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廊坊万庄可持续生态城
发布时间: 2013-09-11   来源:网友Kjoliver1投稿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环境生态:现有地貌与城市规划设计之间对话交流的产物保留。尽可能保留地段原有植被,利用到新规划中来,成为节约资源,体现生态的重要方面。保留的杨树防风带成为社区林荫道,穿过居住区,联系商业区与中心公园。保留的梨树位于办公建筑中庭之中,成为中庭景观的一部分,与地面景观连为一体,实现了室内空间室外化;梨树位于两栋办公建筑之间,成为室外景观的一部分,建筑形体加以围合,实现了室外空间室内化。在居住建筑的院落中规划部分生态菜园,既是绿化景观的一部分,又能够为居民提供一方自给自足、亲近自然的天地,保留了原住民的生活模式。保留原有果园肌理,发挥独特的景观优势,创造原生态与住宅的完美融合,形成创新多元、生态型的和谐住宅社区,营造社区认同感。

共生。地段现状拥有一条杨树防风带和大片呈南北走向肌理的果园、苗圃。面对果树繁茂的地段,选择让建筑与树木共生,建筑游走于树木之间。建筑规划布局以顺应地段原有肌理为原则,建筑分散布置于树木之间,用建筑来组织树木,使之形成组团,连接建筑形体的联系空间穿梭于树木之间,因为树木的存在而变得生动有趣。从而形成居住建筑的合院坐落于梨园之间,办公建筑的中庭位于梨园之中的园林化居住办公环境。

立体化。将梨园大地肌理立体化,通过办公建筑立面的藤蔓绿色遮阳,商业建筑绿化平台的多层退台,住宅建筑阳光房用作立体花房等方式,将地段内的长条形绿色肌理由地面,延伸到建筑立面,进而走进建筑内部, “穿”在建筑的身上。实现大地肌理平面与立体、纵与横的穿插,将其编织成为一片绿色生态的立体网络。

自然生长。建筑在地段上自然地伸展,像自然之源、生命之源的水,又似居民赖以生存的梨树树干。商业建筑模糊了边界,空间的内与外,地面与屋顶融为一体,建筑仿佛一个流动的整体。人可以从室外地面沿绿色坡道直达屋顶花园,沿途可以从不同平台进入建筑内部,也可以回望室外庭院,对面平台。人在看的同时也成为被看的景观元素之一,角色模糊造成了有趣的空间体验。学校建筑则以一条连廊联系小学、初中、高中三所学校,将孩子的成长过程用一条线贯穿起来,描述了其成长的轨迹。连廊如树木的主干,经过学校时加以局部扩大,其下覆盖了学校的主要职能单元,大空间的礼堂、体育馆成为放大的节点,标准化的各类教室仿佛树枝自树干生长出来。穿过道路时演变为桥,在体育场边缘又成为看台的顶盖,形态飘逸、灵动。

图片来源:三磊设计

— 技术生态:运用技术手段,达到提高舒适程度,降低能源消耗,改善环境的目的。

“以人为本,以环境为重,以技术为支撑”的理念贯穿在整个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所有建筑技术的应用与动态模拟验证分析,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人在建筑环境中生活工作休闲等一系列活动的舒适程度和满意程度。复杂的生态建筑技术,整合在建筑规划设计中,满足人们需要的同时,尽可能的降低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改善环境,保持生态平衡。

光,一种具有波粒二项性的特殊物质。它象征着希望、温暖、正义、自由,人类对光明的向往与追求是与生俱来的。所以,能够提供稳定舒适的建筑光环境就显得尤其重要。在设计过程中,通过分析廊坊的地理气候条件,和不同季节的自然光照水平,采用了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加以控制调节的设计思路。主要应用了中庭采光,立体反射遮阳系统,屋顶孔洞控光等技术,力求达到一个具有舒适的照度水平,舒适的环境亮度分布,宜人的光色和优良的显色性,而且没有眩光干扰的光环境。

热。温暖舒适的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而消耗最少的不可再生能源来达到宜人的建筑热环境,就是绿色节能建筑设计的重中之重。合理的体形系数,良好热工性能的外维护结构是保温设计的起点与基础。太阳能阳光房,Trombe蓄热墙等被动太阳能光热技术的使用,对建筑热源的补充和热环境的调节起到了明显的积极作用。内部绿色庭院,墙面垂直绿化,屋顶绿化平台组成的立体绿色保护网,成为了温度调节系统。

风。风环境和热环境是互相影响,密不可分的,所以风环境设计的核心就是在满足通风需求的前提下,周密考虑对热环境的影响,利用这些影响来加强对热环境的控制调节。从节能的角度出发,以自然通风为主要通风方式,辅助太阳能热压烟筒通风系统,中庭温室吹拔系统,地源热泵新风呼吸系统等技术,使建筑在夏季能够实现流畅平稳的自然通风,达到提高空气质量和降低室温的效果;而冬季建筑密闭保温的条件下,有效的利用太阳能热压和地源热泵,让建筑“呼吸”到新鲜空气,不仅起到增温功能,更改善了市内环境。

责任编辑: Ryan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