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倪阳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图片来源:百度)
2月14日,情人节,也是农历大年二十七。华南理工大学静静的东湖边,一座由简陋的学生宿舍临时改成的办公室里,却一片纷乱繁忙。刚一上楼,扑面而来是一大条红幅:“奋斗××天,出色完成西塔设计任务”。约的时间到了,倪阳还在开会,伸出头来请我等一会儿,这时他的电话响,听到他说:“一定要今晚去吗?必须我去吗?我派个人去行不行?”对方好像说不行,于是他说,好的,我去吧。
这一等,就是半个小时,我们的谈话,就在不断的敲门声和电话声中断断续续开始了。

倪阳为世博中国馆的副总设计师(图片来源:百度)
1988年,倪阳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研究生毕业,留在了华工建筑设计研究院。如今,他是设计院的骨干,五室主任,也是业界颇有名气的建筑师。虽然功成名就,但说起自己的生存状态,他用“幸福,但是不快乐”来形容。“幸福”,是一直做着自己喜欢做并且擅长做的事情,同时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而“不快乐”,就是太忙太累太辛苦。一周七天,除了吃饭睡觉,几乎所有时间都在办公室。倪阳说他现在每周只能休周日下午半天时间,还不断被出差下工地或者各种会议剥夺。平常,早晨一睁眼就回办公室,晚上十一点或者十二点才下班。倪阳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休个完整的周末,或者一周只加三天班。”
中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造就了建筑师们的繁忙,也给了他们很多机会。但是在倪阳看来,这不一定是好事。一个建筑师必须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才能缔造建筑精品。可是因为赶时间,赶工期,赶任务,许多设计开始变得粗糙。
而另一个让倪阳痛苦的现实,就是“平台”的不公平。倪阳认为,虽然中国总体设计水平与世界顶级的设计水平还是有一定距离,但中国许多优秀的建筑设计师,水平已经远远超过了外国平均水平。可是他们在投标时,却没有得到与外国设计师平等的竞争机会。“正是在这种世俗的礼遇和机遇的并存下,这种双重夹击使当今本国建筑师在承受了最沉重的负担的同时爆发了最强的生命力,它让我们以忍辱负重的姿态去贴近理想与真实,去成就大国建筑之梦!”倪阳说。
倪阳从小就热爱绘画,而且很有灵性,他的叔叔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叔叔建议倪阳学建筑。“现在看来,这个选择是对的。”倪阳说,“到目前为止,我还没看到自己除了建筑设计之外还能干什么。”所以,虽然累,虽然忙,虽然非常辛苦,但还是幸福的。

倪阳作品: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图片来源:百度)
他说目前还有许多项目在做,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是其中他最看重的一个,他希望为这个社会留下一些让人永远记住的东西,采访的这天晚上,他将飞往南京为这个项目开会。虽然已经临近春节,虽然今天是情人节,可是在倪阳眼里,今天,只是一个普通的工作日。
走出倪阳的办公室,高楼栉比的天河扑面而至。在这座高速发展的南中国都市,一群像倪阳这样的年轻建筑师,正挥洒着他们的智慧和学识,透支着他们的健康和时间,梦想着明日的辉煌。“没办法,因为我们已经耽误得太久了。”倪阳说,“我们比别人晚起步许多年,所以我们必须跑步前进。”
让我们记住他们,记住这个中国建筑从平淡走向辉煌的时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