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建筑设计这个行业,在不同的阶段,自身对建筑的认知与理想是不一样的,使命也是不一样的。”
.jpg)
王旭 泽碧克格鲁建筑事务所(ZNA)执行董事
.jpg)
ZNA设计团队
.jpg)
ZAN建筑事务所
建筑师在最初的十几年中,实际上大家所经历与所能做的差别并不大,基本上都是进入学校接触到建筑专业,经过系统专业学习后走入社会,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建筑师;或者有些人可能有志于报考国外的建筑学院,继续进行深造,通过训练,成为一名成熟的建筑师。在最初阶段,很多建筑师基本上关注的重点都在如何学好的计算机技术、学习更好的建筑理念、学习其他建筑师是在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创作,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做创作,更多“淫浸”在对技法的追求中,谈到“眼界”的问题,很少有人会有那样的城府去思考。
大多数设计师在工作十多年后,会逐渐关注讨论建筑界发展的方向与趋向是什么样的,中国建筑下一阶段的发展又将向何处去,对建筑师来讲,以自身为例,尤其是在中国工作几年后,发现中国的建筑水平是不可能通过某几个天才设计师来改变的,而是需要一个系统、需要大量优秀的青年建筑师在专业的组织建构中一起合作、一起努力,来创造更好的环境,包括让甲方更成熟、让建筑行业更成熟,这样才能最终反映到大街上的建筑不再是仅仅凸显出一两个非常醒目的大师作品或者是大师建筑,而是整体的综合水平、平均水平都是相当高的,仅有一两栋建筑不尽如人意。
这些年北京的变化及城市发展速度非常快,容积率高达7的“钢筋丛林”将城市重重包裹,以经济及容积率为主导的城市发展模式负面效应已经显现,设计师需要调动自己的能力与社会责任感,去努力寻找城市中的机会,比如一些还存在的旧厂房改建等,在既有建筑中进行有机改造、重复利用,这样的设计思路也许才更能体现出建筑师的能力。
作为设计师如何去解题是个很重要的能力,面对一个项目,好的建筑师会从项目所在地域、项目所要表达的文化内涵等相关问题去解读,而不仅仅是被动的表现甲方的“利益需求”,从这个角度去看,“被动式思考”却恰恰是国内建筑师普遍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与国内很多建筑设计团队及建筑师的交流中我发现,相对国内建筑师,国外建筑师更习惯于自己去找项目、策划,而非国内设计师一种“被动接受式”的思维方式。
曾经在美国留学工作时,作为大赛评委之一,我参与过一个“空间互动设计”的大学邀请赛,大赛要求参赛者设计一个空间去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其中有个团队最终放弃了对建筑体的设计与规划,而是设计了一套家具,利用家具的多功能与超强互动性来影响空间中的人,从这个例子中我受到一个启发,即作为建筑师,在分析项目时,一定要将自己的眼界拓宽,千万不要给自己定框架,不妨天马行空的“乱想”,将所有的可能性都融入到自己的设计方案中,很多时候当自己的思维处于极度发散状态时,“触类旁通”的“灵感”就会源源不断。
因此,好的建筑师在面对项目时,应该是去探求一个区域、探求一个区域的功能,寻找问题在哪,如何去解答,与其说自己的工作是一个设计的过程,不如说是一个寻找问题的过程,要大胆的去突破红线,把设计的氛围与项目所携带的历史意义向周边渗透,可能会让一个建筑设计有更丰富的含义,设计所能体现的层次更为多元,延着保留改造和有机更新的思路去实现建筑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