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本期嘉宾
孟伟康 
北京中联环建文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维  
北京中联环建文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张鹏 
北京中联环建文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规划二所副所长
贾更生 
北京中联环建文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建筑所长
陈凌  
维思平设计事务所合伙人
郑黎晨  
九源国际建筑顾问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蒙小英  
阿普贝思联合设计机构设计总监
高天阔  
阿普贝思联合设计机构设计师
刘晓晨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师
      我国大量新建社区不断涌现,但是社区规划和国外还是存在很大差距,也暴露了很多问题,比如自我封闭、割裂城市肌理,将城市空间碎片化;居住地开发对物质性设施要求的多,但是对非物质的要素如社区感、邻里交往、社区组织等关注少。因此,一些设计师开始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在居住与工作相平衡的混合功能配置、开放式社区空间组织、小尺度街坊形态、绿色环保与社区组织建设等方面进行改变和尝试,设计师们正在探索社区规划新的理念和方法。【查看全文】
嘉 · 宾 · 观 · 点
孟伟康:设计师要以"顺"的心态来进行设计,顺其自然,顺应人的发展,开发层面是出于经济规律考虑的,但是我们做设计要做到"顺"。充分地利用自然资源,不要过分挖掘自然,合理使用现有的、地域城市提供的自然资源。
陈凌: 我认为城区住区规划核心词语应该关注两个字——"行走",如果我们的社区是能够走路到达目的地,我觉得是很棒的。如果任何规划和设计能够让人们用双脚去体验城市,能够因此感受到幸福,我认为这个设计才成立。
郑黎晨: 这么多大城市全部都拥挤在一起是很棘手的状态,我认为未来肯定会有中国大城市终结的时刻。但是不是中国城市没有发展,现在城市化在向小城镇的方向发展,我们的建筑师和规划师还可以在这方面发挥力量。
蒙小英: 社区规划应该关注住户的参与性,在国外推行社区规划更多的是公众参与,这将是未来的一种发展趋势。如果推行有可能政策层面和公益行为比较多,国外很多建筑师做住户参与和公众参加都会有些公益行为。
张维: 国内近10年的建设量来说要比很多发达国家大很多,所以居住区的实践可以证明有很多设计师做的是不错的,比如封闭式的小区不一定是坏事,它确实能给大家带来安全感,国外有很多小区就是因为缺乏安全感而成为隐患。
张鹏: 在住区设计时,应当把中国当地文化更好地演变,揉入到设计当中,这应该是中国今后规划发展的方向,不要去过多欣赏国外的建筑结构或外立面,而是要去思考怎样打造有中国自己特色的城市,这是我们规划师应当做的。
贾更生: 现在许多设计师被开发商和策划师左右,一些论点和高调都是很虚的东西,我们在一线是实际工作,具体到图纸上户型和面积必须合适,以及绿化和环境布置得是否妥当,另外商业配套是否能满足住户群体的合理需求。
刘晓晨: 我们研究国外的模式是否可以套用到国内环境中,包括现在已经解体的单位大院模式,尽管单位的生长"土壤"已经不复存在,但开出的"花"却仍然不错,这种混合居住模式依然能控制住出行、上班等生活需求。
  专题链接
 深度 · 专家论道

周燕珉:居住区规划与套型配合设计方法

规划阶段是整个居住区开发设计的第一个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与套型的深入设计被分成了两个步骤,这就使得相当比例的居住区项目中,存在规划与套型设计明显脱节的问题。

韩林飞:诗意的栖居,离我们有多远?

韩林飞,建筑学博士、经济学博士、自然地理学博士后。现任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系主任、教授,米兰工业大学客座教授,莫斯科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分会学术委员。
  眼界 · 话题延伸
优秀住宅社区规划设计需要5个要素
解读美国社区发展规划及演变
打造生态型、智能化社区应遵循的原则
住区景观设计应与区域文化相得益彰
生态社区新理念与人居环境的探索
老龄居住环境及设计探讨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