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南大旱、玉树地震、冰岛火山喷发……近期的一系列气候与自然灾害事件成为了媒体和市民关注的热点,而在世博会的诸多展馆中,也将地震、气象变化相关的题材作为了重要的展示内容。
四川馆
“抗震救灾”展示区伸出手就能“众志成城”
进入四川馆,“抗震救灾”元素的展示区格外引人注意。“感恩之城”通过影片表现四川人具有的坚强不屈、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凝聚力。
在一幅中国地图上,分别标注每个省市所援助的受灾地区,旁边还有一个大屏幕,将播放有关影像资料。影片中穿插素模对位投影的技术,真实表现地震所带来的破坏力和震撼力,同时反映出灾害重建的惊人速度,和取得的重大成果。以及对各方的帮助和支持的感谢和祝福。
“援助之手”大型多媒体互动墙,让观众共同参与其中,游客只要伸出双手,互动墙上将呈现“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图像,表达每个人奉献出自己对灾后重建的一份力量。
远大馆
用建川博物馆馆藏再现“汶川地震”现场
上海世博会远大展馆中将再现“5・12汶川大地震”现场。
据了解,远大馆的一楼的显著位置,将再现“5・12汶川大地震”的场景。鉴于建川博物馆的汶川大地震博物馆是现在国内规模最大、收藏文物最齐全、涉及门类最丰富的纪念“5・12”汶川大地震的博物馆,远大特邀建川博物馆为其设计、建造此地震场景,并布置其中的塑像和蜡像。
建川博物馆为远大设计建造的地震场景,是在地震中倒塌的建筑的一角,涉及使用“5・12汶川大地震”实物百余件。这个场景表达的是一个地震中的家庭,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时,一位被压在废墟之下的母亲挣扎着伸出手去,试图拉住她那被废墟掩埋的孩子的手。宗欣
瑞典馆
场馆用材是胶合木曾在阪神地震助人逃生
世博会的瑞典馆由4个大型立方体建筑组成,而其入口处的第一个立方体将由瑞典盛产的云杉构成。
“瑞典馆的4个大型立方体建筑中,有3个是钢筋水泥构件,但入口处的立方体却是用木材制成。”日前,参与瑞典馆建设的瑞典林产工业联合会负责人索德安向媒体介绍,用于瑞典馆建设的木材并不是普通的木材,而是采用了胶合木这种全新的技术。
索德安表示,在上世纪90年代日本的阪神大地震中,胶合木建筑帮助很多人逃过一劫,“我们知道2008年中国四川发生了大地震,我们希望能够把这种新的建筑形式在上海世博会上推广,帮助更多人。”同时,胶合木的防火性能也优于钢筋水泥,“根据一些测试,在同样的大火中,钢筋水泥材料的建筑半个小时就倒塌了,但胶合木建筑2个多小时也不会倒。”
索德安表示,瑞典馆入口处的立方体使用木材的另一大原因是,为了向世界展示瑞典城市和森林的结合以及对林木的保护。展馆的外墙将展示瑞典森林的图案。参观者在通道中行走,犹如穿梭在瑞典的大森林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