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聚焦 > 古建那些事儿  > 正文
马炳坚:中国的建筑要有自己的民族魂
发布时间: 2010-02-23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我们必须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这是毋庸置疑的。其中涉及两个方面,其一是要保护好现有的文物建筑,其二是在城乡规划建设中,要体现出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建筑风貌。

北京市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 马炳坚(图片来源:百度)

中国有多少古建筑,实在难以数清,泱泱华夏五千年的悠长历史,被深深烙印在这些建筑中,传承至今。

然而经济形势和城市建设的大步前进,给我们原有的城市风貌带来了明显的破坏。出于城市整体规划的需要,不少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建筑、代表传统文化的民居被拆除毁坏,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取代了街巷院落,我们熟悉的人文环境逐渐消失不见……

城市需要发展,生活需要提高,但是否需要我们付出破坏历史的代价?

就此,畅言网采访了我国著名古建保护专家、北京市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马炳坚老师,请他与广大建筑师同行共同探讨文物古建和历史城镇保护方面的一些话题。

畅言网:首先感谢马所长接受我们的采访,和广大建筑师网友分享您在古建和历史城镇保护研究方面的经验和观点。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人重视起咱们国家的传统建筑和文化。

马炳坚:好,我是非常支持有关文物保护和古建筑方面的事情的,也希望和大家共同探讨。

畅言网:首先想请问,您对我国古建筑和历史城区的保护现状有何看法?我们究竟应该怎样保护它们?

马炳坚:现在古建筑和历史城区的保护都是比较低层次的,做得很不到位。我们的古建保护“底子”可以说是比较差的,对传统建筑、传统文化和历史名城、名镇、名村一直以来都是不够重视的,而且有一段时期拆得非常厉害。

简单回忆起来,在建国以前和平解放北平时,我们普遍对文物古迹的保护是有一定意识的,党中央还专门下发文件,请梁思成先生等人专门将一些重点保护的建筑和城区标注出来,以尽量避免破坏。其后的一段时间,我们的古建保护思路却逐渐出现了一些偏差,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很多历史建筑和街区被当做“封资修”的代表而被破坏殆尽,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

在改革开放之后,出于经济建设的需要,房地产业的飞速发展对历史城镇和古迹形成了又一次较大的冲击,大规模的拆除使得历史建筑被破坏的程度甚至比“文革”时期还要严重。以北京为例,原来的3000多条胡同现在只剩不到一半。

近些年,不少专家学者都对历史城镇、文物古迹保护问题一再呼吁,另外有不少国外有识之士也纷纷向我们提出相关建议,这些声音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重视。在此之后,刻意的拆除被制止了,但当经济利益和文物保护发生冲突的时候,牺牲的往往是文物,这是一个让我们感觉非常无奈的现象。

另外,在文物古建保护上,我们缺少一个科学、理性的思路,常常走向极端——先是走“极右主义”,拆除了大量的好建筑、好胡同;又走向“极左”,不管是多么破破烂烂的建筑,或是拥挤不堪、环境恶劣的大杂院,不论有没有价值,统统保护起来。实际上我们现在缺乏的,是一个比较明确的指导思想:哪些是需要保护的,以及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保护,这才是最关键的问题。

畅言网:那您认为现在存在的这些问题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

马炳坚:目前也只能发现一点问题就解决一点问题。各地的名城、名镇、名村,主要还是依靠地方政府的决策才能保护起来,专家可以提提意见,但是真正的决定权并不在他们手里。

畅言网:您提到了地方政府在推动传统建筑保护上的作用,我们也收集过一些信息。现在很多城市村镇出于保留国学文化、树立城市形象的目的,重建了一些已经消失的古建筑或者兴建仿古建筑,但也有很多学者和古建专家批评这些建筑“有形无魂”。您认为,该不该在城市中重建一些已经消失的古建筑,或者大量兴建仿古建筑?其中应该遵守哪些成文、或是不成文的规则?

马炳坚:这种事情我认为不能一概肯定,也不能一概否定。首先,我的看法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这是毋庸置疑的。其中涉及两个方面,其一是要保护好现有的文物建筑,其二是在城乡规划建设中,要体现出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建筑风貌。这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明确规定的一个原则。以北京为例,在保护现有的宫殿寺庙、特色民居的同时,地标建筑在设计中也应该加入更多的民族性的元素。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市民对老北京的胡同和建筑都是非常喜爱的,有着浓厚的感情。带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新建筑,一定会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由于建筑是从本土生长出来的,是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结晶和载体,所以,建筑应当是多元化,而不能是一元化或全球一体化。但是,恰恰是在近二三十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也演绎了一场“建筑一体化”的悲剧。这场悲剧的后果,是使我国各城市、各地区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城市风貌逐步消失,随之而来的是几乎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千城一面的现象,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几乎丧失殆尽。

畅言网:在我们平日接触其他建筑师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现在的年轻建筑师们对古建常识的了解可以说是非常少的,不少老建筑学家都认为这是我们建筑教育方面的一种缺失……

马炳坚:既然谈到教育问题,我也可以说说我的看法。我个人认为,中国民族建筑传统的缺失,其根源就在教育。

中国建筑教育的主体来源,是从美国传入的巴黎美术学院体系,后又受到苏联的影响。虽然近年来我国建筑院校进行了一些改革,但基本上还都是以现代建筑,特别是国外建筑为蓝本的。除中国建筑史外,涉及传统及中国建筑的内容极少。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很好地了解本民族的建筑特点和精髓,他们对历史文化、建筑遗产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缺乏民族文化的根基:他们的建筑创作也只会停留在跟风和模仿的层次,而很难做出结合本国、本民族实际的新作品,在创造力、知识面,尤其是传统文化、艺术修养和社会责任感方面也有颇多欠缺。

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我主张应在大学中开设系统的中国传统建筑课程,全面讲授中国的建筑文化和建筑传统。这些课程应当包括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学、建筑风水学、传统建筑哲学、传统建筑技术与艺术、古代建筑装饰与民俗文化、中国古代建筑构造等等,绝对不能仅仅讲一点建筑史。还可以把近现代具有民族风格的优秀建筑作品作为范例来加以分析,引导学生向中西结合,用现代的方式来诠释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现代建筑的方向发展。通过开设中国传统建筑课程,学习前人的创造精神,培养新一代既懂现代建筑又懂中国传统建筑的建筑师,使中国建筑逐步走上全面发展的正确轨道。作为中国的建筑师,应当以继承、弘扬中华传统建筑文化为己任,创造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现代建筑。这是中国建筑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中国建筑发展的正确方向。

后记:虽然我们的采访话题结束了,但我们希望古建保护的呼声和意识永远不会停止。让更多的人了解从而热爱自己的传统文化,并把这些珍贵遗产一代一代地传承发扬下去,是我们所有人不可脱卸的责任。

责任编辑: 畅言网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