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可以作为符号的理由
建筑是什么,是思想,还是实体?众所周知,建筑具有功能与思想的双重性,是一组有意义的石头,它是包含功能产品和文化意指两个层面。现代建筑的困境,不是无法使用,而是没有意义。现代主义建筑仅仅是一“功能”的外壳,这个功能对应一个"普遍的抽象的主体",建筑从功能到形式都那么千篇一律,即后现代主义文化观认为没有"差异"的形式。不能蕴藏意义,因而现代建筑失去了文化的功能,显得那么苍白、乏味,因而现代建筑的本质困惑,不是功能问题,而是意义问题,即形式没有意义或形式不能表意。

建筑具有功能与思想的双重性
1950年代末,在超越现代主义文化而迈向后现代主义文化时,人们开始系统地反思现代文化以文化断裂方式获得了对现代文化反动的哲学话语。新的文化精神借信息传播媒介开启了一?重生成性"和"差异性"的文化视野,现代主义对永恒深度模式,工具理性的追求,化成后现代消解式的语言嬉戏,现代精神所追求的以功能主义为核心的中心性、确定性和明晰性让位于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中心性和确定性被置换成边缘性和任意性,因而形成1950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文化观及解构主义文化观。要完整理解这一过程,需要简述一下后现代主义文化观的基本理论框架。
结构主义理论及符号学是这个理论框架的基点,最早可溯至意大利著名法学家维柯的《新科学》。通过研究,维柯发现"原始"人对世界的反应不是幼稚无知和野蛮的,而是本能地,独特地"富有诗意"的与生俱来"诗性的智慧"(SapienzaPoetica),这种智慧指导他如何对周围环境做出反应,并且把这些反应变为隐喻,象征和神话等"形而上学"的形式。维柯认为,这种形式是从人的心灵本身产生的,它成了人类心理视之为"自然的"、"既定的"或"真实的"那个世界。这就确立了真实--事实(Verum factum)原则:人认识到是真实的(Verum)与人为地造成的(factum)东西是同一回事,他并不知道他感知的是强加给世界的他自己的思想形式,存在之所有意义(或"真实的"),只是因为它在那种形式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人们创造形式与符号,这种创造过程包括不断地创造各种可以认识的重复的形式,我们现在可以把它称为"结构"的过程。维柯把这种过程看作是人固有的、永恒的、确定的特征。由于它的作用是持续不断的,且具有重复性,因而其结果是可以预测的。各种民族的文化形式一旦由人构造出来,自身具有一股潜在的持续构造的力量,这种"精神语言"表明它本身是人类普遍具有的能力。不仅是形成结构的能力,也是使人本性服从于结构要求的能力。如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按照各自的逻辑发展。
然而,什么是结构,这个至关重要的概念,维柯没有论及。由皮亚杰给出定义(皮亚杰《结构主义》):整体性概念;转换概念;自我调节概念。
所谓整体性,是指内在的连贯性,结构的组成部分受整套内在的规律支配,结构不同于一个集合体,结构的各组成部分不会以它们在结构中存在的同样形式真正独立地存在于结构之外。 结构不是静态的,为了避免降到消极被动的水平,结构必须具备转换的程序,借助这些程序,不断地整理加工新的材料。譬如语言,作为人的基本结构,能够把各种各样的基本句子转化为形形色色的新话语,同时又把这些语言保留在它的特定的结构之中。
最后,结构是自我调节的,这就是说,为了有效地进行转换程序,它不向自身以外求援。同样以语言为例,它并不是通过参照"现实"的模式来构词的,而是根据自己内部的,自足的规则来构词的。表达狗这个概念(所指),中文为"狗",英文为"dog",这个词存在并起作用,和任何四条腿、汪汪叫的牲畜的实际存在毫无关系,这个词的功能来自它的作为名词分别在中文、英文中的结构地位,而不是来自它所指的作为动物的那个对象的现实地位。结构正是以这种方式独特地处于"封闭"状态。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结构主义基本上是关于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对人类知识体系一种"形而上学"的东西。任何感觉者的感觉方式都可以表明是包含了一种固有的偏见,它极大地影响着感觉到的东西,结构主义认为:事物的真正本质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我们在各种事物之间构造,然后又在它们之间感觉到的那种关系。这种新的观念,即世界是由各种关系而不是由事物构成的观念,就成为可以确切地称?quot;结构主义者"的那种思维方式的第一条原则。简言之,这条原则认为,在任何既定情境里,一种因素的本质就其本身而言是没有意义的,它的意义事实上由它和既定情境中的其它因素之间的关系所决定。例如,建筑设计的风格不是具体指某一个构件的元素的形式,而是若干有内在结构规律的诸构件元素的关系组合。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是现代语言学的创始者,其语言学理论不但成为一般符号学的基础,而且对其它相关科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向,尤其对结构主义影响最为重要。索绪尔著作中著名的术语就是所指(signifie)和能指(signifiant)(索绪尔{语言学与人类学})。一棵树的概念(即所指)和由词"树"(即能指)形成相互的结构关系,并构成一个语言符号。 因此,语言即是表达概念的符号系统,意义从符号的相互影响中产生。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这个世界不是一种"事实",而是有关事实的符号,我们从一个系统到另一个系统不停地给这些符号编码和解码。这种观点,最终产生了一门研究社会中符号的科学,它是社会心理学的一部分,我们将它叫做符号学。符号学表明符号是由什么构成,符号受什么规律支配,索绪尔研究的语言学不过是符号学这门总的科学的一部分。符号学所发现的规律可以应用于人类创造任何"形而上"的意识形态领域,因此,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也不例外。
符号科学这一概念已经成为1960-1970年代整个结构主义事业中最具成就的概念之一。 我们已经表明,在人类社会里,符号(包括语言)被普遍认为是占支配地位的交流手段。人类借助词语或非词语的各种符号手段进行交流。雅各布森提出研究符号系统的一般原则(雅各布森《语言的基本原则》):
每一个信息都是由符号构成的,因此称之为符号学的符号科学研究,包括:符号结构的基础的一般原则以及它们在信息中的应用;研究各种各样的符号系统的特殊性,以及使用那些不同种类符号的各种信息的特殊性。雅各布森进一步认为,对符号系统的研究有两个方面:一是可以直接感受到的指符,另一个是可以推知和理解的被指,这在本质上和索绪尔对能指和所指的区别没有什么两样。两种因素都作为符号的"不可分解的统一体"的两个方面发生作用,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各种各样的关系形成了符号学结构的基础。对于符号的能指和所指的逻辑关系,单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红灯(符号或能指)在道路上与绿灯及黄灯一起(场所或情景),对司机而言(解释者)意味着禁止通行(对象或所指),在另一个场所,红灯也许意指夜总会。
符号学所陈述的关系通常包括三种因素,表现体或符号、对象和场所,它们处在一种"三合一的结构或三位一体中,而第四种因素,解释者则在一旁察看。知识存在的框架是通过第二类三合一的符号关系:图像、标志和象征。
在图像中,符号和对象的关系,或者能指和所指的关系,表现出某种性质的共同性,由符号显示的关于图像的一种一致性或"适合性"被接受者承认。因此,图形或绘画和其主题具有图像的关系,因为它和主题相像,它以图像模式成为其主题这个所指的能指。
在标志中,关系是具体的,现实的,通常是因果关系,能指对其所指的关系是以标志的方式体现出来的。敲门是某人到来的标志,汽车喇叭声以同样的方式成为汽车到来的标志。
在象征中,能指和所指的关系是武断任意的,它需要解释者创造指示关系的这种积极配合。如在语言中说出"书"这个词,它就象征印刷有字以供阅读的东西。但在这个能指中,没有固定的,必然的联系,同样的所指的概念,法语叫"livre",德语?quot;Buch",英语叫"book",它和现实的印刷品书籍从人本质上说是武断的,而且每一个词在不同阅读者心中表征出的形象和观念也存在着差异,唯一支撑这种关系的是它在其中出现的那种语言结构(这只有它的解释者才理解),而非其它外在的经验领域。
综上所述,符号就是任何可以拿来"有意义地代替另一种事物的东西"(厄姆贝托·埃科《符号学的因素》)。因此,在人的世界中没有什么东西是纯粹功利的,最普通的建筑也以各种方式组织空间,这样,它们就起指示作用,听觉符号把时间作为主要的结构力量,倾向于象征,产生了音乐等重要形式,视觉符号把空间作为主要结构力量,倾向于图像,产生了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当然还有这两者结合起来的艺术形式,如戏剧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