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活动 > 春来茶馆 > 建筑的中国语言  > 正文
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谈可持续性发展
发布时间: 2011-02-24   来源:互联网投稿 

中国传统建筑是一个既有艺术形象,又同时具有不同物质功能的建筑物。无论是宫殿、寺庙、陵墓还是园林、住宅,它们的个体和群体形象都是一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技术诸方面条件的综合产物。充分体现出当时的规划和营造者的技术和艺术手段,揭示出古代营造者们的规划思想与具体的设计手法。

从现代建筑的发展趋势看,我们正在世界范围内找回历史和文化,人们已经对毫无人性的最低限度主义的设计感到厌倦。奈斯比特在他“大趋势”研究中强调了高科技与高情感的互动关系。他认为由于世界被现代的信息技术变得越来越小,作为高情感的民族性会被更强烈地激发出来。技术并不能代替一切,人们现在依然需要电影院、体育场、商店,而不是代之以看电视或操纵电脑来购物,这是两种不同的感受。对于这种高情感的重视说明,或许一座普通的徽派民居相对于一座摩天大楼来说,会传递给我们更多的信息。因此,建筑师们纷纷把目光投向历史,这并不是件偶然的事。

图片来源:百度

一、民族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中国传统建筑中。民居是我们谈及最多的话题。它是基于人的基本需要,以人的尺度和家庭的格局为主线的,也是在现实社会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正如中国建筑历史科学的奠基人 梁思成 先生所说:“传统建筑之所以长寿,是因为文化的一气呵成”。这种一脉相传的连续性。使之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这一点显然不同于古埃及、古希腊或罗马神庙一类的建筑。后者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是具有审美和文物的价值。而相对于它当初文化环境下的辉煌。则是一种死寂了的建筑形式。由此可看出,建筑脱离了文化上的“一气呵成”。只能从现实走向神秘。与此相反,我们对传统的民居建筑。至今仍具有相当强烈的亲切感和认同感。我们在审视民居时,可以感受到杜夫海纳所说的五种准确性的价值即:有用、愉快、可爱、真和善。民居建筑深深扎根于这一脉相传的文化中。

梁思成先生在谈论中国建筑文化时经常自豪地说:“历史上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建筑,随着这文化而兴盛衰亡,世界上现存的文化中,除去我们邻邦印度的文化,可算是约略同时诞生的兄弟外。中华民族的文化是最古老、最长寿的。我们的建筑也同样是最古老、最长寿的体系”。这段话的耐人寻味之处在于。既然所有的建筑都紧紧地依附于它的文化,那么作为中国传统建筑,在步人瞬息万变的现代世界里,还有多长的路要走呢 ?

李约瑟在谈到中国文化时曾经说:“人类历史的一些很基本的技术,正是从这块土地上生长起来的,只要深入发掘,还可能找到更有价值的东西”。我们在谈论传统建筑的时候,在它的价值方面已经有了共识。即传统建筑在现代建筑艺术的发展中具有特殊的价值。纵观世界各国建筑史无一不在不断演变、发展,中国有数千年的建筑历史,历代建筑形式各异,亭、台、楼、阁各不相同,而宫殿、坛庙、陵墓、园林、民居、宗教建筑又有着本质的不同。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地域广阔的国家。由于地理位置、民族、气候条件的不同,东西南北建筑各呈异彩。传统建筑发展有着自身清晰的脉络。从某种程度上讲,它完成了现代建筑正在寻求的通向艺术形式多元化的途径。它没有强调“少就是多”。“装饰就是罪恶”。相反。它们通过装饰来表达建筑艺术文化上的内涵。传统建筑是社会平衡和认同的结果,个性化的审美几乎与社会化的审美达到了最为完美的统一。或许,我们可得到一个结论:传统建筑是一种文化现象,其它因素包括自然、地理、气候等,尽管同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有时也不得不向人文因素屈服。否则。我们便很难解释不同文化圈中,具有相似自然条件的民居的差异性和同一文化圈中,不同自然条件下民居的趋向性。由此,或许我们可从文化的角度来认识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的不同。从而找到通往民族现代建筑的道路。现代建筑文化的民族化在世界范围内已有了许多成功的范例 欧洲各民族及伊斯兰的传统文化同现代化建筑艺术的结合。以及丹下健三,累川纪章等为代表的日本建筑师的实践。挖掘传统最终还要归结为创建属于自己的风格和形式。现代建筑的发展决定了我们必经摆脱传统建筑特有的朴素和单纯性,以一种开创性、多元化的建筑形式体现民族精神。而且我们更应该想到,一座建筑物,除了赋予它精神和美学上的意义之外,它仍足为现代人的生产、娱乐活动提供物质产品,它的最终目的是功能性。所谓的民族形式,传统性、地方性与创新并不矛盾,不能对立地看待,而应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因时而异,因地而异,民族文化的特殊性,现代科技的国际性,人文建筑的功能性等等问题,几乎渗透到了现代社会的所有领域,这些促使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重大课题。其目标是促进人口、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需求和发展构成危害。

图片来源:百度

二、传统建筑的特色

我们有必要对中国传统建筑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重新加以审视。其一:选址。遵循着“顺应自然,天人合一”。注重选择良好的生态环境,主要是对自然环境与自然景观进行研究,寻找既适合生存发展,又具有美感的地理环境。例如我国传统风水术中,“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是最理想的居住之地。选择最好的轴线方向坐北朝南。但只要符合这套格局,轴线是其它方向有时也是可以的。中国传统建筑还注重有效的节地途径,从西南地区和西北黄土高原的建筑就可看出,云南傣族竹楼,利用深出檐和重檐遮阳使室内温度降低,利用空间的变换、构造、底层架空改善通风,同时节约了用地。湘鄂边境的吊脚楼根据山区气候特点,注重前“空”后“实”,而不一味讲究南北朝向,追求与环境的完美结合,即少开挖土石方,少伐树木,与周围道路有便捷联系;充分利用地形,在占地受到极大限制的情况下,楼上逐层出挑,既节省了土地,又争取了上层空间,使用也非常方便。除此之外,黄土高原的窑洞更是节约了用地。其二,节能。讲究因地制宜,形式多样。注重建筑材料的节能,就地取材。如采用土、砖、石、木、竹等,获取方便,节约资源,节约运费,成本低廉。还有采用土坯或夯土,可循环使用。典型的有福建土楼、湘西的苗寨、新疆土平房、西藏大碉楼、云南土掌房等。注重使用的节能,由于气候的影响,产生了南北方不同的构筑形态:北方侧重于建筑的挡寒和保温;南方侧重于建筑的隔热和通风。例如福建土楼,利用1.5-2.5m 的厚土墙,在炎夏时有效地阻隔了室外的热量;中间的大天井有效地解决了采光和通风。广州竹筒屋纵向排列的天井,避免了阳光直射,又形成了良好的通风系统,是适应高温高湿地区的理想住宅。建在川西小镇的骑楼,黄龙溪的檐廊,“前店后宅”“上店下宅”的模式,上层跨越人行道,既可让路人遮阳避雨,防止阳光直射商店,有利于店内的小气候,又能增大上层的建筑面积,争取了街道空间。碉楼是西藏寒冬气候的产物。居室开间大,进深小,最大限度地采集太阳能,减少散热面积,夜间气温降低,0.6m 的墙体由生土和毛石构成,作为蓄热体向室内释放热量,成为较舒适的环境。干栏建筑以傣族竹楼最为典型,全封闭的堂屋,阻挡辐射造成的热浪,取得隔热效果。吊脚楼与其有很多相契合之处,底层架空改善了通风,黄土高原的窑洞在离地 8 m深处,几乎保持了恒温。传统建筑无论从选址、节能还是建筑结构、形象与装饰的创造上,具有丰富的历史、艺术与科学的价值,它无疑是中国古代建筑遗产中的一件珍宝。

图片来源:百度

三、传统建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从传统建筑民居中隐含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看,创造富有地方特色、民族风格的当代中国建筑文化是可持续发展重要内容,从中可看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生命力对于建筑创作具有深刻的影响。

现今人类进人 21 世纪,建筑不仅是为了生存,而且要使生存质量更高、更好、更完善,目的只有一个即“人、建筑、环境”。近年来,日本、美国、法国的建筑师参观了我国窑洞民居回国后“克隆”建自己的别墅;现代广泛应用到干栏式建筑的底层架空,作休闲健身娱乐,楼上商场、办公、公寓的现代建筑;近年来世界各国的高楼大厦多数采用简体结构,筒内布置电梯和楼梯等等,这些都预示着建筑发展的趋向。那么,作为民族传统的民居,它是人类求生存,在自然界求适应,在共处中求和谐,在实践中求融合;它源于大地,长于自然,生于环境,它使环境优化,使物质能源良性循环,使经济和社会优化、高效、和谐,具有典型民族风格和地方特点,是名副其实的绿色建筑、生态建筑、仿生建筑。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当今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筑是文化的表现,建筑艺术也必然同文化层次相联系。目前,中国正处在两个文化的低级阶段;文化教育水平的较低层次影响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整体性认识;现代技术的较低层次阻碍了融合的手段。创造成熟的具有民族精神和民族形式的现代建筑需要不断努力,相信它最终会凝成丰硕的成果。

责任编辑: Ryan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