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活动 > 春来茶馆 > 绿色建筑离我们有多远  > 正文
绿色建筑离我们有多远
发布时间: 2011-05-13   来源:畅言网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郭文斐:

华凯国际(香港)有限公司设计总监郭文斐

我主要是看了一些案例,感觉国外的一些建筑的舒适度会好一些。我也了解一些绿色、节能的项目,他们的水暖电与设计配合得很好。比如,新加坡的做法是在施工的时候进行严格监管,施工过程中有监管、施工完有测算。中国可能现在还没有。

刘建:相关部门应该有定期的评估。比如说太阳能,国家要求它是要有定期检验的,要选用通过检验后合格的产品。而现在的问题是一些标准是否可以称为评估的标准还不好说,有些标准大家并不信任。目前的情况是,谁的宣传力度高谁的质量就好。

有的时候没有办法,建筑面积、楼层、位置只适合于这样的产品,到后期如果发生变化,对于开发商来讲很尴尬。我们遇到类似情况,改造项目对产品要求很苛刻,很多产品不适合,是有少数产品适合。政府在监管和控制方面需要加强,如果要依靠设计师去推荐不太现实,设计师没有真正承担这种风险的意识。国外建筑师是个总承包商的角色,推荐产品的同时要担负责任,风险和质量并存。目前国内缺乏监管的力量,建筑师是组织者拥有组织能力,但是对具体某个产品不可能全部了解,只是从建筑设计方面对绿色节能给予考虑,比如建筑朝向、遮阳设施等。到更深层面建筑师是无法解决的,只有把各种技术和设备集合好才能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很多绿色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单靠建筑师去把握是不够的。

郑晓刚:建筑师在选择设备和系统时非常被动,大家都明白机电设备方面的绿色设计理念,也必须了解一些,但是这种事情不是建筑师主动去做的。如果某个项目建筑师是总承包的角色,一定会主动去研究和实践绿色节能,甚至形成一个团队和甲方阐述项目采用何种节能技术,如何节省成本,前提条件是确定要采用该公司的技术。这种情况大型的工程公司可以实现,如果谈到设计院、建筑师大多是被动的。可能因为某个建筑师很有名气,开发商会找他做一些纪念性建筑、大型公建等。但是涉及可以盈利的项目必然不会听从建筑师的,大多设备都自己选择。开发商看中的是建筑师的资源和人脉,绿色生态大多是概念炒作,真正注重还是实现盈利。目前,建筑师设计地产项目很多,但是主动去了解和推广节能技术的机会几乎没有。我们可以去设计绿色建筑,凭借了解的知识推荐节能设备,完全出于自己的责任心,但是是否采用没有我们说话的权利。

沙龙现场

李瑞林:建筑师不仅在绿色产品选择上没有话语权,甚至外装修的石头甲方也不一定听从建筑师的。

刘建:现在建筑师做设计的程序颠倒了,先是做外立面设计,里面先不考虑。我们有一个项目,设计了50多个方案还是没有确定下来。目前大多是政府的领导首先同意了外立面设计方案,再往下按部就班进行设计。

郑晓刚:我们做城市概念规划这方面,首先是找效果图公司出大量效果图,让甲方选择。或者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特质制作出总体的概念设计方案,图文并茂地给甲方展示,确定之后再落实到图纸中。如果甲方在中途改变想法,我们的工作又要重复一遍,这和技术没有太大关系。尤其是具体城市局部设计,方案设计浮动非常大,官员主要看中的是项目总体的关系,对细节设计不是很关心。

在做城市总体规划,除非是通过政府机关、规划主管部门获得的项目,必须要落实到图纸上进行细节推敲。如果是局部的城市设计,书记或者市长是一把手,设计过程就很混乱。设计成本我们很难应付,没有签合同就要出大量的效果图,我们只能采取概念设计的方法,先确定总体概念,主要部门签订正式合同后,我们才开始进行设计。在前期总体设计中提出的生态绿色的概念,政府大多是无所谓的态度,他们最关心的是项目上报后上级政府能批复的投资和面积。我们做了四川某市的城市设计,中途设计图纸要修改,把江边的公路变成步行街,也只能按照领导的意图修改图纸。前期的生态概念到后期的实施是两回事,国家也没有相关的标准和规范,大多只是进行概念的炒作,对能否真正落实并不关心。

中国的城市建设还处于这种混乱的状态,谈论生态节能很奢侈和不现实,建筑师设计绿色建筑没有标准依循,单纯依靠建筑师和规划师去约束行不通。做单体的绿色建筑可以实施,但是推广起来非常复杂。比如潘石屹曾在清华大学演讲谈论未来人居住宅的发展,我认为他的建筑都是为少数人服务的,谈论整体的住宅发展没有发言权,和任志强长期研究和实践百姓住宅的是不同的。绿色建筑不能是某个开发商的事情,还需要政府政策和法规的支持。

李瑞林:我觉得咱们讨论绿色建筑有个误区,绿色建筑不仅是上星的建筑,上星的建筑在任何国家都是少数。但是国外的基础发展水平比我们高,普通老百姓房子就已经达到MOMA。我们还是这样子,绿色建筑要做两部分,一部分就是要上星的,要付出更大的代价。真正评上星级是少数,现在大多是在炒作,盲目追求上星其实是心态浮躁的表现,目的是获得更多的利益,作为项目的卖点之一。绿色建筑不可能都是星级建筑,基础的房子要是要注重提高品质,星级建筑就要做得实实在在,真正达到星级的品质才有推广价值。我认为以上两方面国内都没做到实处,仅仅是为了炒概念。

郑晓刚:做建筑是为了在里面生活的人们,绿色技术的生效最终会落实到购房者头上,要花很大代价去推行。

会后合影

幕落

责任编辑: Ryan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