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 · 宾 · 观 · 点
顾宗武:如果说规划先行,现在的城市就是交通引导下的城市。交通和城市规划、空间规划是密不可分的,这一点瑞典做得比较早,将公共交通作为主导。如果不加以适当的规划,交通就会给城市造成拥塞,这点我们也都感受到了。
LUC:
我们的项目包含了地铁、车站和换乘空间的设计,与交通有关的设计包括在法国的项目是我们深入研究的领域。我们在中国设计了很多高铁站,比如上海南站、武汉站和正在建设的青岛站、苏州站以及最早建设的南京站。
耿沛:
绿色交通主要是引导乘客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在交通枢纽设计里面尽量把各种交通换乘顺序做好,先是轨道交通、自行车,最后才是小汽车的出行,尽量把步行换乘和公共交通之间的换乘规划得非常方便,步行的时间很短。
于斯纯:
现在城市环境没有很好地和交通环境结合,有些地方有小广场和配套停留休息的地方,而有一些公交站只能让人很枯燥的站在那里等车,如果一个点没有做好,那么周边的配套也就和它没有联系,也就不会做的很好。
齐伟:
巴黎很多环路都是在地下行驶的,上边则是通过公共空间、球场、服务设施等方面的设计把一个个小区连接起来,高架桥是对空间的浪费,北京有很多高架桥下面的停车场都空着没有人去停车,主要就是停在那里不方便。
孟岩:
法国会包装戛纳、阿维尼翁,它的任何一个文化节点都可以把自己推广得很好,推广到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让人们因为文化而来到这个国家,来到这里消费。其实这一点是可以与我们中国文化衔接的,是我们可以学习的。
赵京成:
北京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口,为什么新规划和老规划不能衔接,很多东西不是技术能解决的,是管理体制、思维方式以及文化习惯的必然结果。当然现在已经有很大进步了,我相信在越来越进步的时候这些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刘京:
从社会角度讲,大家能租到的房子也应该像家一样温馨,并且形成一种让人放心的体系,这种体系的变化又是一个社会问题。我觉得以后的社区,可以把多种功能、各种资源综合在一起,匹配得很好,减少汽车出行。
赵辰楠:
当前这种生活方式完全颠覆了以前的生活文化,比如老北京人骑自行车就能享受这座城市。中国发展太快,汽车、地铁的引进,造成中国的发展速度更加快速。我觉得西方利用很多先进的高科技交通工具迷惑着中国人。
任静:
现在我的住处离公司很远,但感觉乘坐公交、地铁也并不是很拥挤,所以我还是很享受这个过程的。因为我不太喜欢"出门就上班、下班就回家"的方式,所以这样我还可以在路上听听音乐,感受一下公交上的发生事情。
于玉龙:
设计师是引导人们使用一种舒适的方式去改变生活,而不是创造一个东西区阻止这种生活。就像刚才大家讨论的高架桥处理的问题,高架桥肯定给人的感觉是很不舒服的,而我们设计师要做的是如何把这座高架桥处理掉。
廖元静:
很多地铁站非常不方便,没有设置上下行扶梯,就是因为当时的地铁站设置,包括站台的宽度等都是根据该站的客流量来设计的,客流量达到一定的数值才能设置上行扶梯,埋深高度超过一定的尺寸才能设置下行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