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只保护骨架,不保护血肉 清华大学城市规划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项目副主任魏青发现,有些决策层对古建筑的保护还停留在保护“骨架”的层面上,事实上,古建筑都是有历史、有故事,有血有肉的,要展现其内在价值。“只有充分了解古建筑的经济价值、自然条件,才能减少对古建筑的伤害。”
-
盲目开发成旅游景点 很多文化遗产并不具备开发成旅游景点的条件。而地方政府不管适合不适合,通通开发成旅游景点,以获取尽可能大的经济价值,重视文化、保护文化更多地被商业化了,保护或开发往往成了政绩工程或是赚钱的途径,人文眼光弱,不注重历史文化的保护,是典型的急功近利和短视行为。
-
古建筑保护与民众脱节 在欧美发达国家,古建筑保护早已成为全民事业。而在我国,由于由于人们普遍不具备古建筑保护的常识,很容易在参观古建筑和旅游时造成对古建筑的伤害,中国的古建筑保护要实现理性回归,需要发动更广泛的民间力量参与,使弘扬和保护文化成为中国民众的一种文化自觉。


-
“方向”: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中会把方向作为重要设计内容之一,盖房子时,专门讲究朝向,那就是向阳,凡是造房时,主屋必须要向阳,以西北地区为例,当阳光不充足时一些土窑洞中就会用高窗来作为采光窗。
-
“台基”:古建筑的台基堪称整体浮筏式基础;
“斗拱”:是古建筑抗震中的又一位重要“战士”,能起到“减震器”的作用;
“榫卯”:不用钉子的构件连接,通过变形吸收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
-
“火墙”:将宫殿的墙壁砌成空心“夹墙”;
“火道”:挖在火墙下方;“碳口”:设于殿外廊檐下;
“三合一”:炭口里烧上木炭火,火道尽头设有气孔,烟气由此排出,热力即可顺着夹墙温暖整个大殿。 -
“木骨泥墙”与“防火保护层”:不仅防火亦有抗压、防潮等效能;
“夯土墙”与“土坯墙”:完成了难燃墙体向完全非燃烧墙体的过渡;
“瓦的应用”:文献记载最早始于夏代解决屋顶防火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