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镭 查普门泰勒建筑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华镭:
对于地标的概念,我觉得并非我们说是地标它就是地标,也并非某位甲方老板说是地标它就是地标,地表是随着历史、随着不同的时代的发展逐渐树立起来的,从物理角度上讲,它是能够吸引人眼球的、让人觉得没有其他建筑可以与之媲美的。比如上海,金茂大厦以前是浦东地区的地标,短短几年之后,“地标”的称号马上被其他建筑替代了。作为设计师,我们可以把地标理解成尊重现状、尊重历史、尊重各个角度视线的建筑,把可以它变成很好的建筑。首先对得起客户,因为地标早晚都会消失,有些建筑几十年后可能就被拆掉了。其次要对得起自己,做一个好的建筑,让人看到眼睛一亮的东西,要从建筑学角度来理解地标,它不是一个物理地标。从城市规划角度讲,比如北京限高60米,东三环上的每座建筑都不错,但是放在一起哪座建筑也不是地标,因为那里没有高度变化,每项目都很好,也不可能有地标。

陈勃 加拿大DGBK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项目经理
陈勃:
我曾经有幸接触过做地标建筑的客户,但是其实我对地标的概念是很模糊的。究竟是什么样的心里促使客户要做地标性建筑?是为了让人们认同他的财富?为了让人们崇拜他?我觉得标志性建筑其实很简单,就是某个城市中的标志性建筑让大家一眼就可以被人们认出来。但对设计师而言,我觉得首先不应该考虑是这些,应该考虑建筑的实用性,是给谁用的,因为建筑是服务于大众的。王澍在过去10年的建筑工作中,不是与主流建筑师聚在一起,而是跟民工一起工作了10年,他设计了宁波历史博物馆、拿了普利兹克奖,我就觉得这很有意思。但是在奖项颁发给他以后,我们又再想一个问题,一个国家、一个行业的发展,最怕的是只活在过去,对未来的设想少之又少,意大利的建筑为什么发展不起来,因为他们的历史太单纯了,没有未来发展的构想。哈迪德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她是充满激情、充满梦想的,她是往前看的,她的梦想比回忆多。所以建筑师也会想这个问题,太沉重了未必是件好事。那么,为什么要建造地标?我觉得最根本的是回到建筑的本质。王澍大师的作品我觉得也不是那么完美,最重要的是他的作品中充分体现除了自己的建筑语言,有思想,所以他说的很有意思:构思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思想。所以我觉得年轻设计师的积累太少,真正做中国的东西,文化方面要深入到一定层次才有意思,做项目一定要把文化的东西融入进去,找到一些依据和结合点,做出来的东西才能够体现它的标志性。
李鑫:
我们大多数建筑师做的建筑设计是针对的普通建筑、常规建筑。从城市角度讲,地标建筑也许只有几个,纽约的摩天大楼数不胜数,真正能称之地标的也没有几个。因此,只有少数人有机会设计所谓的地标建筑。反之,作为一名普通建筑师、工匠,首先应该有职业道德,作品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业主、对得起百姓。并不是一味追求地标就是好的建筑师,平凡的建筑一样能做出不同的精彩。
陈勃:
这种现象让我想到参加舞会的场景,很多女士都喜欢穿比较特别的衣服,其实不一定非要追求特别,关键是什么样的衣服适合你,而不是把所有人都比下去。有时候甲方也是这样的心理。

王蔚 素影设计顾问事务所设计主持
王蔚:
因为甲方投入巨额资金后,总想要达到他的目的,一是为了盈利,二是为了树立形象,即使做个住宅楼也要做成相当于该区域的地标性建筑。我觉得甲方还是应该聪明一些,要明白盈利是盈利,地标是地标,因为有时候地标建筑是不盈利的。
陈勃:
有些甲方就是想不通,比如做酒店项目,策划公司还没有做好定位就直接让我们做设计,这时候我们就会建议甲方先做好定位,免得造成巨大的浪费。
华镭:
其实商业建筑的主要目的是盈利,而对于地标建筑而言,大学毕业后的优秀建筑师基本都能做到,但是如何让项目盈利就需要建筑师的经验了。对于商业项目而言,如果规划中有高层建筑,那么可以做成地标,如果没有高层建筑,那么就把整体设计得漂亮一些。
李鑫:
从我们企业来看,我们做文教项目较多,接触很多学校,发现其中有些特性。现在的校长们都希望图书馆是标志性建筑,在有“地标”建筑同时,就得有“从属”建筑。虽然,“从属”建筑也不能没有特色,但要服从整体大局。学校领导往往能理解,不需要每栋建筑都是标新立异。但是,在系主任的眼里就不一样了,他们的想法很多,我们需要兼顾个体和整体的利益。
从设计理念上讲,这两年设计风气思维在转变,以前大家强调建筑的奢华,喜欢建筑表面文章做得很足,材料运用很丰富。现在业主已经开始注意从建筑的运营角度出发,考虑设计的优劣。绿色建筑理念兴起之后,被动性技术和主动性技术在建筑中应用,业主要求建筑造型不仅有艺术性而且有技术性,建筑表皮、外立面、功能要与建筑的物理性能相关,这也许会是将来的相当长时间的发展趋势。我们建造一栋建筑要1-2年时间,而建筑的使用年限是五十年,从生命周期角度,我们应该把建筑运营问题看得更深一些,为后代、为人类去思考未来。

王欣 NBBJ 高级建筑师
王欣:
在中国,我们公司更关注企业总部,微软、腾讯、苏宁、阿里巴巴支付宝等公司的总部大楼都是我们设计的项目。在美国,我们做的医院项目比较多,学校、法院等政府项目也涉及一些,但商业建筑很少涉及。对于标志性建筑而言,要强调它的可识别性。标志性建筑与建筑的高度没任何关系,可能标志性建筑根本算不上是建筑,比如北京的王府井,它就是一口井,所以我想说的是标志性建筑跟很多事件有关,跟很多人物有关。比如名人故居,在美国会有很多的保护法,如果是标志性建筑,就会有很多的保护法律,不能够拆除。
当大家说标志性建筑的时候,可以跳出建筑师这个圈子。可能我们认为这个建筑非常好,但是在很多人眼里它就像垃圾一样,因为大家的理解不同。从开发商角度、政府官员角度、设计师角度、市民角度,各行各业的角度都不同,我们认为标志性建筑会更符合开发商的意愿,符合政府的意愿,具有一定的识别性,也许在整个市场运作方面是有一定优势的。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城市的标志性建筑还是标志性建筑的城市。这句话的前半部分大家还能读懂,后半部分我不知道是否通顺,城市和房子没关系,是和人之间的关系,城市是大家的集合,不仅仅是标志性建筑,还有环境、人、各种设施、资源等。陈工刚才举了舞会的例子,把这个例子扩大一下,城市里这么多人,要把每个人的标志性都树立起来是非常困难的,除非你是姚明。如果甲方每建设一栋楼就认为是标志性建筑,我觉得这很搞笑,对于标志性建筑,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解释和观点,但只有经得起时间考验和历练的建筑才会成为百年建筑,而且并不是每位设计师都可以设计出百年建筑,因为即使有人认为它很好、能够存在百年,但往往因为一些事件或者跟社会之间发生了什么关系,就没有保证了。再高的楼也会被超越,标志性建筑只在一个方面有突出特点是不行的,迪拜塔很高,但西方很多评论认为它不应该放到那里,而美国世贸大厦被炸毁后反而变成了纪念物,因为它对人们有价值、有意义。可能我觉得某个小店是标志性建筑,因为我在那里第一次遇到了我的女朋友,仅此而已,但对别人来说就没有那样的经历。事件与时间更能决定建筑的标志性,而不是我们如何来设计它,设计出来会很牵强。扎哈的作品在技术层面不太容易实现,即使能做出很特殊的层次,但能否成为地标也值得商榷,但是新奇特的建筑确实能吸引眼球,而吸引眼球也不一定就是地标建筑。从设计层面讲,并非表面处理很奇特就是好作品,我们期望的是营造一个好的空间,这个空间能够让大家有所感悟,而且能从中得到灵感,从而改善生活品质。我觉得这就是一种设计哲学,不要强调标志性、可识别性,能见到使用者给你这样的回馈,我觉得是一个动态的状态。当我们去吸取欧洲建筑经验的时候,会发现他们很睿智,有很多内容在里面,有很多故事或者历史在里面,让人们有兴趣去探求这样的城市,去探求城市的文脉,去了解它、接触它,最后觉得自己已经融入这个城市了,这时候就会有自己心中的标志性建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