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议现场
华镭:
上海有很多路,像解放南路、南京路,有人问路的时候就可以告诉他某座桥的左边就是这条路,而这就是landmark。再比如你去找一个朋友,朋友说你在某条路上看到一个公厕对面就是他家,这也是landmark。我们可以和开发商解释一下,为什么不要做标志性建筑,因为标志性建筑并不是很好的东西。我们穿的是服装,有人穿的是时装,但必须有很多设计院要满足大家基本需要——做服装。
陈勃:
我刚大学毕业的时候,中国的小区设计基本成型了,很稳定,没有太多变化,基本是一梯三户、一梯四户、独栋、双拼的住宅。从2000年开始这样的项目已经成为一个模式了,变成了产品,根本不需要设计,不知这样的产品的原型在哪里?
华镭:
以前是一梯八户,“蝴蝶型”住宅,80年代至90年代都是这样的。如果追溯起源,这种房子最早是从苏联引进的。
中国大部分是受到日照的制约,苏联也是如此。海南的太阳在屋顶上,所以没有限制;四川很少看到太阳,无所谓朝向哪里。这种成排的板楼是最经济的,原因在于市政规划,中国土地是公有化的,国家规划的面积已经限定了,所以项目的占地面积也受到限制,0.5平方公里就可以做一个小区,还有在面积、日照等方面加以限制。商品发展了20年后,现在基本成型了,以前大家拼房型、拼材料、拼绿化、拼名字,可以写一本史书了。

李兆奇 CCDI中建国际高级经营经理、注册结构工程师
王蔚:
我从小出生在上海,住的房子也算是上海保护建筑,如今由于附近造地铁已经倾斜得很厉害了。公寓由三栋楼组成,里面形成了一个小院子,院子里有个小平房过去冬天为公寓提供暖气而烧热水用的,但现在有人住在里面。每家每户都有阳台,一梯两户,打开门便是一个小走廊,在带阳台的房间的窗下都有热水汀,房子基本上都是这种格局。现在这样的房子是由房管所管理,时隔几年就会有“所谓”的大修,其实就是外墙、内墙粗糙的粉刷一下。以前阳台的铁栏杆是黑色的,现在很搞笑的被房管所改刷成了绿色,据说是房管所领导的安排。前段时间有个老外买了我们里面其中一套房子,为了保留原始的ART DECO风格,他只请工人将卫生间原有的马赛克的地面洗干净后便搬进去生活了,但如果是国内人买下这样的房子情况就不同了,他们一般都会把马赛克的地面全部敲光,然后重新装修铺上大理石,使房子完全改变原有风貌,其实这涉及到人们应该如何对待文化的问题。
世博会就是临时建筑的集合,世博会给我的感觉就是个party,很多馆大都“穿”得很漂亮,仅此而已!但是很多专业媒体谈到世博会时,过于用专业的眼光去评论了。同理类推到我们国内的建筑设计中,大家对很多项目的期望值过高,这可能是中国人的习惯,人们认为标志性建筑一定要包含很深的含义,而且还不仅是一种含义。可想而知设计师承担的压力有多大,设计这样的作品难度很高。有相当一部分人喜欢英国馆,设计得很简洁,如果让英国设计师阐述英国馆,我觉得他可能用一句话就足够了,没有那么多含义。但是我们做东西,赋予建筑精神层面的东西太多,我们还习惯在写设计说明的时候加以渲染。
国内的设计周期和建设周期都是屡创世界最快纪录,而相当部分的建筑物的品质是则正好相反。
华镭:
这其实都很简单,造个盒子,加一层文化外皮,里面再放层皮,壳子的空间很简单。在各个中国馆设计方案评标的时候,华南理工大学的人来评论,有人说要表现中国民族特色,有人觉得有些过分,还有人说中国设计师终于扬眉吐气了,最后竟然成为一个民族气节的问题了,所以大伙都通过了这个方案。
有相当一部分人喜欢英国馆,设计得很简洁,如果让英国设计师阐述英国馆,我觉得他可能用一句话就足够了,没有那么多含义。但是我们做东西,赋予建筑的精神层面太多,招数太多,我们写设计说明时候都会加以渲染。

会后合影
幕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