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聚焦 > “调控”建筑冷暖  > 正文
吴德绳: 空调对于节能建筑的意义
发布时间: 2011-07-08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工程师吴德绳

大家都知道09年的8月12日有一个国务院总理召集的国务常务会议,主要内容是研究部署应对气侯变化有关的工作。在这个会议上明确今后要做好的“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加快这个建设与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这样一个国策。另外一个大家也记得去年年底我们主席在国际上进行了承诺要低排放,减少排放这样的工作,这样一些新的要求底下作为。我是从业建筑业有40年历史的老职业者,不得不审慎思考这样前提底下我们怎么理解、学习,怎么应对、怎么做好自己的产业的工作。当然这个问题是很深的,不一定都明白,所以跟大家交流,我们大家一起探讨。这是我说的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就是大家从事空调制冷行业为多,我也是在这个行业里面工作的,但是反过来我在建筑业也做了比较多的接触,所以对业发展历史我可以说在建国以后的过程当中有一定的参与,有一定的见证,也有一定的感悟,我把这些问题也给大家做一个盘点。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感觉我问了一下主持人,好像今天参会的人员里面真正跟建筑关系密切的人有一点少,跟制冷空调密切参会人员多。所以我把那边的事也做一些介绍,因为我们这个行业里面,作为建筑节能来讲,实质是为建筑空调起重要作用,我想我在这几十年的建筑业讲我稍微说说历史:我们刚刚解放的时候,我们为了人民改善生活我要居者有其屋我就给大家盖房,那时候经济很差,解决有地方住的问题为主,因此我们盖了一些低成本的房子。但是这件事在北方讲,供给制前提底下别人房子要给别人采暖,又没有那么多钱盖的房子要差一些。经济发展一段以后,我们发现投资偏少,运行费就偏多,慢慢变成我们节能改造和提高节能设备标准,所以大家记得就是在冬天面对我们就便成了节能30%、50%、65%,逐渐改变这样一个事,主要针对还是冬天供热能耗降低,这个历史大家都知道。

但是这个能耗过程当中我们又出现了一个什么,出现了环保要求。特别是在北京,我们说不单单是节能我们还要减少空气污染,那个时候主要指是可吸入颗粒物,包括我们要开奥运会,天空这么混是不行的,所以逐渐把节能环保变成了替代能源,清洁能源的内容,逐渐往这方面发展。再过一段时间,我们又看出这个做法包括我们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引入,又变成可持续发展这么一些能源的利用,这条又提高了,并不是说我们减排就可以,或者说悬浮物就行,慢慢把持续可再生能源就提高上来了。但是再往后又提出一个绿色建筑的概念,这个绿色建筑概念大家知道在奥运会的时候,重点提出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等等,这一条我觉得有非常大的内涵,这条又是重要内容。现在又提出一个低碳经济,这个又有更多的内涵,盘点这些过程我们真的每次要学习、理解,它的含义不是个简单变化说法,真的很深刻、丰富、重点。

图片来源:百度

在建筑发展史上面及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我们可以从我们这个行业里面给大家做点建议,也给大家报一点短处。我们建筑行业大家知道从当年的紫禁城建设到现代城市建设,其实建筑行业非常强势的是建筑建设,但是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这个建筑物才出现了建筑设备和一些空调、排水、消防、智能化、自动控制这些内容。所以,我们在这个行业在建筑业里面应该说后起的,因此在论权重和地位远远不如建筑行业老的专业地位,这一点我深深的感觉这个差距是我们高速发展行业所形成的对比实在是很难受的一条,我们一定要在这块努力。

但是知道在建筑技术发展的过程当中,除了供热以外慢慢提高了标准,提高了居住要求,提高了人物活动场所的空气质量要求,出现了夏季空调,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这个行业就介入了,而且也变得权重越来越大。大家知道为什么我说在解放以后这条也是后起的,印象里面49年以后,到五几年我们忙供热;到了58年十大工程我们把高档建筑物里面要加设空调,但是那个时候空调是什么,是一个奢侈的东西,其实我们要求是保证性、可靠性,绝对没有叫节能、节钱,这些性能都没有。所以我们到人民大会堂的时候,是要可靠,我们土话叫“国家在这儿开重要会议我们空调不能吊链子”,不是说省大家钱,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制冷行业也在介入,技术提高、技术的引入,大家知道就是这个人民大会堂58年设计,58、59年建成的时候,那个时候国家院做的,他们用的是什么能源呢,那个时候是深井水喷入的能源,所以到后来我们开始把空调夏季空调做成建筑物里面进入,不是奢侈性建筑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也变成了一个非入寻找百姓家的必须内容是我们经济在腾飞,人民生活在提高,百姓的承受能力在加大,但是同时也带来我们能源大量消耗。我们国家在往前走了一段时间,就把房屋计划经济分配供给变成了市场经济,这些空调、供热逐渐走向市场经济,这个时候又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学习,研究和发展的空间,我们大概就处在这样一个阶段。

责任编辑: Ryan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