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城市名片——城市文化中心建设思辨
来源:畅言网 2014-12-10
序言:
11月27日,由建筑畅言网组织的“打造城市名片——城市文化中心建设”主题沙龙活动在北京成功举办。本次沙龙活动吸引了来自ARPL建筑事务所、这方建筑事务所、冶金自动化研究设计院、北京交通大学、中央美院及故宫博物院等单位的负责人参加,范围涵盖了建筑设计、结构设计、色彩设计和文化建筑等多方面。
时间:2014年11月27日
地点:北京
人物:
徐志宏,ARPL建筑事务所合伙人
白林,白林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北京交通大学教授
孙淼,故宫博物院展览部副研究员、博士
赵庆,冶金自动化研究设计院结构总工程师
王京红,中央美术学院博士
杨庆琦,这方建筑事务所合伙人
幕起
沙龙现场
畅言网编辑:
感谢大家的到来,今天沙龙的主题是“城市文化中心建设”。我们注意到,一些城市的文化建筑能够反映好的建筑品位,体现设计者的功力。随着“宜居”、“生态”等理念的普及,社会民众也对城市文化中心项目在节能环保、尺度适宜、协调环境方面提出了要求。请大家围绕主题,参考邀请函中的问题,结合自己的工作,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杨庆琦,这方建筑事务所合伙人
杨庆琦:
我在台湾长大,其实台湾也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由上而下推行文化中心建设。我比较关注县市文化中心。首先,必须把城市分成级别。不同规模城市的文化中心在功能和意向上都是不同的。小规模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与生活比较贴近,在满足吃饱穿暖基本需求后,会自然产生建设文化中心的需求。作为生命载体,人也要文化和艺术方面的需求。这是一般意义上的认知方式。国内城市人口忽然集中,以少见的节奏迅速发展。除了生活需要,满足各种需求的各种空间拔地而起。以鄂尔多斯为例,我很难理解这个发展节奏,大规模的建设新城,文化设施快速聚集。这些空间与原本需求相互脱离,成为由政治行为指导的行为。城市在尺度上不配合人口发展,后期活动引入操作方式也不成功。我会倾向于,城市文化中心要以城市需求而产生。我要讨论的文化中心服务对象是市民。相反,为政治和其他目的服务的,属于我熟悉范畴以外的内容。
徐志宏,ARPL建筑事务所合伙人
徐志宏:
从历史角度,中国做事有两种方式,分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由于体制问题,国内造新城都是为了政治目的。从自下而上,真正从城市文化内生,实际上是经济能量的聚集。在中国快速前进过程中,经济利益真正体现,还没有到那一步。国家投入了许多金钱,4万亿下来,许多项目快速产生。随着大规模建设时代下行,情况会改观。现在一些业主有想法,经济上也有要求。以前部分项目为了展现自己的金钱和权力,项目表现的又大又丑。另外,我们身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能够聚集各种有趣热点,主流文化包含若干亚文化。文化中心能否在文化聚集情况下自然产生?这就提出了一个要求。不经意间,一个酒馆和茶馆可能会变成文化中心。一个较老的例子是纽约格林威治同性恋酒吧,在发生了许多事件后,成为了文化中心。我认为文化中心的诞生不一定是人为设定,而是突然自发的发生。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