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BIM实践应用分享

畅言网编辑:

刚刚我们谈了很多BIM的相关问题,在座的嘉宾中有BIM研究团队的,除了自身使用,也要向甲方或者施工方推,那么在BIM的推广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什么问题呢?

梁楠:

在推广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不了解BIM,很多甲方不了解,施工方也不了解。一听BIM就想到信息化,施工方的人就说:我们这里的工长还不能保证全部是本科以上的呢,你跟我们推信息化,这个不可能实现啊。有些施工单位哪怕你跟他讲,我们可以辅助你出一些施工节点,帮助你快速完成一些施工环节、管线的布置,但他们还是有疑虑,第一是他们行业里对BIM产生的绩效没有一个特别明确的认识,百分比是多少,或者多少万平米对应多少钱,他都没有概念。甲方则更多的是觉得BIM是不是一个噱头?我砸了钱之后有没有提高我每平米的造价、能不能提升我每平米的租金?他更关心的是这些问题。而且现在也确实还需要时间让大家更了解BIM,即使是像上海中心这些项目用BIM完成了之后,也需要一段时间让更多的甲方去参观,或者让他们通过自己行业内部相互之间的交流介绍加深对BIM的了解。

但现在有一个比较好的趋势就是用过BIM的人确实感受到了一定的效果,虽然可能不是完全感受到,而只是在某一个环节感受到了。还有现在甲方比较好的一点是:如果有一个类似的项目他会到处去跑,去看类似的项目学习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可能用过BIM的人会介绍说,用了BIM之后给我提升了什么,你们可以去谈一谈等等。通过这样的推广,甲方就有了一个概念,最怕的是没有概念,完全不知道BIM是什么东西,你跟他说半天,他说你们就是建一个模型吗?那建完之后呢?有些楼是甲方建完之后要马上卖掉的,他觉得后期怎么运用跟他没关系,或者他直接请了一个代建,他说跟代建签订的合同款项是固定的,遇到这种情况就比较难以往下走了。这种情况还是市场决定的。

畅言网编辑:

那么施工方这边呢?

梁楠:

很多施工方甚至包括一些机电安装公司我们都去聊过,发现基本情况是,第一绝大多数施工方还是认为BIM这个东西现在到底是不是必须的?第二就是觉得自己的人员素质还没有那么高,无法应用BIM。他们也去到处看过,例如美国、意大利有一些很好的项目里面都是IPAD施工,他们说我们也很羡慕,但是我们这里实现不了,我们的工长有时候看图还得找一个老专家、老顾问。像比较大的中建、北建工等都有自己的BIM团队。但现在大多数的施工队都是分包的,施工队人员的素质包括管理等方面都没有达到信息化的程度,还是比较相对粗放一点,简陋一点。

刘济瑀:

这些年市场始终在变化,目前给我的感受就是BIM的推广方面跟过去有很大区别,市场推广方面比前几年要好得多,因为前几年在推广时要跟每个人先讲一遍什么是BIM,现在要跟他们说你们在运用BIM时要注意BIM绝对会带来好处,但是不要神化它。现在有很多构件,但你做的这种构件能不能成为标准,能不能再市场上所流通,带着合理信息的被别人所接纳,这是很重要的。

畅言网编辑:

我们需要更加理性地去看待BIM。刘所您一直在说标准,关于这个问题请再谈一谈吧。

刘济瑀:

我们国家目前在BIM这块已经有五个标准在编制,其中我们院在编两个,标准院在编两个,后期清华院再加入编一个,这五个标准都会都对我们的行业产生影响。但需要说明的是,一是过去我们经常在说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没有大量的设计实践和工作实践,我们的标准是从何而来的?二是我们的标准在制定完成之后,还有一个能不能被整个业界接受和应用起来的过程。首先现在这些标准绝大多数都在征求意见阶段,没有公布和具体实施起来,其次这些标准本身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因为这些标准终究是在没有大量工作实践的时候制定出来的。所以这中间还会存在着一个从理念变成实践的过程,换句话说,这个过程到底会是什么结果,我们现在还不知道,所以并不是没有人在做标准,而是这是任何一个新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存在的一个阶段,希望大家理解。

畅言网编辑:

刚刚有嘉宾提到BIM是一个烧钱的过程,不管是各种平台的搭建还是各种软件的组合,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是怎么看待BIM的投入?

梁楠:

我们的陈总监今天没有来,他刚到设计院的时候,经历了手绘图到CAD开始走无纸化设计的一个过程。我们有一次说BIM的时候他也谈到,就像刚才刘总提到的,只要是一个新事物出来,其实前期都是在投入的,至于什么时候能见到它的效益,在投入的时候其实都不是那么有把握的。只是说现在很多设计院看见大院和别的设计公司都在做BIM,就觉得我是不是也要跟着做,感觉BIM是一个趋势。但是这个趋势需要投入多少,什么时候能够见到效益,其实大家都不是很清楚。

例如机电,做过暖通设计或者电气设计的都知道,这个产品标准其实一直都没有,比如一个空调,高压箱可以随便变,国标只是规定了你这个名牌应该按照什么标准去做,但一旦做出构件的时候,每个项目的应用就非常不同。所以我们当时是提了一个构件的要求,要求它能够导入数据库。我们对于导入数据库的过程做了研究。

另外模型加密也是个问题,对于企业来说,你把一个项目模型建完之后,把每个族都做得很精细了,然后可能很快就转出去了,这其中还涉及知识产权的问题。听说住建部现在好像在搞一个类似的事,但是我对这个的前景不是特别看好,因为第一是没有标准,而且如果一个构件库能够满足所有的标准,现在入库的企业好像都要交钱,相当于以后所有的项目如果你要用,都要从这个构件库里走。住建部肯定有自己的考虑,想要规范市场。但是因为机电这么多年设备都没有统一,我们现在从三维反推看二维的图纸,每个院都是按照自己的图例在做。所以应用BIM 是比较漫长的过程,每个企业都有钱,但是要确定该怎么花。我们院里投资建设了云平台,想满足对大型模型操作时,单台的工作站不能支持的时候,就可以利用云平台获得更多的支持。我们在今年下半年会进行试点,现在新改造的楼准备试用一下。

刘济瑀:

受客户端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要看大家是否习惯,还有一个投入的问题。这是一个好办法,但是要考虑可软件是否能够支持多人在一个平台上使用,软件习惯被一个人运用,不习惯被很多人一起用,会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这是软件本身的支持问题,在云平台上被人们共享,软件商制作软件的时候可能很少考虑这个问题。可能会出现多人用的很卡的现象。

畅言网编辑:

大家认为现阶段BIM能够为设计企业带来真正的效益吗?

梁楠:

我们现在做的一件事情,即将有所效果,做一个改建的项目,考虑和BIM应用结合,让节能与BIM模型产生联系,将来还有展示的计划。投资之后,能够实现节能、节水的目标,让物业管理系统升级,提高物业管理的效率。当然现在我估计两三年之后才能见到效果。实际上,我们考虑通过BIM如何给物业管理部门带来效益,但是现在住宅是不可能实现的,物业管理都是按照平米收费,物业做节能之后没有任何好处。可以说BIM产生效益大多是在施工阶段,受益的都是甲方。

曹闵:

我曾经工作的北建工BIM团队从未盈利过,如果拿BIM做设计想要盈利非常困难,除非找一个专项操作,比如幕墙、子项目的延续,做得非常完善,经过积累阶段可以盈利。一般的设计院实现盈利很难的。

刘济瑀:

我们特别想知道全国有哪个民用设计院通过BIM实现了盈利,我肯定不相信。是因为这样,BIM在前期的投入非常巨大,很多人说赚了钱,他们没有刨除自身的投入。目前国内的设计费多年没有提高,还停留在2002年的标准,而且还要打个六折,除非一些特殊的政府项目能够稍微多一点。在国外一般的设计收费是项目造价的3%-8%,我们国家合理的是2%,甚至很多不发达国家都比我们高,我们的设计收费是偏低的,在低的基础上还要打折,在这种情况下要求设计院把BIM做起来,是非常困难的。

曹闵:

设计阶段要想盈利,其实非常难的,民用建筑上面基本没有可能。有一个地方BIM能给我们带来益处,就是之前项目带来的反工,项目变更的时候参与的人会少一些,这是比较实在的地方。比如之前水暖电都会安排人去做变更,运用了BIM之后,会减少人力成本,这是比较靠谱的。

梁楠:

实际上配合施工时候还是一样存在问题,即使管线综合做到最优化,实际施工工序和我们安排的工序也绝对不一样,比如消防系统永远先进入。现在设计能够控制的东西是最少的,最早原来设计能指定产品的时候,还稍微好一点,甲方必须按照指定产品采购的话,做出的项目能够更加接近设计初衷。现在所有的权力都在甲方和总包的手上,实际上很难实现。为什么机械行业很早就是三维设计,为什么建筑行业到了2015年还在讨论BIM怎么做,因为建筑行业里面的人为因素太多,机械里面都是机械加工,有很明确的审核标准,但是我们建筑是完全不同的。

我们应该最早设计,提前把设备做好,再去做其他的。建筑行业工作流程存在问题,先设计好,再去采购设备,回过头施工单位再做深化设计,导致我们现在的设计不是最终照图施工最终的那版图纸。现在提倡设计施工一体化,采用总包模式,BIM在这种环境下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畅言网编辑:

大家如何看待BIM在我国未来的发展前景?

匡嘉智:

我对BIM的发展前景比较乐观,很高兴能和大家交流经验。

曹闵:

我们生活在数据时代,BIM是必须发展的,必须要做的事情,我们做与不做这个时代都需要去接受,很多设计院不想发展BIM,二维图纸画得非常好,和BIM不相上下,但是也需要去发展BIM。这和时代有关系,是发展的必然过程。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叠合应用,是未来的一种生活方式,这些都是我做BIM之后重新去思考的。数据其实没有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我的公司得到智能眼镜产业联盟的投资,智能眼镜就是数据交互时代的产物。

我们通过数据库的结构方式,依靠基因的方式区分,通过细胞,数据管理软件非常方便地改变生活,让人们享受数据生活,这都是做BIM之后产生的想法。我们现在在给一些四合院做改造设计,在大客厅就会设置一面视频墙,你可以和这面墙“要”任何东西。人们站到墙面前,通过增强现实的方式,可以把数据提取过来。

张文亮:

这次沙龙和各位老师学习,解决了我自己的很多问题。对于建筑行业发展BIM,我觉得可能前期赔钱,后期会逐渐实现盈利的。 

刘济瑀:

参照BIM的发展状况,第一,需要澄清一下,以我对国外BIM发展的了解实际上并不比国内先进很多,特别是综合全专业发展上。我们和国外一些机构也交流过,他们并不比我们国内更先进。第二,我个人对未来3-5年内BIM的应用持非常乐观的态度,去年我们提出了一个关于BIM设计阶段的分类模式,在这个分类模式里面专门提出一个点,把BIM设计软件分成5各模块,其中有一个模块叫做出图模块,对这个概念我的理解是,今后BIM设计中,我们设计师需要完成的工作就是在三维的模式下完成三维模型的设计,设计师的工作就完成了。至于后期的出施工图和二维图纸的事情,和设计师没有任何关系,会有独立的软件和模块会按照已经验证好的模型,帮助其完成图纸。这方面我们也开展了很多交流,产生了一定认识,目前已经有两家公司开始研究这种软件,这是可以操作的,这个软件在今年年底之前会取得一定成果。这意味着设计师三维阶段完成设计,出施工图的事情就不用我们管了。当然最终完成到什么程度,这是需要去实验的事情。

我们院也在做本土化BIM软件的研究,我也是参与者,这些年和大量软件公司合作,我们的软件目前能够实现,PKPM的结构计算是不用出软件的,在软件中搭建模型就可以进行直接计算,五个专业全面平台化,实现程度高很多。我认为推进BIM发展,设计阶段是龙头,如果说我们预期到明年年终,我们几个软件经过更多优化,能够投入到实际的生产运营中去,对BIM设计的生产效率,设计师的工作习惯等各方面会带来比较大的改变,那应该是BIM时代真正来临的时候。

对未来3-5年的预测,我个人非常看好BIM的发展前景,或者是非常认可的。我刚才提到模块,我们和几个大院在一起做大的平台库,我们希望真的能够做到一件事情,今后的设计师在完成三维设计过程中,所有产品的构件不需要自己去搭建的,可以从平台库中去获取,设计师主要完成三维验算和设计,出图上不用管。从生产效率上大幅提升,真正给设计院带来真实的效益,才有可能让BIM在设计阶段真正应用起来。

梁楠:

大家谈的都是比较实际的,或者正在发生的事情和趋势。我的感觉BIM正慢慢从模型朝着数据去发展,数据库技术、数据之间的转换技术能够越来越多的被使用。国家大力推广互联网的技术,很多相关技术都会慢慢以某种形式出现在建筑行业。刚才说的三维出图,因为现在相关的事情国家都在发展,这些东西都变成大的趋势,推进BIM的应用和发展。作为我们这些BIM团队,不能仅仅立足于现在设计的一些项目,还需要判断趋势,更多地参与到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都要渗透中去,做力所能力的事情。包括做一些行业推广,在一些重大工程中应用BIM技术,推动BIM在整个建筑行业发展。我们希望BIM在建筑行业的应用能够像在机械行业应用的程度,能够控制住将来的建筑标准,把设计、施工一系列结合在一起,最后会实现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李湘桔:

2015整个地产市场中,房企都在谈互联网,好像如果不用大数据,不涉及互联网+,不好意思说是设计企业,应该说用BIM是设计企业的一条出路,也会给我们行业带来推动作用,给设计院带来更多效益。

嘉宾合影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实践BIM应用分享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