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大师何镜堂在建筑论坛上抱怨,“总是有领导和业主要我们造标志性建筑,要求50年不落伍、要求看上去与众不同,结果不少建筑盲目追求‘奇’、‘特’、‘怪’,根本不考虑经济、安全、实用”。

泰国标志性建筑(图片来源:百度)
世界建筑大师沙里宁曾说,“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而建筑就是城市的字符。不过现在翻开我们的“书本”,看到的常常是无数的字句都要跳出来争当题目,黑体、变形、放大、脱离段落,总之是生怕自己不够突出,每个字都足够华丽,就是合在一起不知道在说什么。
虽然专家总是苦口婆心,说城市要有整体效果,有些建筑要当主角,有些建筑要当配角,主角是少数,配角是多数,但现实中并没有“导演”来分配这些角色。为了争当主角,不少建筑从设计之初就主打“视觉效果”,基本原则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哪怕极度浪费、哪怕并不实用、哪怕看上去别扭。“新地标情结”无形中抬高了所有建筑的“突兀”指数,杂乱的地标们个个像雕塑,凑到一起却怎么看怎么不舒服.
在《一千零一夜》里边,强盗用粉笔在阿里巴巴的门上画了个圈,第二天跑来一看,同样的标志被画在了全城所有房子的门上面,结果一下子东西莫辨。正所谓标志多了也就没有了标志,地标多了也就淹没了地标。太多的建筑“自我中心”,太多的建筑“出人头地”,给人的感觉就是城市成为一片喧嚣浮躁的工地,满耳都是声嘶力竭的高音,而这种“斗富”的高音,浪费了太多的精力,更磨灭了城市的文化根基。

沙特利雅得标志性建筑(图片来源:百度)
曾有位著名建筑师到一座有“世界最前卫的建筑实验场”之称的城市游历,准备花几天时间好好饱览这座城市的建筑奇迹。然而,当他看到那无数各自为战的标志性建筑,看到了高耸入云的大楼间贫瘠的沙地,看到了与富丽堂皇的酒店们毫不匹配的基础设施。他写下了这样的札记:虽然这里有许多令人惊叹的建筑,但作为一个整体,乏味而又笨拙,与其周围环境完全隔离,缺乏天衣无缝的调和。标志性摩天大楼坐落在一块块平淡无奇的沙地上,看上去形单影只、飘忽不定,虽然建筑工地的进展令人振奋,但它是如此支离破碎、令人不适、没有灵魂。
有许多人不赞同这样的苛评,高呼道:“它尚未完工”,并指出所有的大都市在成为经典之前,都要经历建筑风格的不协调期。但很显然,缺乏规划与调和的城市在某种程度上运转不灵、缺乏属于自己的生命力,如果一个城市的文化与抱负想要通过亢奋的地标性建筑书写,恐怕它永远都不会完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