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郝琳:“绿见十书”之“绿见未来”

绿见未来

可持续的讨论,关乎未来,是人类需要尽可能了解清楚的问题,刻不容缓。这样的讨论,当然也影响未来都市与建筑的发展方向。正像自然生态系统一样,我们生存的空间同样需要永续经营,特别是需要培育多样性的支持。“绿见十书”的系列文章,说到底,就是书写以环境多样性和想象为中心的未来性。在现实的生活中,我深感未来正不断以更快地速度迫近我们的压力。本系列的最后一篇,就让我们来谈谈为期不远的未来吧。

引子–不远的未来

这是一天清晨,当史密斯先生起床冲马桶的时候,智能型的马桶会对他的取样进行自动分析,并且会把结果及时传送给他的家庭医生。医生据此对他的健康做出诊断。下楼的时候,史密斯先生例行地查看了一下他家的电表,这段时间是盈利。因为安装在屋顶和用于窗玻璃的太阳能板以及庭院中的风车向地方电力网所输出的电能超过了同期自家的用电量,史密斯家因此会得到政府的津贴。他同时还要查看监测温室气体的排放状况,超标的排放会导致额外的政府税收。接着,史密斯先生习惯性地打开了家用中水处理系统,厨房和卫生间的废水会被净化回收。另外雨水回收过滤系统也可提供部分生活用水。这时,史密斯太太正在门口接过送来的有机食品,送货的小伙子是来自西太平洋图瓦卢的难民。这并非是由于战争或是饥荒,而是他的家乡已经由于全球变暖海平面升高而被淹没了。除了送来的食品,史密斯家还要自己种植一些蔬菜,饲养一些家禽,因为运输能源价格的上涨使原本低廉的进口食品价格飞涨。早餐过后,史密斯先生开始了他的工作。他不需要去上班,智能化的数码与网络技术已经使家庭办公相当普及。史密斯先生做的是废品的期货生意,资源与能源的极度匮乏使回收市场相当兴旺。史密斯太太开着氢气燃料的小型家庭轿车送女儿上学。他今天的课程是到动物园参观。遗憾的是,由于生态气候的变化,全球动植物的多样性快速减少,也只有到动物园或是植物园才能看到由人工通过基因技术饲养和培养的物种。路上都是小型节能式高性能家庭轿车,因为在高峰时期穿越了城市主要道路,史密斯太太因此缴纳了城市拥堵费。

以上是基于英国环境局对英国普通家庭未来生活的有趣描述。这个不远的将来有不少悲观的成分,相应的,节能、环保、智能化成为了关键词。史密斯家面对的许多情景在现今的示范住屋中已经现实,比如废水雨水的回收利用、可更新能源在家庭中的应用、家庭办公的模式、外部效应税收、环保汽车等。就今天的全球现状而言,逐步进入到这样的生活方式的步伐大致是不可逆的。

发达国家由于高度的都市化和工业化,消耗着大量的能源与资源以维持自身的生活方式,并导制了大量的降级废物。同时,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由于整体上持续高速的工业发展、庞大人口的都市化进程,以及对西方生活方式的迷恋,已经形成一种高度浪费和污染型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一端是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五到十倍的人均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另一端是新兴发展中国家高于发达国家三到九倍的每单位GDP耗能。全球资源与环境在这样的双面情况下难以得到有效的改善。值得乐观的是,即便是在发展中国家,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经济发展并非国家追求的单一目标。资源、环境、社会与文化的可持续性正不断地成为一种新的价值体系和社会基础。但是,这些变化,在当前传统的营造格局中,仍被视为一种技术性主导的工作。在全球与地方发展所面临的严峻挑战的催化下,我认为,现在的这个时代跟其它的历史时代一样,设计要以自己的敏锐观察和想像,不但重新诠释建筑的历史语言,也需要明确表达对未来的态度。

可持续的复杂性

可持续设计具有复杂性。低碳、健康、环保这类的诉求使可持续营造变得更加复杂。历史上看,从人类营造活动中长期存在的地域性建筑或是被动式气候适应设计,到能源危机后以被动太阳能设计为代表的节能建筑,再延展到以追求自然系统循环为诉求的生态建筑,直到现今可持续理念的发展,气候和环境的议程增加了社会、文化、经济等更广泛的维度。

现在看来,可持续的复杂性不完全是技术层面上的问题。我们对建成环境、自然系统与使用者行为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影响的认识仍然停留在相当局限的状态中。特别是在大规模的都市尺度上,纷繁的城市功用、变化多样的城市空间及其变迁、都市大环境或是小气候,正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影响着能源与资源的消费、污染的产生、市民的舒适与健康。面对这样的复杂性,一方面节能、健康、舒适、生态等因素,随着模拟能力的发展而变得相对易于量化并评价;另一方面,从历史上,我们已经了解并积累了相当多牢靠的技术策略和技艺。当下,是检讨和重获这些历史知识并使之得到创新培育的时候了。

对于可持续设计,最棘手的,就是当那些普遍性的操作法则遇到特殊性并需要综合处理的时候,往往就变得复杂起来。套用标准的评估体系,就是无视这样的复杂性和忽略多样性的存在。特殊性和多样性包括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经济技术水平等等。可持续设计的合成同样存在困难,这也是今天的评估体系令人绝望的原因,因为这样的章节式描述和断章取义,无视元素间的关联、平衡和机遇。整合的方法是考虑可持续性中的各个因子,并注重它们之间在生命周期和更广泛空间领域中的关联。譬如,就物料而言,就地取材这样的判断,是否可以纳入全球和区域的资源和物流思考和统合配比?地方材料和资源的利用是否可能正在破坏地方生态环境?这样潜在的关联性应当是未来思索的重点。这样的重点也包括气候与建筑类型的关联、都市发展和住居老龄化社会的关系、旧有都市更新在资源效益上的重要意义、可持续性议题与社会化平民化住居的关系、环保设计与商业性活动相结合时所反映出的社会渗透性和经济可行性。

总之,对于复杂性的了解在于以动态和非标准化的合成来定义属于自然的城市与乡野,以及提升由此形成的以“真设计”为基础的环境意识。

工具的力量

今天设计者的幸运在于,我们比以前拥有更为广泛的设计工具用来模拟设计下的环境。现今,大多数的工具是用来提高设计工作的效率,或是传达设计的效果,而非深入影响设计的决策并提高设计与产品的质素。

从设计的过程的角度看,设计与评价功能的互动交叉有助于揭示许多隐含的关联,从而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以供决策。在什么时间,引入什么样的工具,去完成什么样的有关可持续性的决策辅助,是一个根本的策略问题。一般的规律是,随着设计的深入,投入的精力就会逐渐变大,但是所能获取的可持续性能的幅度却在减弱。在草图阶段的决策往往大致注定了这个计划案可持续性能的潜力。场所的规划、朝向、建筑的基本几何形体、进深、剖面形态、窗墙比、热质量、基本的材料、基本预算状况,都可以通过简化稳态模拟进行对比,从而得到优化的答案。对于某些建筑类型,在一定的使用状况和气候模式下,一些基本的、牢靠的策略是值得信赖的。它们在各种因素的关联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细节设计的深化也不太会影响和改变它们的性能,它们也较少会受到日后使用者的各种不可预期的因素的干扰。这些策略往往是那些建立在基本的能流原理上的,通过被动式的建筑语言就可以实现的策略。恰到好处的工具就是要在设计的早期阶段通过友善的界面融入到设计师的决策中,去有效地捕捉那些牢靠的策略。这样,设计师好比被带到了一个正确的波段,你不会再偏离你要听的节目。其后的辅助性设备的融入、智能化的调控管理、使用者的维护,都象是旋钮的“微调”,只会使你的节目更加清晰。

今天,设计的工具正在同工艺性和生产性的变革紧密地整合在一起,并展现出了无限的挑战和可能。类似像三维打印这类的技术,因为生产流程的彻底改革、对产品构造的深层理解、整体上更为精密的加工等因素,所以在新材料、工艺、效率、精俭、成本、生命周期等方面必定会对可持续营造和产业创新产生深刻的影响。另外,加之现代通讯技术的帮助,现代式作坊和手艺的多样性可能重获新生,师傅们可以在有竞争力的成本内完成小型的生产操作。有了网络,推销和分配的成本比以前大大降低了。

可持续的样子

整体上讲,除了个别的案例外,现今可持续营造的美学状态是相当令人失望的。宣称是绿色营造的案子,往往会呈现出两个完全不同的状态:第一种是“看上去很绿”,虽然充满了绿色建筑的语汇,却可能与本质毫无关联;第二种是把可持续营造仅仅当作技术层面上的问题处理,堆砌的手法、仅仅对症下药的倒模思维,忽略了技术内涵在建筑性上的表现以及可持续建筑的伦理意义。对于设计人员来说,综合有关可持续的科学性,并挖掘和展现潜在的艺术是最具有挑战性的环节。他需要将环境与资源的知识,有机地融入到传统建筑学的秩序中。这些知识可能来自于交叉科学。然而,即使确实建立了交叉型的设计团队,也往往因为缺乏对彼此领域的认知而产生沟通障碍。因此,可持续设计的方法和信念正在改造着传统的建筑学和它的教育,其他学科亦然。积极地投入到设计过程和模式的改变,并最终生成不仅是在定量上诠释着可持续营造,而且是在象征性和场所性上都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语言,是身为未来建筑家的功课。可持续性的营造美学需要智慧(SMART):首先是立足于明确的目标(Specific);所采用的语汇对可持续性能和质量的影响尽量是可衡量的(Measurable);在一般状况下,要确保运用的形式可以牢靠地达成预想的效果(Attainable);通过对各种因素的敏感性分析,判断哪些形态是关键性的(Relevant);最后,可持续营造的语言应当反映自然与社会因素变化中的时间和流动性(Temporality),而非一成不变的非均质的形式。 

教育的拓展

笔者近十多年的旅居,有机会近距离观察欧美和亚洲的社会进程,教育决定未来的意涵尤为明显。现今,如剑桥大学已经规划其可持续设计教育为建筑系核心教义。先进国家的职业考核也严格包含环保设计的考量。新加坡、香港和台湾的顶级学府也视永续设计为崛起亚洲的重要知识积累和经济增长点。在民间,如香港的思汇智库,正不断地就环境保护的政策和议题与政府互动。至于普罗大众,台湾在去年颁布了强制性的环境教育政策,规定公家机构任职人员每年必须参加四小时的环境教育课程。废品回收、垃圾分类、社区文化遗产活化、保育动植物、淘汰过时的高污染车辆,都是较为直观和民生类的环境保护议项。同许多较为抽象的技术概念相比,这些可持续议题,更容易在大众中推广并引发社会创新。至于如何让人们更为有效地意识到他们周遭环境与可持续议程的关联和变革的迫切性,恐怕连建筑师自身都还没有意识到吧。在传统的建筑和设计教育中,功用、空间构架、形式处理多是与经验和体验有关,缺乏对空间策略与环境策略的互动。明星建筑师说,跟他谈可持续就像是谈生孩子,反对生孩子吗?不,可是我会总在上面花时间吗?未必,我会去打篮球。

必须承认,可持续营造发展过程中造成的种种问题,比如众多的难以理解的晦涩术语,标杆建筑在影响力上的乏善可陈,唯“绿色论”的偏执色彩,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可持续营造向社会生活更深入的渗透和传统建筑学的改造。针对于这种状况,为了修正可持续营造仅仅是一种选择的状态,欧洲国家正在将可持续的议题有系统地规划到职业建筑师的教育当中,并进一步成立了更高层次的专门学位。其中重要的探索是,可持续的未来意识如何与具体的设计任务和个体的兴趣相结合,而创造出独特的、具有创建性的“聪明”(SMART)方法。同时,逐步让社会大众理解到真正优秀的设计是对包括空间、环境和社会文化等诸多问题在内的,对有关我们生存的“基本”问题做出完整反应和整合的结果。今天看来,如若建筑学和建筑师企图摆脱其可能被边缘化的趋势,就必须把这门学问和有关它的教育建立在社会与生活方式变革的基础上,发展学科交叉的设计方法,调整设计的评价体系,同步促进教育的国际化和地方化。

绿见未来

今天,当我们通过研究和实践带动对未来建筑和城市思考的时候,我们并没有设定单一的模式。对可持续性的理解是伴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我们更愿意把对可持续的讨论置于当代营造的综合背景中,在国际化与地方文明的交错、冲突与协调之中加深对营造的理解,并探寻未来的可能性,以期摆脱目前建筑界机能主义的现状、对时尚意象的迷思,以及对建筑所可能带来的深刻变革的疑惑。可持续的诉求是让设计回到“建筑因何重要”、“我们为什么建造建筑”、“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类基本的问题,以一个更为宏观和远见的视野把营造的艺术和科学建构在人类的福祉和自然的长远利益之上。

(完)

作者简介:

郝琳,生于北京,清华大学学士、伯克利加大硕士、剑桥大学博士,现任Oval Partnership都市建筑事务所和Integer绿色智能事务所董事合伙人兼可持续设计总监。其主脑设计的建筑作品屡获国际和亚洲指标性建筑奖项,如RIBA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国际建筑奖、两度DFAA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奖、两度Perspective透视设计大奖总冠军奖、MIPIM都市更新设计奖、Bloomberg中国最佳住宅奖等。

相关文章:

郝琳:“绿见十书”之“末日、新年、建筑的新局”

郝琳:“绿见十书”之“设计长思”

郝琳:“绿见十书”之“社会性的住屋”

郝琳:“绿见十书”之“高端住屋与可持续设计”

郝琳:“绿见十书”之“快城慢活的永续都市”

郝琳:“绿见十书”之“内在的自然”

郝琳:“绿见十书”之“可持续设计的美”

郝琳:“绿见十书”之“‘竹’以为续”

郝琳:“绿见十书”之“自然的样子”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未来郝琳绿见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