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配图
明洪武元年(1368),大将军徐达攻入元大都,改称北平,随后将北垣西侧门“健德门”改为“德胜门”,并在北垣南五里新筑土城垣,作为防止元军反攻的第二道防线。
德胜门箭楼雄踞于12.6米高的城台之上,灰筒瓦绿剪边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后出抱厦五间,楼连台通高31.9米。对外的三面墙体上下共设四排箭窗,总计82孔。
洪武四年(1371年)废元大都北垣,将新筑北垣加宽加高,开两门,西侧门仍称“德胜门”。

网络图片
正统元年至四年(1436-1439)修建包括德胜门在内的内城九门的城楼、箭楼、角楼、桥闸。此后,德胜门历经修缮。
历经四百年的德胜门城楼在民国时已残破不堪,1915年德胜门瓮城和闸楼被拆除,1921年德胜门城楼拆除,木材被北洋政府卖掉以充军饷,这也掀开了20世纪北京城门拆除的历史序幕。
1951年国家拨款对箭楼进行修缮。六十年代,北京修环城地铁,从德胜门箭楼南侧通过,不妨碍地铁线,德胜门箭楼侥幸保存下来。1976年,唐山大地震,德胜门箭楼有一角发现裂痕,为保证行人安全,有关部门决定拆除箭楼,媒体公布这个消息后,很多专家学者上书,呼吁保留德胜门箭楼。当时,拆除箭楼的脚手架已经搭好,后来有关部门决定,接受专家的建议,保留德胜门箭楼,利用拆除的脚手架,变拆为修。1980年国家对德胜门箭楼进行修缮,1982年竣工,并成立德胜门文物保管所,对外开放。1992年恢复瓮城内的真武庙。2006年德胜门箭楼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