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页
  • 聚焦
  • 观点
  • 资讯
  • 项目动态
  • 经典案例
  • 活动
  • 生活
  • 新材料
  • 地产界
  • 畅言堂
  • 关于我们
 
  • 马炳坚:中国的建筑要有自己的民族魂
    我们要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在城乡建设中体现出有民族特色的建筑风貌。

  • 阮仪三:刹住重建新建“古建筑”之风
    古建筑保护要遵循原真性原则。已损毁和不存在的古建筑,没有必要重建。

  • 古建要体现出它的价值
    新古建主要是把传统古建相对简化、重点夸张。比如女儿墙、屏风等部分做一些夸张就可以了。

  • 城市风格缘何千人一面
    景观建筑学在中国建筑界缺席,是城市风格缺乏个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 关于城市发展与古建筑保护的调查与思考专论
    历史名城保护问题,大多伴随城市建设和高强度城市土地开发而产生。

  • 异地搬迁:古民居保护新模式?
    古建异地搬迁后的“复原”被称作是“没有办法”情况下的“好办法”。然而,古建只要文脉不变,能保存下来就是大好事。

  • 古建保护:“灵魂”比“肉体”更重要
    保护古代建筑的“灵魂”比“肉体”更重要。如果保护,就要尊重原有建筑风格,对有价值的历史建筑,绝对不能轻易改造。

  • 勿将古建筑保护导入歧途
    在城市更新时,原有的思维模式应当有所突破,一味强调单纯原状和原地保护,只能使历史保护流于空洞规划和美好蓝图……

 
 
  • 只保护骨架,不保护血肉 清华大学城市规划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项目副主任魏青发现,有些决策层对古建筑的保护还停留在保护“骨架”的层面上,事实上,古建筑都是有历史、有故事,有血有肉的,要展现其内在价值。“只有充分了解古建筑的经济价值、自然条件,才能减少对古建筑的伤害。”

  • 盲目开发成旅游景点 很多文化遗产并不具备开发成旅游景点的条件。而地方政府不管适合不适合,通通开发成旅游景点,以获取尽可能大的经济价值,重视文化、保护文化更多地被商业化了,保护或开发往往成了政绩工程或是赚钱的途径,人文眼光弱,不注重历史文化的保护,是典型的急功近利和短视行为。

  • 古建筑保护与民众脱节 在欧美发达国家,古建筑保护早已成为全民事业。而在我国,由于由于人们普遍不具备古建筑保护的常识,很容易在参观古建筑和旅游时造成对古建筑的伤害,中国的古建筑保护要实现理性回归,需要发动更广泛的民间力量参与,使弘扬和保护文化成为中国民众的一种文化自觉。

 
 
  • 古建平移之最——慈源寺

  • 百年“红楼”平移43米

  • 80年古建坐地平移

  • 锦纶会馆平移百米

 
 
  • “采光”

    “方向”: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中会把方向作为重要设计内容之一,盖房子时,专门讲究朝向,那就是向阳,凡是造房时,主屋必须要向阳,以西北地区为例,当阳光不充足时一些土窑洞中就会用高窗来作为采光窗。

  • “地震”

    “台基”:古建筑的台基堪称整体浮筏式基础;
    “斗拱”:是古建筑抗震中的又一位重要“战士”,能起到“减震器”的作用;
    “榫卯”:不用钉子的构件连接,通过变形吸收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

  • “保暖”

    “火墙”:将宫殿的墙壁砌成空心“夹墙”;
    “火道”:挖在火墙下方;“碳口”:设于殿外廊檐下;
    “三合一”:炭口里烧上木炭火,火道尽头设有气孔,烟气由此排出,热力即可顺着夹墙温暖整个大殿。

  • “防火”

    “木骨泥墙”与“防火保护层”:不仅防火亦有抗压、防潮等效能;
    “夯土墙”与“土坯墙”:完成了难燃墙体向完全非燃烧墙体的过渡;
    “瓦的应用”:文献记载最早始于夏代解决屋顶防火问题。

  • “生物”

    “种蛎固础”法:世界上第一个把生物学运用于桥梁工程的创举即是现在位于的福建泉州的洛阳桥,利用牡蛎的石灰质贝壳附在石块间繁殖生长的习性,把易于散失的桥基石和桥墩石胶合凝结成牢固的整体,别出心裁、智慧毕现。

 
 
 
 
  • 古建筑藏物谜
  • 中国古建筑的等级制度
  • 古建筑的色彩浅析
  • 北京古建筑 一座城的万千故事
  • 门墩史话
  • 中国古建筑的哲学思想
  • 皇家建筑与九的趣闻
  • 古建筑的故事

Copyright(c) 2009-2011 RuiFengHuaXia(Beijing)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2009-2011 瑞丰华夏(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