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聚焦 > 80后建筑师的青春岁月  > 正文
杨涛:拥有“钢铁房”之梦的80后设计师
发布时间: 2013-08-19   来源:网友IceFlake投稿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钢铁屋”的顾虑

2011年9月,成都都江堰幸福家园小区里,陈东明带着6岁的儿子在小区里晒太阳。这里是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四川省首批启动的灾后重建重点项目,也是世界钢铁协会Livingsteel指定的钢结构住宅示范工程。在这里,杨涛第一次接触到了“钢铁屋”。从2008年开始,作为项目负责人,他见证了这片钢结构住宅小区的从无到有。

从搭建钢结构框架,到反复核对各楼栋的抗风、抗震、荷载,项目施工需要充分考虑各种使用环境,确保结构的安全性。而抗震构件钢板剪力墙的安装工序等,还要不断的和现场工程师沟通。最多的问题来自于即将搬入这里居住的灾民,“当地人看到这个房子是用钢构件搭建起来的,就来问我们,房子会不会生锈啊?会不会被白蚁蛀啊,天热会不会变形啊。”各种各样的问题迎面扑来,一时间让杨涛根本不知道如何回答。

除了现场设计施工,杨涛还学会了一些常识的普及,要经常回答当地人的询问,打消他们的疑虑。而这些顾虑,也是钢结构住宅推进迟缓的原因之一。“我个人接触的感觉,社会接受还存在疑虑。”在他提交的一份宝钢发展钢结构住宅思考的PPT中,刚刚接触钢结构住宅不久的他就提出,市场对钢结构住宅的形式欠缺认识,甚至对钢结构住宅的构成一无所知,“我们盖房子的时候,经常有人会来问,你这个房子会不会被雷击,到底有没有混凝土的房子结实啊等等。”

名为“重庆中英低碳示范楼”项目的“钢铁”别墅

杨涛说,整个行业都知道,现在西方发达国家钢结构住宅发展较快,建造技术非常成熟。包括日本、美国、法国等国的钢结构住宅约,在其全部住宅比重中已经超过了30%,而钢结构建筑,有的比重更是超过了70%。“中国的钢结构住宅在全部住宅中所占比重现在还不到1%。”

是未来方向还是“乌托邦”?

“现阶段肯定还是理论上的设想。毕竟发展了十几年还没有得到推广,肯定有现实问题。”总部在深圳的一家房地产企业设计部门负责人认为,从市场角度来看,钢结构住宅是否能够真正成为未来低碳建筑的主流,当下确实还是一个问号,“其实你们可以注意到,现在国内力推钢结构住宅的,基本上都是钢铁企业,比如杭萧钢构、宝钢、莱钢等,当然对他们来说,钢结构住宅推广意味着饱和的钢材市场的新空间。”但在房地产业内,目前真正对钢结构住宅抛出绣球的,据他了解,“还很少”。

按照这位来自市场方的设计师说法,一方面,国家在钢结构住宅的低碳认定、政策扶持、建筑标准等企业最关心的领域都尚没有实质性的动作,“开发商根本不会有动力,短期内谈这个,我觉得更多的还只是炒一个低碳的概念吧。”

产业投资者中,也不乏类似悲观和疑虑之声,“类似这样的工程,只有财大气粗的国企或者政府部门力推才有可能,民营或者私人投资机构会非常审慎。”即便是在私募投资非常活跃发达的深圳,多位被问到钢结构住宅的投资企业项目负责人也普遍表示“不感冒”,有人甚至直接举出了深圳比亚迪推广新能源汽车的例子,“看到比亚迪了吗?行不行,真的要市场说了算。”

除了市场的悲观态度,业内对杨涛们努力的“钢铁屋”方向也有不少迷惑。实际上,当下实际建设中所谓的钢结构住宅,就是钢骨架加混凝土结构,大部分只是其中的承重结构用到了钢构件,但水工作业、湿作业比较多,装修装饰都是湿作业。真正的“低碳”在目前钢结构住宅中,并没有突出表现。

不过这并未影响到杨涛对自己刚刚入门的这项事业的信心。从碳排放的角度,钢结构住宅每平方米建筑的钢材使用量为100公斤-120公斤,使用的各种建筑材料的碳排放量为480公斤每平方米,而混凝土结构住宅的建筑材料碳排放为7406公斤每平方米,二者在碳排放上相差巨大。虽然钢结构在钢材消耗上多,但相比较传统混凝土结构对砖块、水泥等建材的需求量,即便在原材料产生环节,钢结构住宅也是绝对的“低碳”标兵。“包括造价问题,实际上材料成本完全可以通过节省下来的人工成本抵消。因为钢结构住宅的施工时间,可以比传统建筑节约50%。对于开发商来说,在人工工资越来越高的今天,今后这些在推广上都有诱惑力。”

他颇为开心地说,今年7月,宝钢集团揭牌成立了宝钢建筑系统集成有限公司,明确表示向城市建设进军,而钢结构住宅领域拓展将是重点发力对象,“我们认为,市场接受总有一个过程,现在的推广不力是有很多原因,但我们可以去推动,去消除这些阻力。”

对于这个80后和他的团队来说,即便在经历了十余年的蹒跚踯躅后,“钢铁房”的梦想在未来的生根开花,依旧颇为值得期待。

责任编辑: Nuo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