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活动 > 春来茶馆 > 建筑的中国语言  > 正文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五个重要问题
发布时间: 2011-02-24   来源:互联网投稿 

建筑是人类为居住和相关社会活动而创造的一种特殊器物。建筑是从本土生长出来的,是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结晶、载体。世界文化的交融给建筑刻上了外来文化的痕迹,但这种痕迹不能替代建筑的本土特征。建筑是多元的,这种多元化主要表现为建筑的民族化和地域化。

中华民族是历史文化非常悠久、建筑传统文化非常丰厚的民族,继承、弘扬中华传统建筑文化,是中国建筑师和文物建筑保护工作者光荣的历史责任。

图片来源:百度

搞好文物古建筑的保护修缮工作

留存于中华大地上的古建筑,是我国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维修好这些文物古建筑,是继承、弘扬中华传统建筑文化最基础的工作,十分重要。

我国的文物古建筑保护工作.成绩是显著的,但在显著成绩的背后,还存在某些欠缺和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由于某些人对古建筑的价值缺乏认识,没有摆正城市开发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关系,致使有些地方存在为城市建设而破坏文物的现象;另一方面,则是对中国古建筑及其保护的特殊规律认识不足,还没有真正确立起符合中国实际的文物古建筑保护维修理论与实践体系。以木结构为主体的中国古建筑,在世界建筑之林独树一帜,有区别于世界其他建筑的鲜明特点.它在材料、技术、.构造做法、损毁规律及保护维修手段方面与西方古建筑有许多不同之处。因此,在学习借鉴国外的文物保护经验、理念时,一定不要不加分析地照搬,要紧密结合本国实际加以运用。

2005年10月在曲阜召开的当代古建学人会议上,形成了一份重要文件——《关于中国特色的文物古建筑保护维修理论及实践的共识——曲阜宣言》。这个宣言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用实践第一的观点指导古建筑保护维修的典范,是中国自己的文物古建筑保护维修“宪章”。它目前虽然还只是一个非官方的文件,但必将对我国古建筑文物的保护维修工作产生重大影响。

图片来源:百度

创造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现代建筑

由于建筑是从本土生长出来的,是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结晶和载体,所以,建筑应当是多元化,而不能是一元化或全球一体化。

目前国内城市建设出现了千城一面的现象,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如今西方建筑文化和设计观念的引入,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民族建筑文化根基相对薄弱的国家,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它已经并将继续造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冲击,造成全球一体化负面效应的加剧,这已经不是单纯的城市风貌和建筑风格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我国固有的民族文化在建筑领域能否继续保存的问题。

作为中国的建筑师,应当以继承、弘扬中华传统建筑文化为己任,创造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现代建筑。这是中国建筑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中国建筑发展的正确方向。同时建议尽快在大学开设中国传统建筑课程。

注重中国民族建筑传统教育

中国建筑教育的主体来源,是从美国传入的巴黎美术学院体系,后又受到苏联的影响。虽然近年来我国建筑院校进行了一些改革,但基本上还都是以现代建筑、特别是国外建筑为蓝本的。除中国建筑史外,涉及传统和中国建筑的内容极少。

应在大学中开设系统的中国传统建筑课程,全面讲授中国的建筑文化和建筑传统。这些课程应当包括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学、建筑风水学、传统建筑哲学、古代宇宙观与中国建筑、传统建筑技术与艺术、古代建筑装饰与民俗文化、中国古代建筑构造等。绝对不能仅仅讲一点建筑史。

还可以把近现代具有民族风格的优秀建筑作品作为范例来加以分析,引导学生向中西结合、用现代的方式来诠释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现代建筑的方向发展。通过开设中国传统建筑课程.学习前人的创造精神,培养新一代既懂现代建筑又懂中国传统建筑的建筑师.使中国建筑逐步走上全面发展的正确轨道。

图片来源:百度

加强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

中国建筑经历数千年,历史悠久、风格独特,为世界各国建筑工作者和有识之士所仰慕。但是,中国人对自己的建筑研究起步是比较晚的。开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至今仅有70余年历史。尽管以朱启钤、梁思成、刘敦桢等先哲为代表的“中国营造学社”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但由于时代原因,这种研究时断时续,未能持之以恒。应看到,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至今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的、全面的成果,也没有能够在学校和社会进行广泛宣传和普及,这就使中国传统建筑在建筑教育和建筑创作中处于一种十分薄弱的地位。

要使传统建筑文化得以继承弘扬,在中国建筑发展中占有主导地位,必须抓紧传统建筑的研究工作,理清中国传统建筑的各种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确立起中国建筑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这是中国建筑的基础理论工作,切切不可忽视。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建筑沿着历史文脉不断向前发展。

鉴于我国的建筑史学研究自“营造学社”解体之后,一直处于分散状态的现实,我曾在2000年提出了关于编制“中国建筑史学研究大纲”的建议,目的旨在用这个大纲来规划和组织我国的建筑史学研究工作。

抓好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普及

在经历了“建筑一体化”的反复之后,我国的民族文化正在回归。近年来,广大人民群众对城市规划和建筑创作的风格问题越来越关心,他们不仅积极参与评选自己喜爱的建筑作品,还对建筑创作发表评论,风行一时的“欧陆风”在受到批评之后,中国民族形式日受欢迎。这也是日渐强大起来的中国国民自尊和自信心回归的表现。

在这种形势下,普及有关中国传统建筑的知识十分重要,这种普及可以形成广大群众向往民族建筑、崇尚民族文化的氛围,激发广大群众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也更有利于建筑创作向民族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传统建筑文化普及,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l.抓中、小学生的古建筑常识普及,在中、小学课本中适当增加有关中国传统建筑常识和建筑文化方面的内容;

2.通过报纸、电台、电视、杂志等各种媒体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中国传统建筑知识。动员组织有关专家、学者、教授和对祖国传统建筑文化情有独钟的志士仁人撰写古建筑科普文章;

3.鼓励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建筑作品,组织建筑设计竞赛和评议是科普工作更深层次的内容。通过鼓励创作、评选优秀作品,让更多的优秀民族建筑作品问世,无疑会对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发挥重要推动作用。

责任编辑: Ryan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