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聚焦 > 80后建筑师的青春岁月  > 正文
田申申:盖房子,也建筑自己的内心
发布时间: 2013-08-19   来源:网友迈阿密热火投稿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轻描淡写的回忆,背后的苦,只有她自己品尝   

 但她其实是喜欢挑战的,因为她喜欢挑战带来的经历。“人生如白驹过隙,唯有深度、广度的人生才过得值得”。在美国的几年里,她一边学习和工作,一边游历,走遍了五大洲16个国家的160个城市,去感受文化差异和建筑特色。    

时间进入到2006年,一贯顺利的她,在这一年终于知道幸运女神不可能永远眷顾她。千辛万苦最后意料之外获得的项目,又意料之外地飞走了,人生的第一场恋爱也在那一年结束,她甚至还破天荒在一场考试中没通过。冥冥中似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推动她做一个决定。当然,如果我们从最不迷信的角度讲,那就是,所有的这些事情,把她压在心底的某种想法又勾了出来,并且逐渐清晰。   

 她还记得自己当初出国前,那番关于小爱丽丝的誓言吗?    

是的,她还记得。但那时候,没有人能告诉她,回国是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这需要她自己考虑。“我的特点是我勇于选择和有判断力。虽然我有时候也挺文艺,但我会在选择面前敢于判断,为自己找到出路。”她对朋友说,“我觉得到了一个临界点,我该抉择了……”   

 有一晚,她做梦和人讨论回国留下的问题。醒来看了看纽约时报关于中国崛起的报道,突然好像回到原来的自己,明白了自己由何而来。“不去尝试,就永远不知道是不是自己想要的。比如回北京,我不回去,我会后悔。离开美国,因为我知道我还有能量折腾。关键时刻,听从自己的内心是很对的。 ”   

 田申申觉得,自己就像孙猴子,被压在五指山下,等待着唐僧来释放自己。她不甘心自己变成一只普通的猴子,不能像她的父辈或者是一些70后,甘于在一个公务员的职位上干很多年。“我觉得我认识的80后都喜欢折腾,我们总是担心这辈子就这样了。”    

很多人问她为什么回国,她说,想像某年某月某个周末,当你在花园里忙这忙那的时候,会突然发现自己只是重复了农民祖祖辈辈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美国版,世界即使再风起云涌,也与你无关,那多可怕。   

2006年底,田申申离开旅居多年的美国,回到北京。    

田申申参与设计的长沙简牍博物馆

建筑,但不只是建筑  

在男权社会的历史长河中,设计这一行业更加是男性主宰,女建筑师的从业只有百年历史。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于1898年吸纳了第一个女性会员 Ethel Mary Charles;美国在19世纪才出现了几位留名于世的女设计师Catherine Beecher和Julia Morgan等;直到20世纪中期,美国公众仍一般将建筑设计视为“男性的事业”。   

时至今日,美国建筑专业的研究生和大学在校生中,女性只占到总数的三分之一。与人口中男女比例相比,中国女建筑师的比重更低:一级注册建筑师中女性约占23%。空间的男权特质只是导致女设计师处于弱势的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就是评价体系和标准的男性主宰。男性或男性化的思维方式掌握着话语权,从而掌握了对建筑的评判标准。女性无法得到话语权,只有少数接受并实现男性的评判标准的女性才能够被承认,但她们在运用自己的话语地位时显然是她们已经接受的男性的评判标准,是一种被异化的过程。   

作为女设计师,要意识到性别的差异。在如此强大的男权社会中,在男性占主导的设计行业中,女性如何获得话语权,是一个问题。田申申一直致力于寻找女性设计师的话语权。她试图通过模糊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界限,以模糊性来创造符合现代女性社会的空间,同时用简约的形式,以一种东方含蓄的无等级的处理来创造柔和感人的空间,以柔克刚。

她参与设计的长沙简牍博物馆,即体现出她在这方面的某种努力。   

博物馆坐落在湖南长沙这座历史名城的中心位置。在这里,传统与现代设计必须就这个新空间的定义进行对话。这种设计方法是随着对中国古代视觉艺术领域的学习与研究而发展的,努力寻找着范例元素,从而在新的设计中进行重新定义。   

田申申从“计白当黑”的绘画技巧中找到了灵感。这种方法在画面背景中大面积地留白,没有任何元素,从而通过没有画面的空白部分来激发人们的情绪和感受。这种建筑风格非常简单,它不以创造极具描述性的设计为目的,恰恰相反,该博物馆的设计精髓就隐藏在墙体的背后,给人一种暗示但决不完全展现出来。竹子是具有可塑性的,成为了整个设计的源泉,遍及整个建筑,但却是藏而不露,绝不会阻碍人们对空间和容量设计的理解。   

在这个项目中,田申申用她所努力追求的柔性,完成了一座包容性极强的建筑。不过,这远远不够。用她自己的话说,“这只是个开始,是个提问,我们还要终其毕生来寻找这个答案——我们已经开始上路了。”   

人常常会被自己的职业影响,建筑往往代表着刚性。田申申说自己并不会因为工作,而导致自己男性化作风多一些,“我觉得我的内心比较强大,我唯一的信仰就是坚持我自己。我一直不支持女权主义,但我支持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就是要彰显女性的特色而不是很强权,要接受自己是个女人。”   

第一次进新公司,她穿了一条紧身的蓝裙子,很短,披着长发,被人事总监推到一个大会议室里,里面坐满了中年男人,人事总监介绍说,这是我们新来的总建筑师,他们都非常惊讶。“我靠实力嘛,虽然有很多人会对我有非议,但我觉得因为职业而牺牲自己的个性是一件挺可悲的事情。”   

男人和女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田申申做了这样一个比喻:女人认为她是一个小角,想找到另外一个能含住她,缺一个角的男人,两个人一起滚,但怎么都不合适,最后男人把她吐出来了,她自己磨啊磨,把自己磨成了圆。发现另外一个也是一个完整的圆。才明白原来男人和女人都应该是完整的人,向着共同的目标走。    

“有人曾经给我介绍一个条件不错的男人,但是他在网上查了一下我,就放弃了,不过这也不可惜啊。如果他连这点气场和气势都没有,他也不配做我的伴侣”。奶奶那一辈的女人去革命去奋斗就是为了“娜拉的出走”,为了不让女人活在很封闭的金丝笼里,让田申申想不通的是,到她这一代居然很多人最大的愿望就是当金丝鸟。深知自己成不了林黛玉也成不了欧洲那样的家庭主妇,因为“那个家里任何一样东西,你要维护这些,但你失去了自己。我辛苦的同时是在塑造我自己,他们辛苦的时候是在塑造别人”。  

有社会影响力的知识分子    

“我的成长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螺旋上升的过程。我小时候一直画画,后来考上了清华,然后出国又考了注册建筑师,考的过程中我才知道建筑师是整个产业链最下游的,跟第三产业一样是提供服务的。我就往上走,去做城市规划,又发现谁来控制这个上游呢?是开发商,我又开始做开发。”   

能通过学习到的知识本领,改变中国的城市面貌,做个有社会影响力的知识分子。批判地参与社会建设,就是田申申的志向。   

2010年,她在《环球》发表了自己的“两会”主张,作为一个生长在中国、在美国留学工作并成为美国注册建筑师的中国人,作为一位有着中美地产背景的建筑师,她建议引入“物业税”的概念,而在征收物业税的基础上,建议对于空置土地,屯地不建的开发商,进行惩罚性的“荒地税”的征收。    

“物业税”与“荒地税”双管齐下,共同作用,相信一定可以达到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稳定国家经济局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真正实现住宅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的“居者有其屋”的目标。   

作为80后的大姐大,田申申说,在社会上,80后还没有足够的话语权,占有的资源也相对较少。所以,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广结善缘,勇于发问,善于学习。而她自己就是这样,从很多忘年的师长中学习到了他们浓缩的人生精华,来武装自己,让自己变得强大。    

“我觉得快乐并不代表成功。有时候可能我只有20%的时间是快乐的,但是我觉得经历是一种成功。人的生命都是几十年,但是广度和深度是不一样的。我没有事业的时候也要去旅游去体验,体验痛苦和孤独。”
 

责任编辑: Nuo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