变革中,中国的城市化、都市化进程,文化的时空错位了。在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大发展时期的曼哈顿的城市景观,为什么在网络电子时代的中国上海浦东也要建成纽约曼哈顿的景观,而不是硅谷的城市类型。而整个欧洲就没有形成这种北京 CBD的样子。在这样的人类当代文明的时期,中国优秀的建筑师该有什么样的文化历史观念?我坚定地支持、期盼 MAD的成功。

责任编辑: Helen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