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闹的沸沸扬扬的山西百万人上街“被等地震”事件,牵扯到建筑圈里的一个问题,即部分老百姓对自己所居住的房屋安全有担心、缺乏信心,这就牵涉到我们城市、农村的建筑质量问题。
2月20日下午至21日凌晨,山西的晋中、太原、吕梁、长治、阳泉等地出现大面积地震谣言,造成百万名以上群众情绪紧张,夜间通宵露宿于广场“被等地震”,事后,省地震局、省领导等在21日上午出面辟谣,社会情绪渐趋平静。
应该说,山西省政府在应对这场地震谣言的过程中,反应是快的,也没造成社会动荡,但是,这场百万人的“被等地震”,其对老百姓造成的社会心理影响却是很比较大的。相比较日本东京而言,山西中部地区并非是地震频发地,况且最近那里并未出现什么震前“先兆”,为何老百姓却突然脆弱如此?个中原因,颇值得玩味。
若根究起这场百万人“被等地震”的一场虚惊原因,首先与有关部门对谣言的初期传播未给予高度重视有关。据2月22日《新闻晚报》综合新华社和山西青年报消息透露:其实有关地震的谣传,从2月15日起就开始了,有人当天从手机短信中获知了关于将发生地震的谣言,继而又在几天内传播发酵,直到20日谣言的传播“被普及”,在这整整5天中,不知山西的各级地震监测部门为何不及时应对?如果说“不知道”,恐怕说不过去吧?老百姓都“知道”了,政府部门怎么就不“被知道”?所以,地震监测部门在谣言传播初期的反应太迟钝和太不得力,这是个教训。
造成百万人“被等地震”的谣言是怎么造起来?据说是前些时山西省为提高防震减灾综合能力,修订了《山西省地震应急预案》,并由省政府安排在2010年1月6日至13日对预案涉及的有关部门进行为期一周的检查,很多部门为配合检查,便进行了专门的各种地震应急演练活动,而正是这些“庸人自扰”式的演练活动,引发了部分老百姓的误解,于是,一些过分“聪明”的老百姓便“估摸”要发生地震,通过短信告知亲友,从而使误解变成为一场谣言。由此我感到,像地震应对这类演练活动,虽然可以搞,但不能搞得像部队的紧急集合演练和防空袭演练那样,毕竟老百姓与军队不同,军队整天处于对敌战备、警戒状态,如搞紧急集全演练或防空袭演练应对敌情,需要强调“突然性”;而地震这种天灾,防范的对象是大自然灾害,它与军队的防范对象不同,演练的目的,主要是解决地震时如何快速撤离、快速自救和救人等等,所以,地震的演练,不必对老百姓封锁消息搞突然袭击,完全可以事先告知演练的时间、范围等,让老百姓知道这是演练。但山西有关地区和部门把地震演练搞得像军事演练,不向公众告知,公众便易发生误解。所以,搞地震演练,可以事先向公众预告,在阳光下透明举行,不必保密搞突然袭击。就是城市搞反恐、安保的各种演练,也宜事先告知公众,以防发生“狼来了”式的弊端。
百万人上街“被等地震”,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即部分老百姓对自己所居住的房屋安全有担心、缺乏信心,这就牵涉到我们城市、农村的建筑质量问题。各级政府在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同时,对城乡住房的建筑质量也应加强监测、把关。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新建住房一定要做好质量监督工作,因为现在发生小型人工地震机会多,如爆破拆楼、打桩等,房屋一定要防8级以上地震,有些地方发生倒楼倒桥事故,大都是建筑质量太差,受人工地震影响便倒坍。房屋质量是百年大计,各级政府对此绝对马虎不得。二是对一些质量较差的住宅楼、危陋房屋,应加强监测,建议各城市可否相应地成立一个专门应对危房陋屋的监测机构,管理、侦查、监测危陋建筑,及时提出应对(加固、改建或拆除)的措施,以减少或避免自然灾害、人为灾祸中的次生灾害发生。政府不能只管建新房,也要大力监管好危陋房,老百姓住房质量好了,有了安全保险系数,就不会动辄到街头广场去“被等地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