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馆280周年的清代广州丝织行业会馆——锦纶会馆,因城市改造自2001年开始迁移,被平地移动100米,于2003年年底完工,并作为广州第一座丝织行业博物馆重新对外开放。
锦纶会馆始建于清代雍正元年(1723年)。据考证,清代雍正年间广州丝织业已很发达。根据雍正九年所立的《锦纶祖师碑记》记述:当时在广州的数百家丝织业主共同出资兴建锦纶会馆,来供奉“锦纶行”(即丝制业)先师“汉博望张侯”,即张骞。锦纶行内流传着一个传说:汉武帝派张骞寻找黄河源头,张骞乘木筏直达天河,一位妇人赠之一石。张骞回朝后拿给善卜的严君平看,严说,这是织女用来支撑织机的石头。后来,张骞便创制立法传之丝织业。这就是“支机石”的传说。为感念张骞对丝织业的贡献,广州丝织业主建锦纶会馆来纪念他。
锦纶会馆也是广州丝织业的总机构,是东家聚会的场所。锦纶行内人制定了本行的“庙例”,成立了“锦纶主会”,每年选出“值理”负责行中之事,选“值理”的活动,便是在锦纶会馆进行。除此之外,每年农历八月十三“师傅诞”,也是锦纶行的一件大事。这一天,行内人敲锣打鼓,抬着烧猪来到锦纶会馆贺诞,东西家代表讨论机工价格以及维修锦纶会馆等大事。
据考证,原锦纶会馆坐北朝南,宽三间,深三进,建筑面积347平方米,是一座典型的岭南祠堂建筑:两边青云巷,两坡硬山顶,中轴线纵向排列着头门、中厅和后堂,两侧对称,有游廊相连。虽然历代屡有重建,但现存的建筑格局应该是在道光年间形成的。
解放后,锦纶会馆作为公共财产被政府接管。1958年,民政部门将会馆作为民居租给市民居住,会馆住进了40多户、100多人,建筑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内部被改建。1997年,锦纶会馆被广州市公布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9月27日,在整整38天的迁移中,在拆除会馆内居民自建间隔时,发现了镶嵌在墙内的19块清代碑刻,上面保存了锦纶会馆的历史以及清代广州丝织业发展的资料。