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活动 > 春来茶馆 > 品茗·献策·话建筑  > 正文
品茗·献策·话建筑
发布时间: 2010-08-10   来源:畅言网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第二幕:国外建筑师VS本土建筑师

幕起

畅言网编辑:英国、美国等建筑市场日趋萎缩,而国内市场仍是一片繁荣景象,特别是北京现在大力发展南城、通州的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广阔的建筑市场吸引了大批境外建筑师的参与。大家对这个现象有何看法?

李莹:在国外,建筑师基本都不会被甲方的意见所左右的,但是在国内,甲方都是特别“有思想”的。

沙龙讨论现场

黄盛昕:如果合作的设计师不认同对方设计公司的理念,这样工作起来就会遇到很大的问题。一味拿自己的习惯或思维来衡量别人的想法是不行的。不仅仅是规范限制的问题,而是国内的建筑师可能存在一定的思维定势。我们与国外设计公司的合作出发点是要尽量将外方的设计构思实现,基于这个基础去配合去开展下一步的工作。然后再结合国情、规范等去具体实施,也是尽量要遵从原有设计,尽量不做修改。建筑理念上出现的碰撞,双方要相互理解。

从中外合作的角度来看,有些外方的设计方案非常优秀,因此甲方在寻找协作单位的时候也应该尽量找可以认同设计方理念的公司,这样就比较容易完美的实现方案。

有时我也在反思,难道国外的建筑设计我们中国的设计师想不出来么?比如这次北京的十大建筑,为什么只有一个国家体育馆是中国自己独创的。仔细想想,可能还是因为改革开放30多年,建筑市场虽然在逐步繁荣,但是很多设计理念可能还是处于将国外设计进行消化吸收的“拿来”阶段。反思这十年来的作品,最好的东西还是国外提供的。比如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当初我们自己全是向着“如何要与老馆相互呼应”的方向思考的。但是,建成之后证明,德国设计师的作品即便没有与老馆发生形式或者空间上的关系,效果仍然非常好。尤其晚上欣赏这个作品,从外部的灯火通明到内部的运行状态,可以感觉到这个建筑是具有生命力的。

反思这些中外的差异我们会发现,人的生活体验与经历决定了眼界。我们是60后,我们成长的那个年代看到的是北海、故宫、上海殖民地建筑,体验不到世界上最优秀的建筑。我们只能从书本上看到,或后来有出国机会以及在工作中与国外建筑师合作才会领略一些国外作品。不过好在现在北京已经有了很多世界一流的建筑,孩子们可以看到、可以体验到这些建筑的风采。因此下一代建筑师一定会引领中国建筑走的更好,本土的建筑师也应该会有更多更好的作品。

再比如做一家奢侈酒店,甲方是愿意请我们的设计师设计还是愿意请一个有私人飞机、私人游艇的建筑师设计?答案肯定是后者。因为他对那些奢侈的东西非常了解,也会有更多这方面的感受。因此生活体验不一样,对事物的理解和诠释也不一样。

李莹:关于这个问题我可能深有体会。没有生活体验,高端的设计做不了。比如我们曾经的一个项目,老板要求做的高端一些,但是我们的设计师们不知道如何向设计方提要求,也不知道有钱人都怎么过日子。再比如做地下车位,我们画图,已经是按宝马的车体积去设计,可是最终还是两个车位放一辆车。因为当地人都不开宝马,开的车都是法拉利。同样,用我们现在理念去设计低端的建筑产品,也非常不好做。比如在西安,当地房屋均价是3000多元,我们设计的房子卖4000多元,销售与成本基本持平,没有利润,就因为我们习惯了做中高档的住宅设计。   

总之,生活体验和环境对建筑设计的掌控还是非常有影响的。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与在实际中应用的感受相差太远了。包括在书本上对一个建筑的理解与到现场参观受到的震撼效果也是天壤之别。所以设计师见识得少,即便创新,也是在现有眼界之内的创新,发挥空间相对较小,因此眼界、文化与设计理念的关系很大。

中国的建筑,尤其民居,很少见到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必须存在的东西,所谓传承性相对差一些。而有些国家做的特别好,比如日本,卫生间带洗手池是从古至今一直存在且必须存在的设置,随着社会的进步,对于这一设置也有创新有改革,比如将龙头安置在水箱上水处,洗手后的水直接进入水箱,实现了洗手冲水双重功能,既节水又节能还节省空间。同样,日本房屋中的玄关,居住类的建筑也都会全都设置。可见人家在创新的同时有沿袭的传统存在。而这点在中国体现的并不明显。

郑颖:咱们国家有必须存在的,比如封闭式厨房是我们的一个特点,曾经开发商试图做过开放式厨房,但认可度较差,中式烹饪会产生油烟,因此必须做封闭式厨房,这个可以算作是自古至今一直沿袭的。

李莹:中式厨房的概念并没有那么绝对,因为现在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与节奏都与过去不同,很多人没有时间也不会去炒菜,所以一些开放式厨房的小户型在年轻群体中还是比较受欢迎的。

郑颖:小户型是临时过度性的,年轻人可能没时间做饭,但并不证明他们就能放弃这种饮食方式。很多东西并不是刻意要变或者不变,当变不了的时候,自然就保留下来了。曾经我们给北非某国做设计,对方要求一定要有男女分用的内外厅,这是宗教所决定的,无法评判好与不好,只是一个保留习惯而已。改不了的东西并不一定就比改了的东西要好,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不适宜用好或不好来评判。

黄盛昕:我国的注册建筑师是和美国学来的,但是在美国,建筑师的主导地位很大。建筑师行业毕竟是和生活联系得非常紧密的行业,任何一个外行都可以对房子评头论足,不像设计路桥,可能外行评价不出什么。尤其是建筑本身的形式,如今大家都在谈创新,而且当今的建筑也是各式各样的形式都存在。

我常对自己的同事说:我们每做一个项目就等于给自己挖了一个坑,因为是要负法律责任的。国外建筑师是创意实现了就好,而我们国内是需要“签字画押”的。诚然,我个人在参与过“中外合作”的项目,境外设计师的从业素质的确令国内同行难以望其项背,以我合作比较多的KPF建筑师事务所为例,他们的图做得特别细致、认真,一目了然。但是也有国外设计师做的方案是天马行空、很难实现的。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相对市政、规划行业来说,建筑行业具有更加开放的市场。市政院、规划院等由于受国家的政策保护,相对封闭,加之国家可以做类似项目的部门不多,因此不存在行业竞争。而建筑行业与世界的融合要更好一些,建筑师设计师的话语权也更多一些,同时,市场竞争也更激烈。

建筑设计行业现在已经不存在什么大院小院之分,在同一层面的竞争都是对等的。现在的资讯渠道也非常发达,把时间和空间全都拉近了。在网上,有些工程设计从草图到平面、里面剖图都是齐全的,建筑师的语言在全世界都是共通的,通过图片,就可了解各类建筑师的构思与想法。因此,建筑行业已经没有什么秘密可言,建筑师的工作可能更多偏向设计的取舍选择。根据我们的国情,根据当时的情况,选择一个或许不是最好的,但却是最适合的一个方案,这样就达到了目的。

李莹:我感觉,城市的开放程度会影响建筑师的眼界以及在工作中的态度。以我们在西安做的项目为例:西北院算是大型设计院,但是西北院建筑师的开放程度就会稍差一些。国外一个公司给我们做设计方案,需要西北院做一个施工配合。但是西北院说没配合过,他们可以自己创意,为什么需要配合其他单位的方案。我认为通过各方的配合,可以相互学习彼此的思想,会有新的见解产生。以前在北京也曾经有过建筑院设计师与国外设计公司的配合,非常默契,这对设计师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在做项目的过程中,设计师的相互讨论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以北京金地中心的项目为例,中国的一批老专家与国外设计方请的专家共同参与,探讨建筑结构设计方案超限的解决办法。双方全英文对话,期望找到可行性操作方案,在长时间的深入探讨过程中,中外双方存在不少分歧,但争论也是为了能找到满意的方法,最终达成了共识。

由此可见,即便是专业人士,在思想的碰撞中也能够有所突破,有所进步。因此我们应该消除对不同设计理念的敌视态度、解放我们自己的思想、认真审视设计方案,取其精华。同样,国外的设计师也能够从我们的工作中吸取经验,共同推进行业的进步。

吴桂城:您提的这个问题如果从理论上来讲,我可能不会说的那么有条理,但是怎么去做, 我会严格按照业主的要求去操作。比如说韩国人的家装就很讲究,在望京有大量韩国人居住,我也曾经做过大量那里的项目。比如他们要求门厅的建材必须是大理石,具体的大小、长宽都有严格限制,非常有规矩,如果达不到尺寸,他们住起来就会很不舒服,在“交活”的时候,韩国业主甚至会拿着尺子来量,非常认真,当然业主严格对我们来说是有益的。

李南  北京市华远置业有限公司技术部专业经理

李南:我也曾经参观过韩国住宅样板间,在它们的洗衣间除了洗衣机、洗衣盆之外,还放着一台电磁炉,主要是为了给内衣蒸煮消毒的。

吴桂城:确实是这样的,生活习惯和建筑设计是有密切关系的。家装一定要细致化,我必须认真和客户沟通,否则做好的结果可能会和业主想的不一致,而公装就会简单一些。个体家庭的装修每一步“甲方”都会参与,涉及的资金也是很少量的。批量精装修房子那可是需要有实力的装修公司,因为不仅需要中标项目,还要有足够资金去垫资,很多批量项目都是几千万的“大数字”。但所有装修前期在签订合同之前要把该说的话说到位,绝对不能胡乱承诺,为了签单先说很多优惠,最后却实现不了,这是“大忌”,甚至会产生比较大的纠纷,有的业主还会“退单”。所以我们账目算的特别细,预算也会做得很细致,因为设计和施工基本都是在一起,装修的图我们自己做,自己画自己看,不仔细也不行。

黄盛昕:是的,室内设计师设计的图纸其实是自己看自己操作,而我们做的图将来是要追究责任的。

吴桂城:室内设计师做的图,一些具体的数据在实际操作中,发现不符合实际,施工时设计师觉得不好就拆掉算了,整体影响不会很大。

会后合影

幕落

 

责任编辑: 畅言网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