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建设绿色生态城市的必要性
发布时间: 2013-09-10   来源:网友半糖投稿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1.总目标

持续、健康、高效地发展建设成为繁荣、文明、富裕、整洁的绿色生态城市。

2.分目标

(1)顺应自然的绿色生态环境,使自然环境和谐平衡。

a、水环境的治理和保护

b、气环境的治理和保护

c、声环境的治理和保护

d、固体废弃物的利用

e、自然景观的保护

f、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g、绿色空间的规划和保护

(2)绿色文明的社会环境,使社会环境繁荣稳定。

a、持续的经浊发展

b、安定的社会秩序

c、开放的民主政治

d、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

e、全面的文化发展
  f、绿色的生尖社区
  g、生态化的城市空间

(二)绿色生态城市规划战略构想

图片来源:百度

1.自然环境

随着城市规模的逐渐扩大,生产的磊发展,汽车量的增加,产生了大量有害物质,排入大自然,使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恶化,影响了了持续发展,要建设绿色生态城市就要遵照环境的合理容量,使人类生产、生活以不打破环自然环境平衡为限度。

2.绿色空间的规划构想

绿色生态城市的建立要有良好的城市绿色空间,使人工构筑物与自然和谐,人类的生产生活以不破坏自然平衡为前提。人们在生产和消费中必然产生大量余热、噪音和三废使城市自然环境质量下降,而城市绿色空间则相当于自然调节器,综合调节城市环境,净化污染物质,保持自然环境的洁净。城市绿色空间指城市的公共绿地和生产防护绿地以及城郊的农田、菜地、果园、水面、自然山林及交通干线、水系的防护绿带等生态绿地。按生态规划要求在环境容量的承载力内合理地制定城市人口容量的前提下,在城市总体规划中进行很好的功能分区。工业尽量集中布置,把工业区放在城市的下风向,河流的下游位。(尤其是污染严重的工业),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用防护绿带隔离。城市近郊以蔬菜基地、永久性保护农田、果园等生态绿地为基础,用高压走廊、自然防护林串联形成外环境绿地网,水系两岸形成防护林带,建立城市自然生态保护区和生态走廊,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城区中心以公共绿地为核心,以林荫道为骨架,形成内环绿化网,使城区中心绿地和城郊生态区形成网络,对此区域应严格控制开发,严禁环境污染。在内外环之间用快速干道,对外交通干道,对外交通干道,联系内外绿化网,从而构筑绿色生态城市的框架。 在绿色生态城市中星罗棋布的小面积绿地及“微缩”绿色空间的营造,将成为绿色的生态城市的特色。沿江、沿湖、沿路及城区街坊边缘均以“见缝插绿”的原则,将小片地规划设计为具有一定使用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小花园、小庭园、小品绿丛,供人们观赏游憩。在临街建筑与规划道路之间的绿篱花涧地段结合式样丰富多资的低矮铁栏、围墙形成城市线状绿色画卷,构筑一个“绿翠满城”的城市艺术效果。绿地是城市哈一吐新(放O2)纳污(粉尘、CO2等)、减缓工业活动的环境压力、优化城市空气功能、强化负反馈调节机制、减轻“城市病”害、造福子孙、促进整 体良性代谢循环系统。所以绿色生态城市就要突破现行“城市绿地定额”限制,按可持续发展要求加大绿地比重(至少占30%,人均占有公共绿地,在积7平方米左右),构筑“点、线、面”“三维空间”立体交互,网状联接,多元优化组合的绿地系统,以满足生物因子适宜“生态位”与“生态价”的双重需要,城市规划建设与单体建筑设计都应从这个基点出发,积极促进现时城市建筑艺术景观向未来城市生态建筑艺术景观过渡,早日实现绿色生态城市的期盼。

3.社会环境

从人类自然哲学演变过程“由古代农业文明--甘做自然奴隶”→“现代工业文明--战胜自然主人”→“未来绿色文明一珍爱自然朋友”的哲学变革可以看出城市持续发展的机理,人类对良好的社会环境的渴求,而绿色生态城市的建立正是人类理想的追求和社会发展必然结果。

(1)持续的经济发展 经济的持续发展可以为环境的改善和治理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提高人类保护环境的能力,随着经济发展而带来的人均收入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可以消除“贫困的污染”(如滥垦滥伐、过渡利用土地、草地、过渡捕猎),减轻对自然环境的压力及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

(2)安定的社会秩序 安定的社会秩序是人位正常工作和学习的重要条件,是人们社会心理基本需求,也是投资环境的重要方面,是建设绿色生态城市的基本要求。
  (3)开放民主的社会政治 社会政治的民主开放是指政府重大决策时,倾听民众呼声,切实做到人民政府为人民,密切联系群众,加强民众对政府工作的监督。  

(4)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指公众享有充分中靠的生活保障,失业保险体系,使公众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安定可靠的生活。

(5)全面的文化发展 全面的文化发展一方面指影剧院、水上运动场、公共音乐厅、海滩、花园、科学和历史博物馆、公共广场等公共场 所服务文明,秩序进然,环境优雅,市民有良好的市民意识和社会公德,为人类的相互影响提供机会,即爱情、友谊、慈善、合作与快乐。换言之,绿色生态城市将是个充满欢乐与进步的地方。 另一方面,指要开展持久的绿色文明教育。因为人与自然和谐观是人类面向未来的一种生态文化的价值导向,不可能自发相生,需强化教育才行。为此,进行“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系列课堂规范教育;再用“影视广播、报刊杂志、博物展览、学术活动、科学普及、街头板报、戏剧小品”等大众喜闻乐见方式,营造浓厚生态文化氛围,促进社会大众心灵深入滋生珍爱万物生灵的生态责任感。

(6)绿色的生活社区 建设绿色的生活社区使居民安居乐业,满足居民对空气、阳光、绿化的需要。社区内要有配套的卫生设备,公共环境清洁卫生,创造一个“家家都在绿荫下,户户居住花园中,山青水秀,花果飘香”的优美生态城市环境。 建设绿色的生活社区要使人们拥有广阔开敞的空间:花园、公园、农场、河流或小溪、海岸线、旷野等,以及和人类同居共存的其它物种,(如鸟类、动物和鱼)。

责任编辑: Ryan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